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交通史新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67236
- 條形碼:9787516167236 ; 978-7-5161-672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秦漢交通史新識 本書特色
王子今編著的這本《秦漢交通史新識》是有關秦漢交通史的論文集,包括《秦軍事運輸略論》、《秦兼并戰爭中的“出其人”政策——上古移民史的特例》、《秦始皇二十七年西巡考議》、《說“反枳”:睡虎地秦簡<日書>交通“俗禁”研究》、《東海的“瑯邪”和南海的“瑯邪”》等內容。
秦漢交通史新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有關秦漢交通史的論文集,從秦漢時期的軍事交通控制、軍事移民、巡視路線、動物考古、交通“俗禁”、戰騎裝具、交通要道、航海、運輸技術等有關交通諸層面,加以詳細的闡釋,對秦漢交通史乃至中國古代交通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秦漢交通史新識 目錄
秦軍事運輸略論 一秦人對軍運的重視 二秦軍“遠攻”傳統與糧運效率 三軍運與統一戰爭中的大兵團作戰 四秦軍運能力的開發 五靈渠的意義 六秦軍事運輸的組織管理 秦兼并戰爭中的“出其人”政策——上古移民史的特例 一“出其人”“歸其人”史例 二《通鑒》的處理方式 三上黨教訓 四“虎狼之秦”:東方六國的文化敵對傾向 五“徠民”主張:從兵戰強國到行政強國 六關于“募徙”“賜爵”,“赦罪人遷之” 秦始皇二十七年西巡考議 一成陽一雍交通線路的延伸 二西撫西土 三西:秦之舊都 四秦西部戰略成功的紀念 五“出雞頭山,過回中” 六關于“治馳道” 說“反枳”:睡虎地秦簡《日書》交通“俗禁”研究 一關于“反枳(反支)” —“避反支”:“不可行走的禁忌” 三“反枳”原義推想 四“口與枳刺艮山之胃離日”試釋讀 五關于“禹之離日” 六禹:早期交通開發成功的紀念性符號 李斯《諫逐客書》“駚醍”考論——秦與北方民族交通史個案研究 一駿良馱駛:秦王“娛心意說耳目者” 二《短長》鳥氏倮“馱醍”傳說的史實背景 三駛醍:“北蠻”“奇畜” 四燕王“駛醍”與趙筒子“白騾” 五畜產史的重要一頁 六秦人畜牧“蕃息”技術的傳統優勢 七“駚殷”名義解說的其他可能性 八“膚醍”馴用騎乘推想 騾驢既驢,銜尾入塞——漢代動物考古和絲路史研究的一個課題 一“馲馳”的引入 —“騾驢”“入塞” 三內地“騾驢”的考古發現 四關于“橐盹驢騾”匈奴“奇畜”說 五以“鴃疑、駒賒、驛鼷”為對象的動物考古取得進展的可能性 六絲路史值得重視的貿易方式 論漢昭帝平陵從葬驢的發現 平陵動物考古發現 “騾驢既脆,銜尾入塞”:絲路交通風景 三有關“驢”的簡牘史料 四漢代文明史歷程中“驢”的蹄跡 五對于“驢”的交通史與交通考古關注 岳麓書院秦簡《數》“馬甲”與戰騎裝具史的新認識 一岳麓書院秦簡《數》所見“馬甲”簡文 二曾侯乙墓出土“馬甲” 三包山2號楚墓出土“馬甲” 四有關“馬甲”“馬鎧”的歷史記錄 五楊泓有關戰馬裝具史的創論 六甲騎裝具史的新認識 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馬豎”雜議 一“明童”中的“馬豎” 一“馬豎”與“馬仆”“車豎” 三馬王堆漢墓“馬豎”與“奴婢成群的場面” 四奴婢中“未成年的孩童” 五“豎”:指代成年人的蔑稱 六“奴”“豎”與“馬童”名字 前張騫的絲綢之路與西域史的匈奴時代 一早期中西交通的西域路段 二冒頓自強與匈奴兼并“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 三“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 四匈奴強勢與西域文化發展進程 五匈奴控制西域通路 六匈奴“樂關市”傳統 七匈奴在西域商路的經濟表現 八活躍的西域“賈胡” 趙充國時代“河湟之間”的生態與交通 一“河湟之間”:趙充國與羌人共同的舞臺 二“河湟之間”的生態:生產條件與生存環境 三石棺葬:羌人機動性與草原生態交通條件考論之一 四“鮮水”:羌人機動性與草原生態交通條件考論之二 五趙充國屯田的生態環境背景 六“河湟漕谷”的水文史料和交通史料意義 漢武帝“西夷西”道路與向家壩漢文化遺存 一漢武帝時代“西夷西”道路探索 二“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并出” 三漢使見閉于夷 四“王然于”事跡 五“西夷西”道路與向家壩考古收獲 六關于漢武帝“罷西夷”“稍令犍為自葆就” 七,斑竹林漢畫像石棺墓陶俑表現“茭僮”身份的可能性 建安二十年米倉道戰事 一張魯“走巴中” 二巴賽夷帥樸胡、杜潢、任約北降 三“巴夷”的遷徙 四張魯“自巴中將其余眾降” 五張鄶“徇三巴” 七張邰“走還南鄭” 米倉道“韓溪”考論 一以韓信為主角的交通史故事 二2012年米倉道考察“韓溪”發現 三南北“韓溪”之一:米倉道“韓溪” 四南北“韓溪”之二:褒斜道“韓溪” 五韓信南行的可能性探索 六米倉道和金牛道的關系 試說“江陽之鹽” 《博徒論》“江陽之鹽” 《博徒論》有關“鹽”的文字的復原 三“江陽”鹽產考議 四“江陽”鹽運推想 五自貢井鹽與“江陽之鹽”的關系 六“江陽”“水通”之利:沱江鹽運體系 秦漢“五嶺”交通與“南邊”行政 一秦始皇五嶺“新道”與靈渠工程 二漢武帝用兵嶺南 三交通的發展和“南邊”的移動 四歷史比照之一:“南山”道路和“五嶺”道路 五歷史比照之二:海陸并進的軍事交通記錄 六嶺南新區的交通與行政 西漢遼西郡的防務與交通 一遼西郡與北邊防務體系 二遼西郡戰事 三遼西地位與朝鮮形勢 四遼西郡:“燕、齊之間”的文化樞紐 五遼西地方的“瀕海之觀” 六并海道與北邊道的交接 七“傍海道不通”交通史事與海侵記憶 秦漢時期政治危局應對的交通控制策略 一“交通”:治與亂的共有條件 二交通史視角的政治危局考察 三“關”:國家的“門戶”
展開全部
秦漢交通史新識 作者簡介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爾濱,西北大學考古專業、中國古代史專業畢業,歷史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出版《秦漢交通史稿》《史記的文化發掘》《秦漢區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秦漢社會史論考》《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秦漢社會意識研究》《秦漢聞人肖像》《秦漢文化風景》《秦漢稱謂研究》《戰國秦漢交通格局與區域行政》《秦漢交通考古》等秦漢史研究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