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氣體11.1理想氣體11.1.1理想氣體狀態方程11.1.2摩爾氣體常數21.1.3理想氣體模型31.1.4理想氣體混合物31.2實際氣體41.2.1實際氣體的行為41.2.2范德華方程51.2.3其他狀態方程式71.3氣液間的轉變-實際氣體的等溫線和液化71.3.1液體的飽和蒸氣壓71.3.2臨界參數81.3.3真實氣體的p-vm圖及氣體的液化81.3.4范德華方程式的等溫線81.3.5范德華氣體的臨界參數81.3.6對比狀態和對比狀態定律91.4壓縮因子圖———實際氣體的有關計算91.4.1普遍化壓縮因子91.4.2普遍化壓縮因子圖91.4.3壓縮因子圖的應用10第2章熱力學112.1熱力學概論112.1.1熱力學的目的和內容112.1.2熱力學方法的重要性和局限性112.2熱力學基本概念122.2.1體系與環境122.2.2體系的分類122.2.3體系的性質122.2.4熱力學平衡態132.2.5狀態和狀態函數132.2.6過程和途徑142.2.7熱和功142.3熱力學**定律152.3.1熱力學**定律的文字表述152.3.2熱力學能152.3.3熱力學**定律的數學表達式162.4熱的計算162.4.1單純變溫過程熱的計算162.4.2相變過程熱的計算182.5可逆過程202.5.1不同過程時的體積功202.5.2可逆過程222.5.3理想氣體絕熱可逆過程方程222.5.4卡諾循環232.6實際氣體的δu和δh242.6.1焦耳-湯姆遜效應242.6.2實際氣體的pv-p等溫線262.6.3實際氣體的δu和δh262.7熱化學272.7.1標準態272.7.2化學反應計量式(標準式)272.7.3反應進度272.7.4標準摩爾反應焓282.7.5蓋斯定律282.7.6標準摩爾生成焓282.7.7標準摩爾燃燒焓292.7.8標準摩爾反應焓與溫度的關系———基爾霍夫定律302.7.9恒壓熱效應和恒容熱效應302.8兩個熱力學定律簡介312.9自發過程的不可逆性312.9.1自發過程的方向和限度312.9.2自發過程的不可逆性312.10熱力學第二定律322.10.1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經典敘述322.10.2兩種經典敘述的等效性332.10.3卡諾定理332.11熵342.11.1可逆過程的熱溫商與熵342.11.2不可逆過程的熱溫商362.11.3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本質和熵的統計意義382.12熵變的計算392.12.1理想氣體體系熵變的計算392.12.2相變過程412.13熱力學第三定律和化學反應的熵變422.13.1熱力學第三定律422.13.2由標準熵計算標準摩爾反應熵432.14亥姆霍茲函數和吉布斯函數432.14.1亥姆霍茲函數及其判據432.14.2吉布斯函數及其判據442.15熱力學狀態函數間的關系式442.15.1熱力學基本方程442.15.2對應系數關系式452.15.3其他判據式452.15.4麥克斯韋關系式462.15.5麥克斯韋關系式的應用462.15.6吉布斯-亥姆霍茲方程472.16δg的計算47第3章化學熱力學493.1多組分體系的熱力學493.1.1概述493.1.2組成的表示法493.1.3偏摩爾量503.1.4化學勢533.1.5氣體組分的化學勢553.1.6稀溶液中的兩個經驗定律583.1.7理想液態混合物593.1.8理想稀溶液613.1.9稀溶液的依數性643.1.10活度與活度因子663.2化學平衡693.2.1化學反應的摩爾吉布斯函數703.2.2化學反應等溫方程式和標準平衡常數713.2.3標準摩爾反應吉布斯函數的計算743.2.4平衡常數的測定和平衡轉化率的計算743.2.5溫度、壓力及惰性氣體對化學平衡的影響753.2.6同時平衡773.3相平衡783.3.1相律783.3.2單組分體系的相平衡813.3.3二組分體系理想液態混合物氣液平衡相圖833.3.4二組分真實液態混合物氣液平衡相圖863.3.5二組分液態部分互溶的雙液系903.3.6二組分液固平衡相圖95第4章化學動力學1044.1化學反應的反應速率及速率方程1044.1.1反應速率的定義1054.1.2反應速率的圖解表示1064.1.3基元反應和復合反應1064.1.4基元反應的速率方程———質量作用定律1074.1.5反應級數1084.1.6用氣體組分的分壓表示的速率方程1084.2具有簡單級數的化學反應1084.2.1零級反應1084.2.2一級反應1094.2.3二級反應1104.2.4n級反應1124.3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