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原中国图书网):网上书店,尾货特色书店,30万种特价书低至2折!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疑難熱點問題及對策

包郵 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疑難熱點問題及對策

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時間:2015-06-01
開本: 16開 頁數: 404
本類榜單:教材銷量榜
中 圖 價:¥26.8(3.9折) 定價  ¥6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疑難熱點問題及對策 版權信息

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疑難熱點問題及對策 本書特色

《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疑難熱點問題及對策》本書基于2010 版結構規范,通過大量工程實際案例對規范應用過程中遇到的疑難、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全書共分9 章,包括綜述、結構設計中重要設計參數的合理選取問題、建筑結構規則性如何合理界定及處理對策、結構設計主要指標合理控制、抗震措施與抗震構造措施合理確定、復雜結構設計方法及設計注意事項、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性能化設計、超限高層建筑設計等。內容涉及眾多新版規范,解讀通俗易懂,系統翔實,工程案例具有代表性,闡述觀點精辟,有助于相關人員全面理解規范條文的準確內涵,提高設計水平。本書可供建筑結構設計、審圖、咨詢、科研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師生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疑難熱點問題及對策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2010 版結構規范,通過大量工程實際案例對規范應用過程中遇到的疑難、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全書共分9 章,包括綜述、結構設計中重要設計參數的合理選取問題、建筑結構規則性如何合理界定及處理對策、結構設計主要指標合理控制、抗震措施與抗震構造措施合理確定、復雜結構設計方法及設計注意事項、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性能化設計、超限高層建筑設計等。內容涉及眾多新版規范,解讀通俗易懂,系統翔實,工程案例具有代表性,闡述觀點精辟,有助于相關人員全面理解規范條文的準確內涵,提高設計水平。 本書可供建筑結構設計、審圖、咨詢、科研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師生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疑難熱點問題及對策 目錄

目 錄
前言
第1 章 綜述
1.1 有關建筑結構安全的工程界討論
1.1.1 有關建筑結構安全的討論
1.1.2 對建筑結構安全的認知
1.2 新版《規范》修訂的基本原則
1.2.1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修訂的原則
1.2.2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修訂的原則
1.2.3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修訂的原則
1.3 新版《規范》用詞如何正確理解
1.4 為什么說《規范》的要求是*低要求
1.5 如何正確理解《規范》條文和條文說明,如何把握規范用詞標準
1.6 《規范》正文與條文說明、各種手冊、指南、構造措施圖集、標準圖集如何正確
應用理解
1.7 《規范》對結構設計計算結果正確應用的具體要求
1.8 新版《規范》未涵蓋的結構體系應如何對待
