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式的語義和認知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097881
- 條形碼:9787510097881 ; 978-7-5100-978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式的語義和認知研究 內容簡介
反義復合詞在整個現代漢語詞匯體系中自成一體,是顯赫(prominent)度較高的封閉的類。《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式的語義和認知研究》以詞匯語義學為研究背景,基于構式理論,將反義復合詞納入“詞法構式”的范疇,從系統與個案相結合的角度,著重探討了現代漢語N+N類、A+A類和V+V類三類反義復合詞的構詞、詞匯語義和句法特點,在全面描寫和分析的基礎上,概括出反義復合詞的傾向性特征和連續性機制
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式的語義和認知研究 目錄
1.1 問題的提出
1.2 相關研究綜述
1.3 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義
第二章 反義復合詞的界定
2.1 反義復合詞的稱名
2.2 反義復合詞的界定
2.3 反義復合詞的范圍
2.4 小結
第三章 N+N類反義復合詞
3.1 N+N類反義復合詞的構成
3.2 “空間”類反義復合詞
3.3 “時間”類反義復合同
3.4 其他類反義復合詞
3.5 N+N類反義復合詞的雙項性義征
第四章 A+A類反義復合詞
4.1 A+A類反義復合詞的構成
4.2 “量度”類反義復合同
4.3 “性質”和“評價”類反義復合詞
4.4 A+A類反義復合詞的整體轉類性
第五章 V+V類反義復合詞
5.1 V+V類反義復合詞的構成
5.2 動作性強的V1V2
5.3 動作性次強的V1V2
5.4 動作性弱的V1V2
5.5 動作性次弱的V1V2
5.6 無動作性的V1V2
5.7 V+V類反義復合詞的功能游移
第六章 反義復合詞整體特征的認知解釋
6.1 反義并列詞式雙項互動的合力機制
6.2 反義復合詞的內部特點
6.3 反義復合詞的外部表現
6.4 反義復合詞的詞類定位
6.5 反義復合同的類型學地位
6.6 小結
第七章 結語
7.1 本文的基本結論
7.2 作為連續統的構詞框架——反義并列詞式
7.3 本文存在的不足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式的語義和認知研究 節選
《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式的語義和認知研究》: 1.2.1.1反義復合詞的構詞研究 反義復合詞屬于構詞范疇。相關論著對復合詞的結構爭議較大。關于詞匯的來源,西方語言學界存在兩種意見:一種以Chomsky和Lapointe為代表,認為詞匯產生于詞法,詞屬于詞法范疇,先于句法;另一種以Sproat和Bake為代表,認為詞匯產生于句法,強調詞法層不單獨存在,也不存在構鬩規律,詞法在本質上就是句法,受句法原則與參數的限約(黃月圓,1995)。 國內對復合詞的研究也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以趙元任(1948)、陸志韋等(1965)為代表的句法構詞說;另一種是以劉叔新(2005)為代表的非句法構詞說。劉叔新認為復合詞詞素間沒有句法關系,只是詞匯性的,復合詞內部結構只是一種語義結構,并提出了對復合詞語義結構類型和漢語語義構詞法的具體觀點。 目前,對復合詞結構的句法分析在學界仍占主導地位。以句法規則為參照建立構詞法體系,始于趙元任的《國語入門》。趙元任(1948)明確提出用“成素跟成素之間的造句關系”來給復合詞分類,其關注點主要在于復合詞結構與句法結構在形式上的一致之處。用句法眼光來分析復合詞結構,這一做法對后來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被廣泛采用。朱德熙(1982)、戴昭銘(1988)、王洪君(1998)、葛本儀(2003)等都認為漢語復合詞內部的結構關系與句法結構基本一致。 上述研究主張復合詞結構與句法結構具有可類比性,但同時也都看到了兩者本質上的不同。復合詞與句法結構之間是一種交叉關系,“既有互相疊合的部分,也有互不干涉的領域”(朱彥,2004)。 此后,馬真(1981)、任學良(1981)、解惠全(1987)、程湘清(1992)、王寧(1997)等相繼提出漢語復合詞有句法構鬩和非句法構詞兩個來源。 漢語詞匯的構詞法萌芽于西周早期,完備于春秋戰國,這已成為學界的共識(萬獻初,2004;丁喜霞,2006)。就復合構詞法而言,并列式和偏正式是*早的,也是*能產的構詞法。從歷史發展來看,并列式復合詞的數量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先秦早期,并列式的構詞能力低于偏正式。漢代以后,并列式復合詞激增,其比例遠遠超過了偏正式復合詞(魏達純,1998;魏德勝,1999;程湘清,2003)。 并列式構詞法的來源有二:一是詞法來源,成詞的途徑是在漢語詞匯雙音化的驅動作用和同義并列構詞法的類推作用下,運用聯想把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同的單音詞并列在一起,這種方法產生的雙音詞,主要是同義并列雙音詞;二是句法來源,即并列短語①逐漸演變為詞,是一種詞匯化現象(lexicalization),發生這種過程的一般是類義并列和反義并列雙音詞(反義復合詞)。反義復合詞屬并列性的句法構詞,在整個構鬩法體系中不僅有別于主謂式、支配式、偏正式等,而且有別于并列式中的同義并列(“偉大、美好”等)和類義并列(“領袖、針線”等),在構詞上自成一體。陸志韋等(1965)、譚達人(1989)、向熹(1993)、陳光磊(1994)、蘭玉英(1998)、徐朝華(2003)、楊吉春(2007)等都注意到了反義并列構詞的特殊性,即由兩個相反相對的意義成分經過詞匯化的過程*后成詞的現象,但沒有就詞的用法繼續展開。 1.2.1.2反義復合詞的產生和演變途徑 陳偉武(1989)指出,殷代甲骨文已經產生了反義復合詞,連用對舉是反義復合詞的直接過渡形式。兩周時期,反義復合詞已經有了成熟的標志。表意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是反義詞對舉并走向復合的邏輯基礎,修辭用法也促進了反義復合詞的產生。蘭玉英(1998)指出,反義連文詞語體現出來的尊卑、主次、長幼等順序與漢族幾千年來所遵守的綱常人倫密切相關。 反義復合詞屬雙音詞,董秀芳(2002)認為雙音詞的產生是一個從句法層面單位到詞匯層面單位的轉變過程。這種轉變過程不是獨立發生的,而是在語句環境中實現的。這種過程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個心理組塊造成的重新分析的過程。高頻使用性是句法結構演變為雙音詞的一個先決條件。組塊的心理過程也適用于反義復合詞。 郭奕晶(2000)經過調查得出先秦的反義復合詞數量*多,有138個,占總數的53.5%。其后的各個歷史時期雖有零星的新詞出現,但數量極少。丁喜霞(2006)認為由反義并列短語*終演變為復合詞,一般是通過語義融合和語義脫落兩種途徑完成的。此研究從歷時的角度,基于大量的語言事實,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并未就這種詞匯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和認知規律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
現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式的語義和認知研究 作者簡介
張金竹,博士,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教師。張金竹,博士,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教師。張金竹,博士,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教師。張金竹,博士,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教師。張金竹,博士,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教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