1134.3.1范特霍夫規則1134.3.2阿倫尼烏斯方程1144.3.3活化能1164.4典型復合反應1174.4.1對行反應1174.4.2平行反應1184.4.3連串反應1194.5復合反應速率近似處理方法1204.5.1穩態近似法1204.5.2平衡態近似法1224.6鏈反應1224.6.1單鏈反應的特征1224.6.2單鏈反應的機理推導反應速率方程1234.6.3支鏈爆炸反應1234.7雙分子反應的碰撞理論1264.8單分子反應理論1274.9過渡態理論1284.9.1勢能面和反應途徑1284.9.2過渡態理論速率常數公式的建立1304.9.3熱力學關系式131第5章界面化學1335.1表面自由能與表面張力、溶液表面吸附、表面吸附劑1335.1.1表面自由能與表面張力1335.1.2溶液表面吸附和gibbs吸附公式1345.1.3表面活性劑1355.2固體表面對氣體的吸附1385.2.1物理吸附與化學吸附1385.2.2朗格繆爾(langmuir)吸附1395.2.3弗羅德利希(freundlich)等溫式1405.2.4bet多層吸附公式140第6章膠體化學1426.1膠體的光學性質1426.1.1丁鐸爾效應1426.1.2瑞利公式1436.2膠體的動力性質1446.2.1布朗運動1446.2.2擴散和滲透壓1456.2.3沉降與沉降平衡1466.3膠體的電學性質1476.3.1電動現象1476.3.2電泳1476.3.3電滲1486.3.4沉降電勢和流動電勢1496.4溶膠的穩定性與聚沉作用1496.4.1溶膠的經典穩定理論———dlvo理論1496.4.2溶膠的聚沉151第7章光化學1547.1單分子電子激發態衰變的相關光物理過程1547.1.1光化學基本定律1547.1.2單分子電子激發態衰變———雅布倫斯基(jablonski)圖1557.2光化學反應動力學量子產率光敏與猝滅1567.2.1量子產率1567.2.2光化學反應動力學1577.2.3光敏和猝滅157第8章催化作用1598.1催化劑與催化作用1598.1.1概念1598.1.2催化反應機理1598.1.3催化劑的基本特征1608.2均相催化復相催化酶催化1618.2.1均相催化1618.2.2復相催化1618.2.3酶催化162第9章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性1639.1原子結構的近代概念1639.1.1玻爾氫原子模型1639.1.2電子的波粒二象性1649.1.3微觀粒子運動的統計性規律1649.1.4測不準原理1649.2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描述1659.2.1波函數與原子軌道1659.2.2原子軌道角度分布圖1669.2.3電子云1679.2.4量子數1689.3原子中電子的分布1699.3.1多電子原子軌道能級1699.3.2基態原子中電子的分布1719.3.3元素周期系與核外電子分布的關系1749.4元素性質的周期性1769.4.1原子半徑1769.4.2電離能1779.4.3電子親和能1779.4.4元素的電負性179第10章共價鍵與分子的結構18010.1價鍵理論18010.1.1共價鍵的形成18010.1.2價鍵理論的要點18010.1.3共價鍵的特征18110.1.4共價鍵的類型18110.1.5價鍵理論的局限性18310.2雜化軌道理論18310.2.1雜化軌道理論的要點18310.2.2雜化類型與分子構型183*10.3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18610.3.1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要點18610.3.2分子的空間結構18710.4分子軌道理論18810.4.1分子軌道的形成18910.4.2分子軌道能級18910.4.3電子在分子軌道中的分布18910.5分子間力與氫鍵19010.5.1分子的極性與偶極矩19010.5.2分子的變形性19110.5.3分子間力19110.5.4氫鍵19310.6晶體結構19410.6.1晶體及其內部結構19410.6.2離子晶體19510.6.3原子晶體和分子晶體19810.6.4金屬晶體19810.6.5混合型晶體19910.6.6離子極化對物質性質的影響200第11章分析質量保證與控制20411.1分析誤差理論20411.1.1誤差與偏差20411.1.2準確度與精密度20611.1.3誤差的來源(sourcesoferror)20711.1.4提高分析準確度的方法20811.1.5有效數字的意義及位數20911.1.6有效數字的修約規則21011