1.9 新版《規范》的某些條款與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不一致時如何解決
1.10 新版《抗規》對抗震設計采用的地震動參數有哪些重大變化
1.11 建筑合理的結構體系需要滿足哪些基本要求
1.12 為什么取消“一級抗震墻的底部加強部位及以上一層各墻肢截面組合的彎矩
設計值應按墻肢底部截面組合彎矩設計值采用”的規定
1.13 為什么明確規定抗震墻應計入端部翼墻來共同工作
1.14 為什么要對規范條文所適用的大跨屋蓋結構形式及范圍進行規定
1.15 為什么說合理的結構布置是大跨度結構抗震設計的關鍵
1.16 為什么要將大跨度屋蓋結構區分為單向傳力體系和空間傳力體系
1.17 屋蓋結構的地震作用計算如何計入上下部結構的協同工作
1.18 哪些大跨屋蓋結構形式應當計入幾何剛度
1.19 多層和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各結構類型適用的*大高度有哪些修訂
1.20 各種結構類型的抗震等級有哪些調整
1.21 一般工程施工圖審查與超限高層結構施工圖審查資質要求有哪些異同
1.22 關于施工圖審查部門和設計單位的設計責任界定問題
1.23 為什么結構設計要反復強調“概念設計”的重要性
1.23.1 為什么結構設計要重視概念設計
1.23.2 為什么結構抗震設計要重視結構延性問題
1.23.3 不同結構材料地震傷亡情況統計分析
1.23.4 常見建筑結構類型依其抗震性能從優到劣的排列順序
1.23.5 工程設計人員由于概念不清楚,盲目加大配筋反而對結構埋下安全隱患
1.23.6 建筑結構設計延性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則
1.23.7 建筑結構設計改善構件延性的途徑
1.24 工程設計常遇一些模糊概念的剖析
1.24.1 建筑的場地類別是否會因建筑采用樁基礎、深基礎或多層地下室而改變
1.24.2 新規范為什么將ⅰ類場地分為ⅰ0 和ⅰ1 兩個亞類,場地分類有何變化
1.24.3 新規范關于場地地段劃分為什么要增設“一般地段”
1.24.4 山區建筑的場地和地基基礎有什么特別要求
1.24.5 如何考慮局部突出地形對地震作用的影響
1.24.6 滿足《抗規》4.2.1 及4.4.1 條規定的建筑,是否可以不進行抗震設計
1.25 《抗規》給出城鎮中心的地震動參數,那么城鎮中心地區以外的鄉鎮和村鎮,
抗震動參數如何合理選取
1.26 為什么框架結構抗震設計時,不應采用部分由砌體墻承重之混合形式
1.27 為什么要求框架?剪力墻結構應設計成雙向抗側力體系;抗震設計時,結構
兩主軸方向是否均應布置剪力墻
1.28 為什么要求框架?核心筒結構的周邊柱間必須設置框架梁
1.29 關于結構“剛與柔”之爭的問題
1.30 為何9 度抗震設計時不應采用帶轉換層的結構、帶加強層的結構、錯層結構和
連體結構
1.31 非結構構件是否需要進行抗震設計及如何進行抗震設計
第2 章 結構設計中一些重要設計參數的合理選取問題
2.1 工程抗浮水位和設防水位如何合理確定及相關問題
2.2 地下水腐蝕性等級的合理選取問題
2.3 學校、醫院、養老院、福利院的房屋建筑抗震設防分類及設防標準等有關問題
2.4 哪些建筑設計需要提請業主委托地震“安評”工作
2.4.1 什么是地震安全性評價
2.4.2 為何要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2.4.3 哪些工程需要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2.4.4 《抗規》和“安評”所定義的地震動參數的主要差別
2.4.5 如何正確理解及合理應用《規范》和“安評”地震動參數問題
2.4.6 設計單位需要對“安評”單位提出哪些“安評”技術要求
2.5 哪些工程需要做風洞試驗,風洞試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6 哪些建筑需要業主委托做抗震振動臺試驗
2.7 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如何合理確定
2.7.1 新版《規范》如何確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
2.7.2 地基基礎設計等級中甲級與乙級在設計方面有哪些異同
2.8 關于場地特征周期及場地卓越周期的正確理解問題
2.9 當大跨鋼屋蓋支承在混凝土結構上時,如何合理確定阻尼比
2.10 關于施工現場鋼筋材料代換應注意的問題
