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聞三味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5020858
- 條形碼:9787565020858 ; 978-7-5650-208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聞三味 本書特色
作者王傳壽多年來從事新聞實踐和管理,《新聞三味》精選了其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百余篇文章,編成一本自選集。全書分為“新聞采編”、“新聞研究”(論文及著作)、“新聞教育”以及“新聞副刊”四個部分,包括消息、綜述、新聞特寫、理論調(diào)查、評論、論文、著述選介、講義、新聞﹙出版﹚閱評﹙審讀﹚以及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體寫作方式,突出新聞的本質(zhì)屬性,新聞的觸角廣泛而深入,而且起到了健康的輿論引導作用。本書文筆流暢語言生動,行文暢達,主題鮮明,頗具個性,在豐富的新聞寫作實踐和理論基礎上,既有新聞作品,又有新聞教育理論,以現(xiàn)實感和形象感,形象生動地體現(xiàn)了新聞的意義,是一本貼近讀者、貼近現(xiàn)實,深層次、思想性強的新聞文集。
新聞三味 內(nèi)容簡介
作者王傳壽多年來從事新聞實踐和管理, 本書精選了其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百余篇文章, 編成一本自選集。全書分為“新聞采編”、“新聞研究” (論文及著作) 、“新聞教育”以及“新聞副刊”四個部分, 包括消息、綜述、新聞特寫、理論調(diào)查、評論、論文、著述選介、講義、新聞 (出
新聞三味 目錄
[消息] 省委召開討論真理標準座談會
[綜述] 真實的記錄前進的里程——《光輝的三十五周年
特別節(jié)目匯編》代序言
[消息] 我省廣播電視對外宣傳成績顯著
[消息] 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中國社科院劉吉副院長在合肥做學術(shù)報告
[消息] 《安徽省志社會科學志》出版發(fā)行
[通訊] 揚帆前進
[配音通訊] 白衣紅心——介紹模范醫(yī)務工作者李月華
[配樂通訊] 花鼓聲聲說鳳陽
[調(diào)查報告] 新格局與高效益——從合肥聯(lián)大看社會辦學的生命力(一)
[調(diào)查報告] “熱心家”與“香餑餑”——從合肥聯(lián)大看社會辦學的生命力(二)
[調(diào)查報告] 利用“余熱”與保護“熱源”——從合肥聯(lián)大看社會辦學的生命力(三)
[通訊] 老區(qū)人民的新覺醒——金寨縣科技扶貧見聞
[大型電視紀實片]大浪豐碑(第二集)
[大型電視紀實片]大浪豐碑(第十集)
[通訊] 天涯共聲屏——中央三臺“災后一年看安徽”采訪側(cè)記
[新聞特寫] 掌聲笑聲心聲
[理論調(diào)查] 以先進文化引領城市發(fā)展——安徽省淮北市實施“文化立市”戰(zhàn)略的調(diào)查
[新聞評論] 為黃山松精神叫好
[廣播評論] 英雄要過批評關
[新聞短評] 八仙過海與同舟共濟
[評論] 記者的“位子”
[評論] 評“獎出多門”
[評論] 善于守拙
[電視評論] 偉大思想的形象展示科學理論的生動教材
[新聞評論] 務虛起步
[新聞評論] 勝人先勝己
[新聞評論] 全面理解和堅持實事求是——二論進一步提高農(nóng)村基層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zhì)
[新聞評論] 書記的尷尬
[新聞評論] 窮朋友不能丟
[新聞評論] 不要擾民
[新聞書評] 偉大時代的*強音
[新聞書評] 新聞給力的生動范本——《在新聞的沃土里耕耘一張育瑄作品選》序言
[內(nèi)參] 鳳陽難以應酬“采訪熱”
[宣傳意見] 關于當前廣播電視宣傳意見
二味 新聞研究
[論文選編] “快訊”化是廣播新聞改革的方向
淺談廣播討論在引導社會輿論中的作用
論新聞傳媒與現(xiàn)代文明
廣播電視在抗洪救災宣傳中發(fā)揮的三個功能一個優(yōu)勢
關于新聞改革的哲學思考
新聞工作者的時代責任
論聲屏宣傳的宏觀調(diào)控
論新聞工作的政治性
“大包干”的理論貢獻
《安徽年鑒》20年的回顧與思考
大眾傳媒與市場經(jīng)濟
大眾傳媒與小康社會
黨報與主流文化
發(fā)展傳媒經(jīng)濟建設文化強省
改革創(chuàng)新求真務實——《**時間》的**印象.
