-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詩詞歌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074919
- 條形碼:9787544074919 ; 978-7-5440-749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詞歌賦 本書特色
《詩詞歌賦/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讀本》由付澤新、趙峰著。文學*初的起源,并不是文字,而是先祖們嘴里發出的一聲聲呼喊。這或許是無意識的情緒的抒發,但是卻成為了文學*原初的啼鳴。中國文學在早期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形式,而是詩、樂、舞互為交纏,并與原始宗教一起構成映射在心靈中的投影。我們可以想象,先民們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唱著屬于他們那個洪荒年代的歌曲,火光與舞步混雜成一幅流動的油彩畫。只可惜音樂不能夠通過紙張與濃墨穿越時光的隧道與我們見面,唯有入樂的歌詞被記錄在文本與史料中,成為留給我們后世子孫的民族靈魂。
詩詞歌賦 內容簡介
本書對從《詩經》到陸游的詩歌發展, 以五代詞和宋詞為主的詞創作, 和以樂府詩歌及漢賦為主的古代歌賦創作進行了全面的論述。
詩詞歌賦 目錄
詩
一 千年《詩經》:溫柔古樸流詩源
二 羈旅思情:無名的質樸詩篇
三 建安詩壇:從此風骨人詩髓
四 正始悲音:無可排解的苦悶
五 采菊東籬:陶淵明的詩歌哲學
六 聲色大開:涓涓細流匯詩海
七 繁音漸響:初唐詩歌的發展
八 詩意禪境:王維的山水詩歌
九 詩酒謫仙:李白的俊逸與瀟灑
十 如秋落木:沉郁頓挫唯杜詩
十一 喻世陳情:白居易的詩歌創新
十二 中唐之聲:清冷奇絕的混合
十三 晚唐余音:夕陽也曾無盡好
十四 宋初詩壇:唐詩的模仿與創新
十五 奇絕高峭:語出新奇山谷詩
十六 家國憂思:陸游與宋詩中興
詞
一 華章初現:詞早期發展流變
二 才子詞人:便自是白衣卿相
三 大江東去:別是一番天地開
四 玲瓏作響:小令的婉轉清悅
五 自開自滅:晏幾道與《小山詞》
六 女中英杰:李清照的詞路歷程
七 詩書馬上:詞中英豪辛棄疾
歌·賦
一 詩從樂來:樂府詩歌的味道
二 相映成趣:南北朝民歌
三 大氣磅礴:騷體賦與漢大賦
四 情之所至:漢代抒情小賦
五 文人雅興:文人賦
詩詞歌賦 節選
《詩詞歌賦》: 在中國文學中,詩歌無疑是一枚明珠。它誕生于上古時期先民的勞動歌謠與號子,歷經無數的加工創造,終成為對語言進行巧妙拼接與契合的形式。*初的“詩歌”短促簡單,有時只有兩個字,常常伴隨著狩獵時野獸的狂吼與圍著篝火時人們雜亂的手舞足蹈。隨著國家的產生,人們對詩歌進行了專門的記錄與整理,《詩經》作為我國現存的**部詩歌總集便由此誕生?鬃釉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詩歌至此已經發展成四言,讀之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古氣盎然!对娊洝分械暮芏嗑渥右呀浟鱾髁饲,成為情感的載體。當我們讀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時,會情不自禁地在腦海里浮現出水霧繚繞中,佳人那驀然一笑。 《詩經》并不是單純的文學作品,文學在先秦分擔了政治與宣傳的職責!对娊洝贩譃轱L、雅、頌三部分,其中包含了對社會勞動生活的紀實,也包括莊嚴肅穆的祭祀用樂?梢哉f,《詩經》開辟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傳統,用并不過分華麗的語調,傳遞著沉甸甸的內涵! ≡姼栉膶W在經歷了秦代焚書坑儒的浩劫后,在大一統的漢代又萌發出新芽,漢代出現了重要的音樂機構——樂府。詩歌與音樂總有著剪不斷的淵源,隨著時光的流逝,靈動的樂曲早已經失傳了,但是文字卻伴隨著筆墨傳承至今,給了我們一個回望歷史的機會。樂府詩歌忠實地記錄了漢代的風霜雪雨,直白中透著苦澀的味道!秼D病行》、《孤兒行》寫出了底層百姓生活的不易,其中的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逃避的命題,包含著不舍與苦痛。在漢樂府中包含著對時間的無限感慨,“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人生‘苦短與及時行樂所蘊含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令人唏噓。愛情是詩歌的永恒主題。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边@樣的句子被化用到影視劇中,何其熱烈!何其飽滿!漢代《孔雀東南飛》與北朝《木蘭詩》被稱為“樂府雙璧”,開啟了長篇敘事詩的傳統。而文人詩“古詩十九首”則充滿了雅氣,它恰到好處地將詩情與語言結合在一起,五言詩開始逐步登上詩壇。 三國時期,天下三分,群豪爭雄,曹氏父子鼎立文壇。曹操詩文古直,滄桑遒勁,有一股歷經世事的豁達與進取!翱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是一個男人的胸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一個男人的氣度。沿著歷史的脈絡,我們從建安詩壇轉向正始文壇,政治開始為文學蒙上陰影,詩歌在語焉不詳中表達著詩人內心的不甘與恐懼。阮籍用八十二首《詠懷詩》欲說還休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嵇康卻以風流倜儻與放蕩不羈的態度對抗黑暗,并以藝術化的方式迎接了自己的死亡。當現實與自我內心發生激烈的碰撞時,我們將何去何從,陶淵明給了我們答案。在傳統的文學中,陶淵明一直被定義為隱士。他躬耕隴畝,悠然自在,但是他在寫下“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之前,也曾經擁有著不肯服輸的志向,渲染著儒家精神的底色。讀過陶淵明歸隱前的詩歌,才能真正明白陶淵明生命中的多維向度,才能領悟到為何他在歸隱田園時帶著歡欣,又帶著欲說還休的不舍。陶淵明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范本,一種哲學思考的方式,一個溫暖慰藉的理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