2.11 新版《規范》對混凝土結構裂縫計算荷載取值、裂縫寬度合理控制問題
2.11.1 混凝土結構計算裂縫時,荷載取值及受力特征系數有何變化
2.11.2 混凝土結構裂縫寬度計算公式的適用范圍
2.11.3 混凝土結構裂縫計算應注意哪些問題
2.11.4 混凝土結構裂縫計算主要與哪些因素有關系
2.11.5 國外對混凝土結構裂縫寬度是如何限制的
2.12 新版《規范》對混凝土梁撓度計算荷載取值、撓度合理控制有哪些變化
2.12.1 新版《規范》對混凝土梁、板撓度計算荷載取值有何變化
2.12.2 結構設計說明中如何清楚表述梁、板起拱要求
2.13 如何正確理解混凝土結構溫度伸縮縫問題
2.13.1 新版《規范》對混凝土結構溫度伸縮縫規定有何變化
2.13.2 對于超過《規范》規定的溫度伸縮縫間距要求,應如何把控
2.14 如何合理選擇結構周期折減系數問題
2.14.1 周期折減的目的是什么,新版《規范》如何規定折減系數
2.14.2 結構設計計算如何合理選擇周期折減系數
2.14.3 結構設計輸入周期折減系數后地震作用是否一定會加大
2.15 抗震設計時,抗震墻如何合理考慮連梁剛度折減問題
2.15.1 抗震設計時,剪力墻連梁為什么要考慮折減?新《規范》如何規定
2.15.2 如何理解新版《規范》規定:計算位移時,剪力墻連梁剛度可不折減
2.15.3 抗震設計時,如遇剪力墻連梁剪壓比超限,一般應如何處理
2.16 地下人防結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2.17 新《規范》對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劃分有哪些新變化?如何合理應用
2.18 新版《規范》對混凝土結構保護層厚度說法有哪些新變化?結構設計應注意
哪些問題
2.19 新版《規范》有關鋼筋材料性能要求有哪些新變化?工程如何合理選擇
2.20 新版《荷載規范》補充和調整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如何正確理解應用這些參數
2.20.1 擴充了的《荷載規范》涵蓋哪些新范圍和內容
2.20.2 提高了哪些樓面的活荷載標準值
2.20.3 對電梯、汽車等偶然荷載作用如何考慮
2.20.4 本次《規范》對哪些地方的基本雪壓進行了調整
2.20.5 本次《規范》對哪些地方的基本風壓進行了調整
2.20.6 不同設計使用年限活荷載如何考慮
2.20.7 消防車荷載如何考慮覆土厚度影響問題
2.20.8 如何正確理解《荷載規范》表5.1.1 條:注6
2.20.9 計算大型雨篷等輕型屋面結構構件時,除按《荷載規范》給出,需要考慮
風吸力之外是否需要考慮風壓力的作用?如何考慮
2.21 關于框架梁在進行抗彎承載力計算時,如何合理考慮梁兩側板有效翼緣問題
2.21.1 新《規范》為何強調這個問題,新《規范》是如何規定的
2.21.2 國外其他國家規范對這個問題是如何規定的
2.21.3 設計如何合理選擇這個參數,設計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2.22 6 度區的建筑結構是否不需要進行地震作用計算和截面抗震驗算
2.23 《抗規》1.0.2 條抗震設防烈度為6 度以下的非地震設防區內的建筑如何進行
抗震設計
2.24 關于框架柱箍筋加密區的體積配箍率是否扣除箍筋重疊部分問題
2.24.1 新版各規范對這個問題規定的差異有哪些
2.24.2 工程設計應用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25 關于薄弱層樓層剪力增大系數取值各規范有何異同,設計如何執行
2.26 新版《規范》對獨立柱基礎設計有哪些調整補充?如何正確理解這些調整
2.27 新版《規范》對帶裙房的高層建筑筏板基礎設計有何新規定?如何正確
理解應用
2.27.1 帶裙房的高層建筑筏板基礎變形的新規定有哪些,如何合理把控
2.27.2 新《規范》為何強調要加強邊角部樓板配筋
2.28 對四周與土層緊密接觸帶地下室外墻的整體式筏基和箱基,計算水平地震力、
傾覆力矩時,地震力是否可以折減
2.29 結構設計處理主樓與裙房之間沉降差異的常見方法
2.30 新《規范》對抗浮驗算時有哪些新規定,水浮力的分項系數如何合理確定
第3 章 建筑結構規則性如何合理界定及處理對策
3.1 關于建筑結構規則性相關問題概述
3.1.1 建筑規則性概述及規范界定問題
3.1.2 建筑結構產生扭轉反應的原因及如何判定問題
3.1.3 我國目前對不規則結構的抗震設計方法