.1.7計算規則21111.1.8分析化學中數據記錄及結果表示21111.2分析化學中的數據處理21211.2.1隨機誤差的正態分布21211.2.2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21311.3分析質量控制21411.3.1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概述21411.3.2分析全過程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21711.3.3標準方法與標準物質218第12章樣品采集與處理22012.1采樣方法22112.1.1固體試樣的采集22112.1.2液體試樣的采集22212.1.3生物樣品的采集與制備22312.1.4氣體樣品的采集22512.2樣品預處理方法22512.2.1溶解法22612.2.2熔融法22712.2.3半熔法22712.2.4干法灰化法22812.2.5微波消解法22812.3分離和富集方法23112.3.1沉淀分離法23212.3.2液-液萃取分離法23412.3.3離子交換分離法23812.3.4液相色譜分離法242第13章化學定量分析24413.1滴定分析基本原理、基準物質與標準溶液、多組分選擇滴定24413.1.1滴定分析法概述24413.1.2標準溶液和基準物質24613.1.3酸堿滴定法25013.1.4配位滴定法26213.2重量分析基本原理沉淀溶解平衡27413.2.1重量分析法的分類和特點27413.2.2重量分析法的分析過程及對沉淀的要求27513.2.3重量分析法應用選例27613.2.4沉淀溶解平衡276第14章電化學原理及應用27814.1電化學原理27814.1.1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機理27814.1.2離子在電場中的遷移27914.1.3電解質溶液的電導28114.1.4強電解質的活度和活度系數28514.1.5可逆電池與不可逆電池28814.1.6電池電動勢的產生及測定29014.1.7可逆電池的熱力學29314.1.8電極電勢29514.1.9電解與極化29914.1.10析出電位及金屬的分離30114.1.11金屬的腐蝕與防腐30214.2電位分析法30314.2.1電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30414.2.2離子選擇性電極的分類30514.2.3電位分析法30814.3氧化還原滴定法30914.3.1氧化還原反應平衡30914.3.2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31014.3.3氧化還原反應的速率與影響因素31114.3.4氧化還原滴定曲線及終點的滴定31214.3.5氧化還原滴定指示劑31314.3.6高錳酸鉀法31414.3.7重鉻酸鉀法31514.3.8碘量法316第15章吸光光度法31915.1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31915.1.1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32015.1.2光的吸收基本定律32115.1.3朗伯-比耳定律32115.2光度計及其基本部件32215.2.1分光光度計的主要部件32215.2.2吸光度的測量原理32315.3顯色反應及顯色條件的選擇32315.3.1顯色反應和顯色劑32315.3.2顯色反應條件的選擇32415.3.3吸光度測量條件的選擇32615.4吸光光度法的應用32615.4.1定量分析32615.4.2配合物組成和酸堿離解常數的測定32815.4.3酸堿離解常數的測定32815.5紫外吸收光譜法簡介32915.5.1基本原理33015.5.2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33215.5.3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的應用333第16章色譜33616.1色譜基礎理論33616.1.1色譜法的分類33616.1.2色譜法基礎知識及術語33716.1.3色譜動力學基礎理論33916.2氣相色譜34416.2.1氣相色譜固定相34516.2.2典型的氣相色譜檢測器34716.3液相色譜與高效液相色譜34916.3.1高效液相色譜儀35016.3.2高效液相色譜的固定相、流動相35316.4色譜-質譜聯用35416.5毛細管電泳355第17章