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青少年成長必讀:人文科學知識叢書地球的故事(彩圖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869208
- 條形碼:9787530869208 ; 978-7-5308-692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青少年成長必讀:人文科學知識叢書地球的故事(彩圖版) 內容簡介
《青少年成長必讀 人文科學知識叢書:地球的故事(全新彩圖版)》共分為四部分,分別是“地球概況”“地球上的大陸”“氣候和景觀”和“地球生物圈”。從地球的起源講起,一直講述到人類的現代化生活給地球帶來的影響。 通過對《青少年成長必讀 人文科學知識叢書:地球的故事(全新彩圖版)》的閱讀,跟隨著一個個關于地球的故事,讀者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地球上的大陸、海洋、天氣變化、氣候變遷、生命活動等情況,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個有生命的太空星球。
青少年成長必讀:人文科學知識叢書地球的故事(彩圖版) 目錄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演化歷程
地球的年齡
地球磁場
公轉與自轉
地球的衛星——月球
地球與小行星
地球上的時間
漂移的大陸
地殼的組成
褶皺和斷層
石頭的分類
金屬礦
金剛石
煤
石油
天然氣
溶巖洞穴
水的循環
河流
湖泊
泉
瀑布
運河
海岸和海港
海底世界
海峽和海灣
海溝和島弧
潮水起落
海嘯
厄爾尼諾現象
冰雪大陸
漂浮的冰山
亞洲
歐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極洲
北極世界
大氣
臭氧層
地球的氣溫帶
風
云和霧
酸雨
雪
雷電
土壤
山脈
高原
丘陵
盆地
平原
峽谷和裂谷
島嶼
沙漠
森林
草原
泥石流
火山
地震
極光
地球生物圈
人口
大氣污染
垃圾危害
青少年成長必讀:人文科學知識叢書地球的故事(彩圖版) 節選
《青少年成長必讀 人文科學知識叢書:地球的故事(全新彩圖版)》: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浩瀚宇宙中,有一個普通的旋渦星系,人們把它叫做銀河系。這個星系包含了大約3000億顆恒星。恒星就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距離地球*近的一顆恒星就是太陽了。沒有它,地球上就不會有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但在廣袤的銀河系中,太陽也只是一顆不起眼的恒星。 地球圍繞著太陽,做著不間斷的運行。和地球一起,還有其他7枚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星際物質,它們圍繞在太陽的周圍,與之共同構成了太陽系。大家按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順序排列著,地球是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在太陽系這個大家族中,太陽以其絕對的優勢占去了99.8%的總質量。人類生活的地球在它面前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在宇宙中也就只是“滄海一粟”了。 人類在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其實這五顆行星在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叫法。中國古代有五行學說,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來給它們命名。 歐洲則是用羅馬神話人物的名字來稱呼它們。近代發現的兩顆遠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話人物名字命名的傳統,以“天空之神”和“海洋之神”來稱呼它們,中文也就譯為天王星和海王星。 算上地球,這八大行星按質量、大小、化學組成以及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等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被稱為類地行星;木星、土星是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遠日行星。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中等大小的行星,介于金星和火星之間,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 地球距離金星的*近距離為4000萬千米,距離火星的*近距離為5000多萬千米。 在太陽系中,火星與木星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小行星帶。在這一區域,存在著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除此以外,太陽系還包括許許多多的彗星和無以計數的天外來客——流星。 人類有時候也在思考,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1952年,著名的米勒試驗證明了,只要能夠創造出適當的條件,無機物是可以轉化為有機物的。也就是說,只要宇宙中的某一顆星球擁有和地球相似或是相同的環境,那么也就有可能產生生命物質。于是人類開始向太陽系里的各個行星展開了探索,但*終都沒有發現生命的跡象。后來人類又把探索的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太陽系外。銀河系中恒星的發光發熱年代都很長,都足以使智慧生物漸漸形成。也許在某一顆恒星的旁邊,就存在著一顆和地球環境相似的行星,可能它的上面就會有生命物質。 人類利用無線電信號,向太空中可能存在的“鄰居”發出友好的“問候”。木星探測器“先驅者”10號和11號各帶有一塊雕刻鍍金鋁飾牌,帶去了有關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和關于人類本身的情況。 地球的起源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個星球才顯示出了它的與眾不同。它和其他七大行星一起,在不同的軌道上圍繞太陽旋轉,共同構成了“太陽系”。它擁有一顆屬于自己的衛星——月球,圍繞它不間斷地運行。 對于地球的起源,流傳過很多說法。有人認為是上帝或是神的意識創造了地球,人們將這種說法歸為“唯心主義”。 另有一部分人則抱有完全相反的觀點,被稱為“唯物主義”。 當然前者的觀點不足以取信,要了解地球的起源,就要先從太陽的起源人手。 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是*早著手研究地球和太陽系起源的科學家。他們的觀點被稱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說。他們認為宇宙中存在有一種叫做“星云”的物質。 這種原始星云由氣體和固體微粒組成,*開始時具有龐大的體積。慢慢地,隨著它不停地旋轉,星云體中的大部分物質聚集在了一起,形成原始太陽。當然,不是所有的微粒到*后都成為原始太陽的組成部分。在原始太陽形成的同時,那些圍繞在原始太陽周圍的稀疏微粒物質,在原始太陽的作用下旋轉速度加快。旋轉的同時,這些微粒不斷向原始太陽的赤道面集中,*后在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個的團塊。隨著微粒的不斷累積,這些團塊由小到大形成了行星。 他們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很大的認同。 他們把地球的形成說成是一種自然界自然發展的結果,不是什么神力,也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與這一說法同時產生的還有很多假說,像碰撞說、潮汐說、俘獲說、大爆炸宇宙說,等等。但是這些說法后來都得到了一定的質疑,還是星云說*站得住腳。國內外的很多專家和學者通過不同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地球和太陽系的起源,他們也都認為這和原始星云演化有關。 中國的天文學家戴文賽也做了相應的研究。他認為,在50億年前有一個比太陽大幾千倍的星云存在于宇宙中。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內部出現了很多湍渦流。接著,這個大星云就碎裂成很多個小星云,其中就有*終形成太陽系的“太陽星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原始星云”。它形成于湍渦流中,所以一開始就處于不停旋轉的狀態。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繼續收縮,速度加快、形狀變扁。分散在其中的“土物質”“水物質”“氣物質”等慢慢聚集,在星云赤道面上形成一個“星云盤”。收縮和集聚并沒有就此停止,在之后的過程中又慢慢形成了許多“星子”。星子在一定的作用下,其中心部分就形成了*終的原始太陽,原始太陽周圍是“行星胎”。再經過一段時期的演化,就形成了太陽和八大行星,*終形成今天的太陽系。 到目前為止,這種“星云說”是存在爭議較少的一種說法。但是地球和太陽系的形成,還有很多秘密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和發現。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借助于科學的力量,相信這一問題會逐漸走向明朗化。 ……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