3.1.4 對于不規則結構的地震反應如何分析與評估
3.2 如何合理界定建筑結構平面規則性問題
3.2.1 《抗規》對平面規則性的界定
3.2.2 《高規》對平面規則性的界定
3.2.3 其他地方標準對不規則性界定的規定
3.2.4 扭轉不規則含義及如何計算問題
3.2.5 如何正確理解規定水平力問題
3.3 豎向不規則如何合理界定問題
3.3.1 何為豎向不規則結構
3.3.2 國家《規范》《規程》對豎向規則性的界定
3.4 結構設計應如何區別對待不規則建筑,應進行哪些合理有效的抗震設計
3.4.1 對不規則結構抗震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概念問題
3.4.2 對于不規則的建筑結構,結構抗震設計應進行哪些計算及內力調整
3.4.3 對平面規則性超限的建筑有哪些抗震計算特殊要求
3.4.4 對立面不規則超限建筑有哪些抗震計算特殊要求
3.4.5 結構扭轉效應如何合理控制及調整
3.4.6 不規則建筑結構應采取哪些抗震措施與抗震構造措施
3.4.7 減少結構地震扭轉效應的措施
3.4.8 也可以通過改變結構材料避免嚴重不規則
3.4.9 對于不規則結構設計人員需要掌握哪些基本設計原則
3.5 如何理解《高規》與《抗規》對扭轉位移比限值的差異問題
3.6 對于突出屋面的樓、電梯間或屋面構架,如何合理進行抗震設計
3.7 為什么質心與剛心重合的結構還有扭轉效應
3.8 建筑結構產生扭轉反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3.9 對于不規則建筑到底是優先設置抗震縫,還是能不設就不設
3.9.1 新版《規范》是如何規定的?設與不設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3.9.2 抗震縫屬于“抗震措施”范疇還是“抗震構造措施”范疇
3.9.3 如何合理確定不同結構體系的抗震縫寬度
3.10 建筑結構高寬比合理確定問題
3.10.1 《規范》是如何規定建筑結構高寬比的?為何要限值高寬比
3.10.2 復雜建筑高度和復雜建筑平面寬度如何合理確定
3.10.3 結構設計高寬比的執行標準如何把握
3.11 判斷豎向規則性時樓層側向剛度比計算方法合理選擇與控制問題
第4 章 結構設計主要控制指標的合理選擇問題
4.1 結構計算如何合理選擇質量偶然偏心和雙向地震作用的問題
4.1.1 新版《規范》是如何規定的
4.1.2 工程結構設計如何合理選擇
4.2 如何正確理解合理把控*小剪重比控制指標
4.2.1 新版《規范》是如何要求的
4.2.2 抗震設計控制結構剪重比的目的是什么
4.2.3 當結構計算的剪重比不滿足要求時,應如何合理調整
4.3 如何合理正確控制結構的變形驗算問題
4.3.1 結構設計為何要控制結構的水平變形
4.3.2 新版國家標準對結構的變形是如何規定的
4.3.3 《上海抗規》《廣東高規》是如何規定的
4.3.4 國外一些規范對建筑結構水平位移是如何規定的
4.3.5 結構設計如何合理把控層間位移角限值
4.4 如何合理控制結構扭轉周期比問題
4.4.1 新版《規范》是如何控制的?多層建筑是否也需要控制
4.4.2 對于復雜連體、多塔樓等結構周期比驗算應注意哪些問題
4.5 高層建筑穩定性控制問題有哪些
4.5.1 如何正確控制結構整體穩定性驗算問題
4.5.2 如何合理控制高層建筑抗傾覆問題
4.6 哪些建筑需要進行施工及使用階段沉降觀測
4.7 如何正確理解框架柱和抗震墻的剪跨比計算及相關問題
4.8 抗震設計時,地震傾覆力矩的計算相關問題如何正確理解
4.9 如何合理理解高層建筑基礎底平面形心與結構豎向永久荷載偏心距問題
4.9.1 新版《規范》是如何規定的
4.9.2 當有多塔樓或帶裙房時,如何合理選擇荷載及基礎區域
4.10 新《規范》對抗震等級為一級的剪力墻,需要進行水平施工縫抗滑移驗算的
相關問題
4.10.1 新《高規》與《抗規》的異同點
4.10.2 當驗算不滿足《規范》規定要求時應采取哪些技術措施解決
第5 章 與抗震措施和抗震構造措施相關的設計問題
5.1 抗震措施和抗震構造措施有哪些異同
5.2 關于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等級合理選取相關問題
5.2.1 新版《規范》關于抗震等級是如何調整的
5.2.2 如何理解關于高度分界數值的不連貫問題
5.2.3 如何正確理解關于高度“接近”的問題?舉例說明
5.2.4 確定抗震等級應考慮哪些主要因素
5.2.5 考慮不同設防烈度、設防類別、場地類別等抗震等級匯總表