和諧文化映夜空——評安徽電視臺《新安夜空》欄目
堅持科研為民促進富民強省
抗擊“非典”的傳播學思考
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
網(wǎng)絡傳播與安徽人文資源開發(fā)研究
網(wǎng)絡時代的安徽傳媒發(fā)展研究
與時俱進話“貼近”
政治傳媒化背景下的區(qū)域形象塑造
轉(zhuǎn)型期年鑒工作的傳播學思考
[著述選介] 《大眾傳播與現(xiàn)代文明》
《江澤民新聞宣傳思想研究》
《中國傳媒》
《烽火信使——新四軍及華中抗日根據(jù)地報刊研究》
《安徽新聞傳播史》
《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前沿若干重大問題》
《中國發(fā)展全書安徽卷》
三味新聞教育
[講 義]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聞事業(yè)黨性原則
輿論導向與民心所向——1997年安徽輿情調(diào)查報告
新聞學研究20年
新聞宣傳工作的新思路
發(fā)揚理論勇氣繁榮社會科學
[新聞(出版)閱評(審讀)]
在《(安徽日報)發(fā)行量突破40萬份可行性分析報告》
論證會上發(fā)言
變組織傳播為大眾傳播——在《合肥日報》改版座談
會上發(fā)言
春風得意馬蹄疾——首屆合肥報業(yè)新聞獎參評感言
他山之石可攻玉
“中國無緣四強”表述有誤
鼓吹“普世價值”導向有誤
《作家天地》皖新期刊[2010]增字一、二號審讀意見
關于《時代發(fā)現(xiàn)》雜志的審讀意見
關于《巢州記憶》的審讀意見
合肥大拆違輿論當尖兵
宣傳英雄恰逢其時
大手筆描繪“大建設”
《5I特別報道》有特色
“經(jīng)濟沙龍”引導社會熱點
“七月流火”非指“暑熱”-
披露西方政要私生活不妥
關于《××星報》的審讀意見
公開將軍隱私不妥
搶新聞要核實
別炒明星戀情史
別炒港星競生三胎
媒體自省難能可貴
[國家社科項目及碩士學位論文鑒定]
國家社科項目鑒定
碩士學位論文鑒定
余味新聞副刊
[散文] 陪考
海南的魅力
母校改嫁
練舞
黃山挑夫
又想起“新華社小姐”
圍巾
雪里蕻
“根”的魅力——游西安
為母校干杯
家庭的“決議”
初學泥瓦匠
魯迅筆下真風情
感念母親
初訪江村
感受新疆
在世貿(mào)大廈的廢墟上
普倫斯院長熬稀飯
爺爺聽話
走近韶山?jīng)_
美麗的邦迪灣
報臺合作的難忘時光
我的“老年大學”
蟲聲新透綠窗紗
難忘的“準軍旅”生涯
[影評] 《泰坦尼克號》一句話影評
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羅馬尼亞影片《延期宣判》
觀后
[文藝評論] 展示女皇帝的心路——評劉曉慶的熒屏形象武則天
[雜文] “冷門”與“熱門”
為官應有“雅量”
“包裝”別議
拳頭、枕頭及其他
金錢的悲哀
“院長”遭冷遇小考
感受“暖冬”
文化莫為經(jīng)濟累
[其他] 柏蔭堂王氏宗譜第五次續(xù)修前言
新聞三味 作者簡介
王傳壽,男,1945年12月生,安徽合肥人。省首批唯一新聞學二級研究員。1968年秋從合肥師范學院畢業(yè),遂到省軍區(qū)白湖農(nóng)場勞動鍛煉:1970年初分配到安徽人民廣播電臺,1976年底任編輯部副主任;1984年初任副臺長,主持工作:1989年夏任省廣電廳總編室主任:1993年夏調(diào)省社會科學院任秘書長、副院長,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涉足新聞實踐、新聞理論、新聞教育三大領域。先是從事廣播電視宣傳及管理二十四載,采、編、制、審了大量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參與著名通訊《人民的好醫(yī)生李月華》、江澤民題名的大型電視片《大浪豐碑》的采編工作。調(diào)到省社科院后,主持并完成國家和省部級課題“新四軍及華中抗日根據(jù)地報刊研究”等十余項.出版專著《大眾傳播與現(xiàn)代文明》《江澤民新聞宣傳思想研究》《中國傳媒》《烽火信使》《當代哲學社科理論前沿若干問題》《安徽新聞傳播史》等多部。在省以上報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編書十余部,其中多部作品獲國家及省部級獎。發(fā)揮自身在新聞界的人脈優(yōu)勢,帶領一大批專家學者走進主流新聞媒體。2002年與安徽大學合辦本省首個新聞碩士點.并指導研究生30余名(已畢業(yè))。多次擔任省新聞系列高評會、省社科項目評委會和省社科系列高評會委員,鑒定國家社科項目成果近20項,并獲得“信譽良好專家”稱號。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