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本書特色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以中外史料和考古發現為依據,分階段講授自青銅時代至鄭和下西洋時代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以及海內外*新研究成果。圖文并茂,生動易讀。《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為絲綢之路作出了全新的定義:古代和中世紀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印度、中亞、西亞連接北非和歐洲,以絲綢貿易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讀者主要是青年,適合社會上一般讀者作為提高文化素養的普及性讀物;也用作大學通識課教材,教員上課時可以參照其框架和基本內容,再加補充發揮。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內容簡介
林梅村編著的這本《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依據中外文字史料和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分階段系統描述了從青銅時代至鄭和下西洋時代絲綢之路上以絲綢貿易為主體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地域范圍涉及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南亞、中亞、西亞、北非和歐洲,配有上百幅精美圖片,有些圖片是靠前次公開發表。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目錄
英文目錄
彩色插圖目錄
**講 絲綢與中國文明
**節 絲綢之路的定義
第二節 絲綢之路的新認識
第三節 從世界五大紡織體系看中國文明
第四節 絲綢在中國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第二講 吐火羅人的起源與遷徙
**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印歐人的起源和遷徙
第三節 雙輪戰車與吐火羅人南下樓蘭
第四節 雅利安人遷徙與吐火羅人再下塔里木盆地
第三講 草原之路
**節 阿爾泰語系民族的原始故鄉
第二節 阿爾泰山的大石冢
第三節 阿爾贊“國王谷”
第四節 巴澤雷克的斯基泰王陵
第四講 中國與西域的*初接觸
**節 昆山之玉
第二節 廚賓的珠璣
第三節 蜻蜓眼玻璃珠的東傳
第四節 隋侯之珠
第五講 中亞的希臘化時代
**節 亞歷山大東征
第二節 中亞的希臘化城邦
第三節 希臘藝術的東傳
第四節 鞏乃斯河畔的斯基泰神廟
第六講 古代中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
**節 人海求仙
第二節 雞駭之犀
第三節 東西方海上交通的開辟
第四節 海路來華的近東藝術品
第七講 漢朝與西方三大帝國的交往
**節 張騫通西域
第二節 黎軒
第三節 安息
第四節 大秦
第八講 羅馬人與東西方海上交通的開辟
**節 紅海古港口的變遷
第二節 印度古海港――阿里卡梅杜
第三節 扶南古港口――沃奧
第四節 中國東南沿海的舶來品
第九講 樓蘭文明
**節 從羅布泊到鄯善河
第二節 漢文化的西傳
第三節 樓蘭人種族問題
第四節 樓蘭考古新發現
第十講 于闐文明
**節 斯基泰人與于闐城邦的興起
第二節 文明的變遷
第三節 于闐佛教
第四節 丹丹烏里克的“龍女索夫”壁畫
第五節 于闐佛畫與尉遲氏繪畫
第十一講 唐宋時代的海上交通l
**節 隋唐中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
第二節 阿拉丁的神燈
第三節 長沙窯的外銷瓷
第四節 黑石號沉船的發現
第五節 宋代的海上交通
第十二講 唐蕃古道
**節 藏族的形成及其與外界的交往
第二節 唐蕃古道的開辟
第三節 《唐蕃會盟碑》與《大唐天竺使出銘》
第四節 吐谷渾與青海都蘭吐蕃大墓
第五節 青藏高原考古新發現與吐蕃權臣噶爾家族
第十三講 吐魯番文明
**節 文明的變遷
第二節 佛教
第三節 火祆教
第四節 景教和基督教
第五節 摩尼教
第十四講 居延滄桑
**節 秦時明月漢時關
第二節 農牧之爭
第三節 馬可波羅筆下的亦集乃城
第四節 黑城的發現及其文物的流散
第十五講 鄭和海外遺跡
**節 鄭和家世
第二節 明代初年的西洋與滿剌加大明海軍基地
第三節 明朝與三佛齊的朝貢貿易
第四節 鄭和葬地――古里
第五節 非洲的禮品
第六節 鄭和艦隊在波斯灣的登陸地
第七節 鄭和寶物的*后歸宿
參考書目
主題索引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作者簡介
林梅村,1956年4月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自1982年起,每年都到新疆、青海、內蒙古、甘肅絲綢之路沿線進行考察,多次深入塔拉瑪干沙漠尋訪古城;同時,多次赴日本、瑞典、英國、美國調查流散海外的新疆文物和中亞死語言寫卷。主要著作有:《樓蘭尼雅出土文書》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