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命名、結構和物理性質35717.1有機化合物的分類35717.1.1按照碳的骨架分類35717.1.2按官能團分類35817.2有機化合物的表示方法35917.3有機化合物的命名35917.3.1俗名和普通命名法36017.3.2衍生物命名法36017.3.3系統命名法36017.4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37017.4.1同分異構觀象37017.4.2構造異構37117.5有機化合物物理性質及與結構的關系37117.5.1沸點與分子結構的關系37117.5.2熔點與分子結構的關系37217.5.3溶解度與分子結構的關系373第18章基本有機化合物37418.1飽和烴37418.1.1鏈烷烴37418.1.2環烷烴38118.1.3飽和烴的主要來源和用途38618.2不飽和烴38718.2.1單烯烴38818.2.2炔烴39818.2.3二烯烴40418.3芳烴40818.3.1單環芳烴40918.3.2多環芳烴42218.3.3芳香性,休克爾(hückel)規則42718.3.4芳烴的來源、制法與應用42918.4立體化學43018.4.1異構體的分類43018.4.2對映異構43018.4.3偏振光和比旋光度43218.4.4分子的手性和對稱因素43518.4.5含一個手性碳的化合物43618.4.6構型和構型標記43718.4.7含兩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43818.4.8環狀化合物的立體異構43918.4.9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44018.4.10旋光異構在研究反應歷程中的應用44118.4.11立體專一性44518.5鹵代烴44518.5.1鹵代烴的分類與結構44518.5.2物理性質44618.5.3化學性質44618.5.4不飽和鹵代烴和鹵代芳烴46118.5.5重要的鹵代烴46318.6有機化合物的波譜分析46618.6.1核磁共振波譜46618.6.2紅外吸收光譜47218.7醇、酚、醚和環氧化合物47718.7.1醇47818.7.2酚49018.7.3醚和環氧化合物49718.8醛和酮50318.8.1醛、酮的定義和分類50318.8.2羰基的結構50318.8.3醛、酮的物理性質50418.8.4醛、酮的化學性質50518.8.5醛和酮的制法52018.9羧酸及羧酸衍生物52118.9.1羧酸52118.9.2羧酸衍生物53018.10有機含氮化合物53918.10.1硝基化合物53918.10.2胺類54318.10.3重氮及偶氮化合物55418.11雜環化合物56218.11.1雜環化合物的分類56218.11.2單雜環化合物的結構與芳香性56318.11.3單雜環化合物的化學性質56418.11.4重要五元雜環及衍生物569第19章元素化學57119.1氫、氫能源57119.1.1氫原子的性質及其成鍵特征57119.1.2氫氣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57219.1.3氫氣的制備57319.1.4氫能源57419.2ⅰa、ⅱ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57719.2.1概述57719.2.2單質的性質57819.2.3重要化合物57919.2.4鹽類58219.2.5對角線規則58319.3ⅲa-ⅶ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58419.3.1硼族元素的特性58419.3.2碳族元素59019.3.3氮族元素59719.3.4氧族元素60519.3.5鹵族元素61819.4稀有氣體62819.4.1稀有氣體的存在、結構、性質和用途62919.4.2稀有氣體化合物63019.5ⅰb、ⅱb族元素及其常見化合物63219.5.1銅族(ⅰb)元素63219.5.2鋅族(ⅱb)元素63619.6過渡元素及其常見化合物64119.6.1過渡元素概述64119.6.2鈦族、釩族元素64419.6.3鉻族元素64819.6.4錳族元素65219.6.5鐵系元素和鉑系元素65419.7稀土元素66019.7.1鑭系元素概述66119.7.2鑭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66319.7.3鑭系元素的提取66419.7.4稀土元素的應用665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