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阮刻禮記注疏-(全十四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134880
- 條形碼:9787308134880 ; 978-7-308-1348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阮刻禮記注疏-(全十四冊) 本書特色
《十三經注疏》是中國古文獻的基礎典籍,《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左傳》等五經注疏是其核心組成部分。在五經注疏的各種版本中,清阮元刻本體例較為完備,影響亦較為深遠(至今仍為學界通行本)。 《十三經注疏》在中國古文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從未出版過單面影印、適合閱讀的本子,本書的刊行能較好地彌補這一缺憾,能有效地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研習。 阮刻《十三經注疏》的問世,結束了從明末到清中期風行海內200年的明北監本和汲古閣本《注疏》雙峰并列的局面,從而開啟了阮刻《注疏》單峰獨行的新天地。 嘉慶初年,阮元巡撫浙江,建詁經精舍,收集了當時以他的能力和條件能夠找到的諸多經籍文本、校本。鳩合了段玉裁、李銳、徐養原、顧廣圻、臧庸、洪震煊、嚴杰、孫同元等學者對《十三經注疏》進行校勘,并在嘉慶十三年刊刻出版了《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六卷。阮元對《十三經注疏》進行校勘的主要目的就是為重刊新的《十三經注疏》做準備,因為一些意外的事情,這件事一直拖延到嘉慶二十年段玉裁去世阮元才在江西巡撫任上開始刊刻,通過十九個月的努力,這部一百八十冊的新《注疏》文本終于問世,不過這時阮元也早就調任河南了。江西府學刊刻的這套《十三經注疏》每卷之后即附有阮元主持編撰的《校勘記》,由盧宣旬對原本《校勘記》進行摘錄后附在《注疏》后面,并且改動和增加了部分《校勘記》,所以和單行本頗有出入。 阮刻《注疏》刊行以后,因為他是經過整理的文本,且附有《校勘記》,所以一開始便受到關注和歡迎,以致道光、同治以來遞有翻刻,這些翻刻本改正了初刻本的一些錯誤,但也有些改錯了。初刻本在葉德輝的時代就已經難得一見了,他也因能購買到阮刻的初印本而感到興奮。 嘉慶以降的學者們無不受到阮刻《注疏》的影響,這些學者的著述引文也多以阮刻《注疏》為本,今天我們研究清代中期以來的學術特別是經學研究著作,阮刻作為支持這種研究的文獻基礎是不可或缺的,無論他的優點或者他的缺點都是。學者們校勘經籍也都用阮刻作為參照,即使宋元舊本逐漸普及的今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阮刻的諸多問題,但阮刻的的社會性這一優點卻是宋元珍本所無法替代的,從她問世到今天這近200年的時間里已經融入到讀書人的生活當中,不可分割,阮刻是*接「地氣」的《十三經注疏》文本,因為積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所負載的不光是傳播《十三經注疏》本身而已了。她總是在特定的范圍內發揮著顯赫的作用,作為現實傳播經學的載體——版本,是《十三經注疏》的版本流傳中的重要一環。 “四部要籍選刊”是以影印清代精校精刻典籍初印本為主題的新編叢書,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四部。所選底本皆符合學術性善本的標準,采用掃描原書、單面影印的出版形式,宜讀、可信、受眾廣而專業性強。 清代樸學大興,關于古代經典著作的校勘整理出版工作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但由于年代較晚,清刻本存世數量眾多,所以在以往的影印工作中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事實上,清人精刻的古籍,無論是其文本質量還是學術史地位,都足以與宋元善本媲美,本套叢書皆選用清代精校精刻本為底本,掃描原書,單面影印,與同類出版物相比,本套叢書便于閱讀、內容可靠、覆蓋面廣、定價較低,能夠較好地滿足讀者閱讀、研究、欣賞的需要。
阮刻禮記注疏-(全十四冊) 內容簡介
32開本形制單面影印,字跡清晰、版式疏朗,閱讀體驗極佳,且較好地保存了古書面貌。這是阮刻成書后近兩百年來首次單面影印出版者,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本書據以影印之書影系掃描自圖書館館藏古籍原書,并經專業人員進行精細的后期處理,故影印效果也要明顯優于其他出版社翻印、縮印的本子,從科研角度來看,此種掃描原書而成的影印本,其學術價值、版本可靠性亦較普通翻印本為佳。 1.選目審慎:綜合考慮前賢意見,入選之書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及深遠歷史影響,契合今人學習、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 2.版本精良:以推廣學術性善本為原則,入選者皆為內容較完整、體例較嚴謹、校勘較精密的清代版本,有別于目前影印古籍推崇文物性善本的風氣。 3.印刷清晰:從同一版本的眾多復本中選擇初印本、精印本為底本,掃描原書制版,采用每頁影印原書半葉的形制,確保正文筆畫清晰、字大悅目,便于閱讀批校。 