5.3 剪力墻結構中含有“少量柱”時,此時的結構體系與抗震等級如何合理確定
5.4 帶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等級如何合理確定
5.5 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等級合理選取問題
5.6 多層剪力墻結構抗震等級如何確定
5.7 如何界定大跨度框架結構及其抗震等級?如何加強抗震設計
5.8 高度不超過60m 的框架—核心筒結構為何可以適當放松抗震等級
5.9 如何正確理解和掌握裙房抗震等級不低于主樓的抗震等級問題?用工程案例
說明遇有特殊情況如何確定
5.10 幾本新《規范》對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認定差異有哪些?設計如何執行
5.11 幾本新《規范》對帶有裙房結構抗震等級認定差異有哪些?設計如何把握
5.12 幾本新《規范》對主樓帶有裙房時加強區高度的認定有哪些異同?設計
如何把握
5.13 8 度區抗震等級已經是一級的丙類建筑,當為乙類建筑時,抗震措施按9 度
查表可知仍然為一級,在此時兩個一級是否完全相當
5.14 為何高度小于60m 的框架—核心筒結構抗震等級可以按框架—剪力墻結構確定
5.15 抗震設計時,框架梁頂面鋼筋配置有哪些要求?如何應用理解
5.16 設計如何正確理解新《規范》對連梁剪壓比的要求?新《規范》對連梁*大
配筋及*小配筋提出哪些要求
5.17 新《規范》對剪力墻遇有平面外大梁時,提出了哪些設計要求,如何理解
5.18 新《高規》對框架抗震設計還有哪些主要修訂?設計如何正確理解
這些修訂
5.19 新《高規》對抗震墻抗震設計還有哪些主要修訂?設計如何正確理解應用
5.20 新《高規》對框架—抗震墻結構抗震設計有哪些主要修訂?設計如何正確
理解應用
5.21 新《高規》對板柱—抗震墻結構抗震設計有哪些主要修訂?設計如何正確
理解應用
5.22 新《高規》對筒體結構抗震設計有哪些主要修訂?設計如何正確理解應用
5.23 對存在液化土層的地基結構設計新《規范》給出哪些抗液化措施?如何正確
理解
5.24 何為“矮墻效應”?什么情況下應考慮“矮墻效應”?如何避免“矮墻
效應”
5.25 幾本新《規范》對框架柱體積配箍率規定的差異如何正確理解?如何在
工程中合理應用
5.26 抗震設計時,新《規范》對框架結構底層柱設計有哪些規定?如何正確應用
5.27 《抗規》6.3.1 條規定框架梁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對于抗震墻結構
中的框架梁(或跨高比不小于5 的連梁),是否必須滿足此要求
5.28 《抗規》6.3.4?2 條:抗震等級為一、二、三級框架梁內貫通中柱的每根縱向
鋼筋直徑,對框架結構不應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這里的
“縱向鋼筋”是否包括底筋?依據是什么
5.29 抗震設計時,框架結構應合理考慮填充墻對結構的不利影響
5.30 幾本新《規范》對剪力墻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直徑規定有何異同,實際
工程如何執行
5.31 新《規范》關于剪力墻結構邊緣構件的截面尺寸及配筋要求的若干問題
5.31.1 剪力墻構造邊緣構件陰影區范圍幾本《規范》有差異,設計如何把控
5.31.2 幾本《規范》對于約束邊緣構件截面尺寸規定的差異
5.31.3 《規范》對抗震墻邊緣構件縱向鋼筋的用量作出規定,要求按相應的截面
配筋率和規定的鋼筋數量中二者的較大值采用。實際工程中經常遇到
哪些問題
5.31.4 關于約束邊緣構件的箍筋配置問題
5.31.5 《高規》條文說明:剪力墻約束邊緣構件
箍筋的配箍特征值可隨剪力墻
軸壓比的大小有所不同。設計如何把控
5.31.6 十字形剪力墻如何設置約束或構造邊緣構件
5.31.7 剪力墻墻肢*大軸壓比限制要求的新變化
5.31.8 設置構造邊緣構件的條件
5.31.9 如何合理讀取計算程序對剪力墻配筋及邊緣構件配筋結果
5.31.10 規范對剪力墻的截面配筋有哪些要求?計算軟件是如何計算的
5.32 本次《規范》修訂對抗震墻的計算和組合彎矩有哪些調整
5.33 對《抗規》6.7.1?2 條的合理理解問題
5.34 設計如何合理界定與把握個別框支剪力墻與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差別?
