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的多學科研究/中國書籍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32526
- 條形碼:9787506832526 ; 978-7-5068-325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歌謠的多學科研究/中國書籍文庫 本書特色
本書以翔實的材料和諸多的實例,就 歌謠的起源與發展,歌謠的價值功能,歌謠與民俗、文人創作的關系進行 了深入的闡述。《歌謠的多學科研究》詮釋了歌謠的想像、構思、語言、 表現手法、章法結構和句式句型等方面的特征,也介紹了我國部分少數民 族和漢民族歌謠中,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形式以及海峽彼岸三大方言歌謠的 基本特點。著作的后三章摘引了國內外部分知名學者對世界各大洲主要民 族歌謠的研究文章,意在廣泛交流與探討,并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示。*后 淺析民間歌謠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及壯族歌圩流變趨勢。
歌謠的多學科研究/中國書籍文庫 內容簡介
本書以翔實的材料和諸多的實例,就歌謠的起源與發展,歌謠的價值功能,歌謠與民俗、文人創作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詮釋了歌謠的想象、構思、語言、表現手法、章法結構和句式句型等方面的特征,也介紹了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和和漢民族歌謠中,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形式以及海峽彼岸三大方言歌謠的基本特點。
歌謠的多學科研究/中國書籍文庫 目錄
**章 緒論 **節 歌謠的界說 第二節 歌謠的內容與形式 第三節 歌謠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節 本書的宗旨和概要第二章 悠悠長河:歌謠的起源與發展 **節 歌謠產生的幾種觀點 第二節 勞動并非歌謠的**源泉 第三節 中國歌謠發展史略第三章 天籟之力:歌謠的功能與價值 **節 多層次的效能 第二節 潛在的積極上進因素 第三節 人類心靈綻放的花朵第四章 情同手足:歌謠與民俗 **節 不分彼此的文化現象 第二節 歌謠學在民俗學中的地位 第三節 相互補充和印證第五章 世界文學之母:歌謠與文人創作 **節 詩歌的創作之源 第二節 歷代詩人作家之乳汁第六章 枝葉繁茂:歌謠的分類 **節 歌謠的分類標準 第二節 近代有代表性的分類法 第三節 當今中國較為通用的分類法第七章 生活的脈搏:歌謠思想內容特色 **節 時代的晴雨表 第二節 民族精神的自然流露 第三節 生活的廣泛快捷反映第八章 智慧之花:想象、構思與語言 **節 奇特的想象與構思 第二節 生動形象的語言第九章 賦、比、興:歌謠的三大主要表現手法 **節 歌謠的賦及其運用 第二節 歌謠的比及其種類 第三節 歌謠的興及其作用第十章 多重構架:歌謠的章 法、結構和句式 **節 章 法 第二節 結構 第三節 句式第十一章 美的聲律:歌謠的韻律、節 奏及音樂性 **節 歌謠的韻律 第二節 歌謠的節 奏 第三節 歌謠的音樂性 第四節 歌謠的襯詞與對仗第十二章 各具風采:歌謠的幾種特殊形式 **節 壯族勒腳歌 第二節 廣西彝族五柱歌和“羊情帶” 第三節 畬族特殊形式民歌 第四節 侗族歌謠的特殊韻律第十三章 西北美聲:“花兒”的審美意識 **節 歌名與內容美 第二節 “花兒”的押韻規律 第三節 “花兒”的修辭格第十四章 北國風光:信天游與爬山歌 **節 信天游的格律特征 第二節 爬山歌的形式特點 第三節 信天游與爬山歌比較第十五章 江南主旋律:吳歌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 **節 吳歌源流小議 第二節 吳歌內容特征 第三節 吳歌格律淺說第十六章 彼岸之美聲:臺灣歌謠淺析 **節 閩南語歌謠在臺灣 第二節 臺灣的客家話歌謠 第三節 臺灣高山族歌謠韻律第十七章 人生初綻之音:中國兒歌 **節 兒歌的分類 第二節 兒歌的思想內容 第三節 兒歌藝術特點及其作用第十八章 歐美詩風:英法俄墨歌謠選析 **節 英國歌謠的基本格律 第二節 法國歌謠的音樂性特點 第三節 俄羅斯歌謠韻律淺說 第四節 墨西哥歌謠的韻律第十九章 亞非連韻:日巴越及非洲一些國家歌謠格律淺說 **節 日本的“記紀”歌謠 第二節 越南歌謠點評 第三節 巴基斯坦民歌詩律 第四節 斯瓦希里語歌謠格律第二十章 東盟之音:印尼柬泰歌謠 **節 印尼“板頓歌”的格律 第二節 柬埔寨歌謠的韻律 第三節 泰國民間歌謠中的“萊”和“格侖”第二十一章 激情的背景:中國歌謠生態環境透視 **節 中國歌謠盛會 第二節 壯族歌圩的起源與發展 第三節 劉三姐對歌圩形成與歌謠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 歌圩流變及其內容主要參考書目
展開全部
歌謠的多學科研究/中國書籍文庫 作者簡介
王光榮,彝族,廣西那坡人。1967年7月畢業于中南民族學院(今中南民族大學)中文系。1985年調入廣西師范學院工作,現為該院研究員、教授,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文藝學、民俗學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俗學會、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西南民族學會常務理事,廣西民俗學會會長,曾任廣西第五屆民間文藝協會副主席。至今已出版了《彝族歌謠探微》、《歌謠的魅力》等7部專著,并與他人合編合著《民族民間文學原理》等15部,發表學術論文108篇、文學作品64件,合計38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