4.配套完善:每種古籍皆附有專門撰寫的出版說明,介紹其學術價值及版本情況,并編制詳細的分卷目錄,冠于卷端,以便翻檢。 與中華書局、臺灣藝文印書館等名社的《十三經注疏》縮印本相比,傳古樓版《阮刻禮記注疏》《阮刻春秋左傳注疏》《阮刻周易兼義》《阮刻尚書注疏》具有以下特點: 一、單面影印,字體大小及行距接近原書,較為忠實地保留了古籍面貌,分冊厚薄適中,是坊間可見的*適合手持閱讀、細加圈點的阮刻注疏,超過此前一切同類印本。 二、各經均由蔣鵬翔博士撰寫獨立的出版說明,詳敘其版本源流、內容得失,讀者可藉之更準確地了解本書的學術價值。 三、各經均附有新編的全書目錄,各冊卷端亦各有本冊目錄,不僅便于翻檢特定篇目,且訂正了中華書局影印本目錄中的錯誤之處。 在傳古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阮刻禮記注疏》《阮刻春秋左傳注疏》《阮刻周易兼義》《阮刻尚書注疏》較此前的《阮刻毛詩注疏》又有了進一步的改良,首先加深了正文筆畫墨色,使字跡更加清晰,紙張觸感亦較為柔軟細膩,同時少數底本漫漶影響閱讀的頁面在尊重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性處理。各經封面以不同色調區分,然皆保持素凈簡潔的風格,并得山東大學劉曉東教授惠賜題簽,其書法精雅絕倫,亦系古籍影印本題簽中的上上之選。我們的宗旨是刊行適宜閱讀、收藏的傳統文化經典讀本,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制,都力求達到同類出版物的*高水準,這兩套新書無疑見證了我們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的進步,希望廣大讀者繼續支持傳古樓的出版工作,《四部要籍選刊》也將繼續增加新的品種以回報您的期待。
阮刻禮記注疏-(全十四冊) 目錄
《十三經注疏》在中國古文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從未出版過單面影印、適合閱讀的本子,本書的刊行能較好地彌補這一缺憾,能有效地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研習。
阮刻《十三經注疏》的問世,結束了從明末到清中期風行海內200年的明北監本和汲古閣本《注疏》雙峰并列的局面,從而開啟了阮刻《注疏》單峰獨行的新天地。
嘉慶初年,阮元巡撫浙江,建詁經精舍,收集了當時以他的能力和條件能夠找到的諸多經籍文本、校本。鳩合了段玉裁、李銳、徐養原、顧廣圻、臧庸、洪震煊、嚴杰、孫同元等學者對《十三經注疏》進行校勘,并在嘉慶十三年刊刻出版了《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六卷。阮元對《十三經注疏》進行校勘的主要目的就是為重刊新的《十三經注疏》做準備,因為一些意外的事情,這件事一直拖延到嘉慶二十年段玉裁去世阮元才在江西巡撫任上開始刊刻,通過十九個月的努力,這部一百八十冊的新《注疏》文本終于問世,不過這時阮元也早就調任河南了。江西府學刊刻的這套《十三經注疏》每卷之后即附有阮元主持編撰的《校勘記》,由盧宣旬對原本《校勘記》進行摘錄后附在《注疏》后面,并且改動和增加了部分《校勘記》,所以和單行本頗有出入。
阮刻《注疏》刊行以后,因為他是經過整理的文本,且附有《校勘記》,所以一開始便受到關注和歡迎,以致道光、同治以來遞有翻刻,這些翻刻本改正了初刻本的一些錯誤,但也有些改錯了。初刻本在葉德輝的時代就已經難得一見了,他也因能購買到阮刻的初印本而感到興奮。
嘉慶以降的學者們無不受到阮刻《注疏》的影響,這些學者的著述引文也多以阮刻《注疏》為本,今天我們研究清代中期以來的學術特別是經學研究著作,阮刻作為支持這種研究的文獻基礎是不可或缺的,無論他的優點或者他的缺點都是。學者們校勘經籍也都用阮刻作為參照,即使宋元舊本逐漸普及的今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阮刻的諸多問題,但阮刻的的社會性這一優點卻是宋元珍本所無法替代的,從她問世到今天這近200年的時間里已經融入到讀書人的生活當中,不可分割,阮刻是*接「地氣」的《十三經注疏》文本,因為積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所負載的不光是傳播《十三經注疏》本身而已了。她總是在特定的范圍內發揮著顯赫的作用,作為現實傳播經學的載體——版本,是《十三經注疏》的版本流傳中的重要一環。
“四部要籍選刊”是以影印清代精校精刻典籍初印本為主題的新編叢書,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四部。所選底本皆符合學術性善本的標準,采用掃描原書、單面影印的出版形式,宜讀、可信、受眾廣而專業性強。
清代樸學大興,關于古代經典著作的校勘整理出版工作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但由于年代較晚,清刻本存世數量眾多,所以在以往的影印工作中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事實上,清人精刻的古籍,無論是其文本質量還是學術史地位,都足以與宋元善本媲美,本套叢書皆選用清代精校精刻本為底本,掃描原書,單面影印,與同類出版物相比,本套叢書便于閱讀、內容可靠、覆蓋面廣、定價較低,能夠較好地滿足讀者閱讀、研究、欣賞的需要。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