工程設計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5.35 對《抗規》6.1.1 條文說明的合理理解問題
5.36 新《規范》對于框架—剪力墻結構中當有端柱時是否需要設置框架梁的問題
有何變化,如何理解
5.37 對于一些較短的墻到底是“按柱設計”還是“按墻設計”?有何異同
5.38 《抗規》6.6.4?3 條規定:板柱—抗震墻結構中沿兩個主軸方向通過柱截面的
板底連續鋼筋的總截面面積應滿足《抗規》6.6.4 式要求。《規范》作此規定的
原因是什么?有柱帽的平板是否也應滿足此要求
5.39 《抗規》與《高規》對框架梁端縱向受拉配筋率限值有何差異?這個要求如何
正確理解
5.40 《規范》為何規定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配筋直徑應增大
2mm?該條文如何正確理解
5.41 抗震設計時,為什么要規定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頂部縱筋面積的比值
5.42 抗震設計的雙肢墻,多遇地震作用下《規范》規定墻肢不宜出現小偏心受拉,
那么是否允許出現大偏心受拉?出現拉力如何處理
5.43 建筑距發震斷裂不到10km,但場地的抗震設防烈度、覆蓋層厚度等參數符合
《抗規》4.1.7 條1 款,地震動參數需不需要乘以放大系數1.5(1.25)
5.44 如何理解《抗規》4.1.1 條和4.1.6 條中對于半挖半填場地的地段評價和場地
類別劃分
5.45 某工程場地為三級階梯狀,地勘報告將其劃分為“抗震一般地段”。此時是否
需要按《抗規》4.1.8 條規定計算水平地震影響系數的增大系數
5.46 《抗規》5.1.1?2 條及《高規》4.3.2?1 條: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
角度大于15°時,應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如何理解
5.47 實際工程中的臨街商住樓或帶底層車庫的砌體住宅樓,設計時如何依據
《抗規》7.1.2 條進行界定與把控
5.48 磚混房屋半地下室的嵌固如何判定?當地下室為大面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的車庫,上部為多層磚房時,車庫頂板是否可作為上部磚房的嵌固端
5.49 《抗規》表7.1.2 注2 規定:室內外高差大于0.6m 時,房屋總高度應允許
比表中的數據適當增加,但增加量應少于1.0m。這一規定設計應如何理解
5.50 對于多層砌體房屋的建筑結構布置,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5.51 《抗規》表7.1.6 對承重窗間墻*小寬度提出了限值要求。此處的“窗間墻”
是指房屋所有的“洞口間的墻”嗎
5.52 《抗規》7.1.7 條第2 款第2)項規定:砌體房屋的平面輪廓尺寸不應超過典型
尺寸的50%;當超過25%時,轉角處應采取加強措施。這里的“典型尺寸”
設計如何正確理解
5.53 《抗規》7.1.7 條第2 款第5)項規定:同一軸線上的窗間墻寬度宜均勻。
墻面洞口的面積如何合理選取
5.54 《抗規》7.1.7 條第2 款第6)項規定:在房屋寬度方向的中部應設置內縱墻,
其累計長度不宜小于房屋總長度的60%。這是基于什么原因
5.55 設計人員怎樣理解《抗規》中砌體房屋樓梯間不宜設置在房屋的盡端或轉角處的規定
5.56 《抗規》7.1.8 條第1 款規定:上部的砌體墻體與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墻,除樓梯間附近的個別墻段外均應對齊。如何理解與把握這里的“個別墻段”與“均應對齊”
5.57 底框—抗震墻房屋山墻處是否必須設置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底框結構中加入的混凝土墻除滿足剛度要求外,有無其他要求
5.58 《抗規》7.1.8 條第3、4 款對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上部砌體樓層與底部框架樓層的側向剛度比值進行了嚴格的規定。這里的側向剛度如何計算
5.59 《抗規》表7.2.3 只適用于帶構造柱的小開洞墻,對于沒有設置構造柱的小開洞墻,設計應如何考慮
