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武訓傳》批判事件研究:從歷史語境的角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406084
- 條形碼:9787515406084 ; 978-7-5154-0608-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武訓傳》批判事件研究:從歷史語境的角度 本書特色
武訓是清末山東堂邑縣人,他的特殊事跡是“行乞辦學”。新中國成立前的電影劇本《武訓傳》對他所做的事賦予了濃厚的感情色彩,稱他為“千古義丐”,反映了當時中國思想文化的時代特征。
新中國成立初期重新拍攝電影《武訓傳》時,編導們對舊劇本進行了“把武訓革命行動明朗化”的修改,但在這個“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時代,這些修改反而使得影片在“關涉到中國革命基本問題”方面,與當時正在大力確立和鞏固的國家意識形態呈現出諸多相違之處。1950年10月影片公映后“好評如潮”,社會旋即掀起了“武訓熱”,引發了毛澤東的特別關注。在毛澤東看來,這些對武訓和《武訓傳》評價的主流,是用似是而非的“馬列主義名詞”表達出改良主義的思想認識,由此決定借討論和批評《武訓傳》,在新中國進行新國家意識形態教育。*初是要求在一定范圍內討論和批判武訓的“不足為訓”,然而,許多人對此認識上“跟不上”。1951 年5月初,毛澤東決定親自指揮這場“意識形態領域的大斗爭”。與此同時,毛澤東再三強調:“重要的不是武訓和《武訓傳》”“主要是提高思想認識”“對事不對人”。但是,這場批判運動在貫徹執行毛澤東真正意圖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些“簡單”“片面”“壓服”等現象。
批判電影《武訓傳》事件是新中國為確立新的國家意識形態而進行的 場大規模思想文化批判運動,在當代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該事件的發生、發展及結果似乎又是偶然和隨機的,并非簡單的“冤假錯案”。發軔之作又具有“奇特性”,本身就說明批判《武訓傳》事件具有非同尋常的原因與背景。一旦我們“破譯”出這一“奇特表象”下完整的邏輯程序,我們可以得到極為生動、豐厚的思想認識和歷史教益。
《〈武訓傳〉》批判事件研究:從歷史語境的角度把批判電影《武訓傳》事件的研究重點,放到對事件特定的“歷史語境”和它的“實際構成”上來,即重點關注該事件發生特殊時代——“立而不確”的“新民主主義秩序”,以及當時政治領導人的特定的思想認識和深刻的政治思考,通過“移情”到“彼時彼地”,用“同情的理解”去展示其“合情合理”的一面,以期對這個重大、“奇特”事件進行新的、具有邏輯自洽性的解讀,是一部集思想性和歷史性于一身的好書。
靠乞討攢錢辦義學的武訓被譽為“千古一人”。
電影《武訓傳》中的觀點卻與新中國意識形態不合。
批判電影《武訓傳》體現出中國社會及其意識形態的變遷。
批判《武訓傳》時,毛澤東一再強調:“重要的不是武訓和《武訓傳》”,“主要是提高思想認識”,“對事不對人”。
但這場批判運動還是發生了一些“簡單”“片面”“壓服”的現象。
破譯這一奇特表象下的邏輯關聯可以獲得豐厚的歷史教益。
《武訓傳》批判事件研究:從歷史語境的角度 內容簡介
武訓是清末山東堂邑縣人,他的特殊事跡是“行乞辦學”。1950年10月以武訓生平事跡為內容的電影《武訓傳》上映引起“好評如潮”,同時也有對影片的批評意見。毛澤東敏銳地注意到這場爭論對于新中國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意義,決定借對《武訓傳》的討論批判,進行新國家意識形態教育。毛澤東強調:“重要的不是武訓和《武訓傳》”,“主要是提高思想認識”,“對事不對人”。但這場批判運動還是發生了一些“簡單”“片面”“壓服”的現象。《〈武訓傳〉》批判事件研究:從歷史語境的角度把對《武訓傳》批判事件的研究重點,放到對特定的“歷史語境”和它的“實際構成”上,重點關注該事件發生特殊時代——“立而不確”的“新民主主義秩序”,以及當時政治領導人特定的思想認識和深刻的政治思考,通過“移情”到“彼時彼地”,用“同情的理解”去展示其“合情合理”的一面,以期對這個重大事件進行新的合乎邏輯的解讀。
《武訓傳》批判事件研究:從歷史語境的角度 目錄
**節選題意義及學術史回顧
第二節主要研究方法和材料
**章歷史語境(上):新民主主義理論與實踐
**節理論淵源
第二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新民主主義的建國綱領”
第四節“立而不確”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
第二章歷史語境(下):新中國成立初意識形態領域的
解構與建構**節思想探源
第二節新國家新政治新文化
第三節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隊伍狀況
第四節意識形態領域的“解構”
第五節意識形態領域的“建構”
第六節特殊的意識形態部門——電影業
第三章電影《武訓傳》誕生記
**節1949年前的電影版本
第二節重拍《武訓傳》
第三節劇本修改和審查
第四節編導的主觀意圖和實際效果
第四章對電影《武訓傳》的討論與批判
**節“改良主義的影片”
第二節“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
第三節組織討論與批判
第四節在《文藝報》展開批判
第五章大規模批判運動的發動
**節“意識形態領域的大斗爭”
第二節批判運動的發動過程
第三節“對事不對人”
第四節批判運動的鋪展
第六章《武訓傳》批判的歷史過程
**節批判文章分析
第二節“疑惑重重”與“貫徹不力”
第三節“動機與效果”之爭
第四節《武訓歷史調查記》
第七章影響深遠的批判事件
**節“電影就是政治”
第二節“史學革命觀”的萌發
第三節文藝界的整風學習運動
第四節高校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
第五節“小人物”和“大人物”
第六節“至今沒有引出教訓”
余音
結束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武訓傳》批判事件研究:從歷史語境的角度 作者簡介
楊俊,江蘇阜寧人,生于安徽寧國。歷史學博士、公共管理學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浙江財經大學杰出中青年教師資助計劃人選。現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教授、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二十一世紀》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全文轉載,多篇論文被評為省部級優秀成果,出版學術專著數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以及省市級社科基金等項目多項。
- 主題:
電影成為靶子是當時的歷史潮流問題。武訓也是他所生存的歷史環境的產物,不可能脫離他的時代性。需要更多了解本問題的讀者,還可以參考黃清源、姜林祥的《武訓評傳》(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