5.60 《抗規》表7.3.1 注:各類多層砌體房屋應在部分縱橫墻交接處及大洞口兩側部位設置構造柱,其中較大洞口,內墻指不小于2.1m 的洞口。如何理解與應用
5.61 《抗規》表7.3.1 要求多層砌體房屋應在樓梯間四角,樓梯斜梯段上下端對應墻體處設置構造柱。設計如何把控
5.62 《抗規》7.3.1 條表7.3.1 中規定內墻的局部較小墻垛處應設構造柱。這里較小墻垛是如何界定的
5.63 設計對帶閣樓的多層砌體房屋的構造柱設置問題如何把控
5.64 《抗規》7.3.2 條第1 款:多層砌體房屋中構造柱縱向鋼筋和箍筋僅規定了
直徑和間距。其鋼筋強度等級有無要求
5.65 《抗規》7.3.2 條第4 款:構造柱可不設置單獨基礎,但應伸入室外地面以下
500mm,或與埋深小于500mm 的基礎圈梁相連。設計執行時應注意
哪些問題
5.66 《抗規》7.3.3 條第2 款規定:現澆或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屋蓋與墻體
有可靠連接的房屋,應允許不另設圈梁,但需采取加強措施。請問可以采取
哪些加強措施
5.67 《抗規》7.3.6 條要求跨度大于等于6m 的鋼筋混凝土大梁的支承構件應采用
組合砌體等加強措施,并滿足承載力要求。實際工程中是否可通過梁下設置
構造柱來處理
5.68 《抗規》7.3.13 條要求砌體結構房屋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底面宜埋置在同一
標高,否則應增設基礎圈梁并應按1:2 的臺階逐步放坡。當采用樁基時若樁
長度不同應如何調整
5.69 《抗規》7.3.14 條第2 款要求內外墻上洞口位置不應影響內外縱墻與橫墻的
整體連接。對多層砌體房屋縱橫墻交接部位有何構造要求
5.70 《抗規》7.5.1 條規定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上部墻體應設置鋼筋
混凝土構造柱,并按《抗規》7.3.1 條設置。如何把控更加合理
5.71 《規范》對多高層鋼結構房屋的結構體系和*大適用高度是如何規定的
5.72 新《抗規》對鋼結構房屋抗震等級是如何規定的
5.73 新《規范》對鋼結構房屋的阻尼做了如何調整?調整后地震作用有何變化
5.74 鋼框架或支撐框架怎樣考慮重力二階效應的影響
5.75 哪類鋼結構構件需要考慮節點域剪切變形對結構側移的影響?怎樣考慮
5.76 原《抗規》(2001 版)規范規定,人字和v 形支撐設計內力應乘增大系數
1.5,單斜桿和交叉支撐的設計內力應乘增大系數1.3,為什么新《規范》都取消了
5.77 鋼結構偏心支撐框架的構件內力調整系數為什么降低較多
5.78 新《抗規》對鋼結構設計引入構件的連接系數,這是如何考慮的
5.79 新《抗規》對鋼結構的層間位移角限值,為什么從1/300 改為1/250
5.80 新《規范》對鋼結構構件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是如何修訂的
5.81 復雜主樓與裙房整體結構建筑物沉降后澆帶如何合理設置問題
5.82 沉降后澆帶是否必須待主體結構完成2 個月后方可封閉
5.83 新《規范》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溫度伸縮后澆封閉時間做了哪些調整?實際
工程如何合理應用
5.84 新《規范》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錨固的諸多問題的合理應用理解
5.85 新《規范》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連接問題的合理理解
5.86 《高規》12.2.5 條:其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應雙層雙向布置,間距不宜大于
150mm,配筋率不宜小于0.3%。應如何正確理解
5.87 如何合理理解《地規》8.4.5 條:地下室墻的水平鋼筋的直徑不應小于12mm,
豎向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0mm
5.88 如何合理理解《地規》8.4.22 條:帶裙房的高層建筑下的整體筏形基礎、其
主樓下筏板的整體撓度值不宜大于0.05%,主樓與相鄰的裙房柱的差異沉降
不應大于其跨度的0.1%
第6 章 一些復雜問題設計方法及設計注意事項
6.1 建筑設置轉角窗時,結構設計應注意哪些問題
6.2 新《規范》關于短肢剪力墻的設計都有哪些新變化
6.3 新《規范》如何保證樓梯間的抗震安全性
6.4 抗震設計的建筑遇有不可避免的短柱、極短柱時設計應注意哪些問題
6.4.1 為了提高框架柱的延性,抗震設計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6.4.2 當短柱不可避免時,應采取哪些必要的技術措施加強
6.5 條形基礎梁或梁式筏板中的梁是否需要考慮抗震延性要求
6.6 坡地建筑如何進行結構合理設計的相關問題
6.7 結構設計如何合理判斷復雜情況下結構底部嵌固部位
6.7.1 嵌固端作用和意義
6.7.2 嵌固端相關規范條文解讀
6.7.3 多、高層建筑帶有地下室時常遇復雜情況嵌固端合理確定問題
6.7.4 多層建筑不帶有地下室時幾種常遇情況嵌固端合理確定問題
6.7.5 作為上部結構嵌固端頂板時,嵌固端以下梁、柱、剪力墻抗震設計有哪些
特殊要求
6.8 復雜情況地基基礎埋深相關問題的理解
6.8.1 地基基礎為何需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6.8.2 如何合理確定復雜情況地基基礎埋置深度
6.9 當建筑物基礎或地下室埋深較深時,地震作用是否可以適當折減?抗震計算時,
是否可以從基礎底板輸入
6.10 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如果遇到性質截然不同地基如何處理
6.11 結構抗震設計時,哪些情況可以考慮地基與結構相互作用的影響問題
6.12 《抗規》中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其中未包括如獨立基礎,筏板等項,是否
說明此類基礎構件不用考慮抗震截面驗算
6.13 抗震設計時,框架角柱的計算應注意哪些問題
6.14 抗震設計時,如果剪力墻或框架柱出現拉力如何處理的問題
6.15 關于多塔或單塔結構綜合質心如何合理確定問題
6.16 對于部分采用異形柱,部分采用普通框架柱的框架結構,其適用高度、抗震
等級如何選取
6.17 關于單跨框架結構如何合理界定?設計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6.17.1 抗震設計中對不宜采用單跨框架結構如何理解
6.17.2 《規范》對單跨框架是如何規定的
6.17.3 如何合理界定單跨框架結構
6.17.4 單跨框架結構不可避免時如何采取合理的加強措施
6.18 在地下室頂板或裙房頂板上,局部單獨設有兩層及兩層以上框架房屋,其框架
柱支承在地下室頂板或裙房頂板的梁上。那么,這些梁是否設計為轉換梁
6.19 轉換次梁不可避免時如何加強
6.20 復雜連體結構空中連廊結構形式及其連接方式如何把握
6.21 大底盤多塔結構設計相關問題設計如何把控
6.21.1 如何合理界定大地盤多塔結構
6.21.2 大底盤多塔結構分析計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6.21.3 抗震設計時,多塔樓高層建筑結構應符合哪些要求
6.22 如何設計少墻框架結構的框架和抗震墻
6.22.1 框架結構設置少量抗震墻的目的是什么
6.22.2 少墻框架結構如何計算分析
6.22.3 “少墻框架”布置應注意哪些問題
6.23 結構時程分析方法在抗震設計中起什么作用?應用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6.24 大跨屋蓋建筑抗震設計的地震作用應如何取值?抗震驗算有何特殊要求
6.25 地下建筑抗震設計的地震作用應如何合理取值?抗震驗算有哪些特殊要求
6.26 哪些情況需要進行“包絡設計”
第7 章 新規范對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的新要求及其應用注意事項
7.1 減震隔震設計相關問題
7.1.1 減震隔震綜合概述
7.1.2 隔震建筑結構設計原理
7.1.3 新《規范》中隔震技術使用范圍有何變化
7.1.4 隔震設計方案是如何合理確定的
7.1.5 新《規范》中隔震層位置有何變化
7.1.6 新《規范》對隔震技術設防目標是如何規定的
7.1.7 隔震結構適用要求是如何規定的?有哪些變化
7.1.8 水平向減震系數概念作了怎樣調整
7.1.9 新《規范》對上部結構水平地震作用的計算是如何修訂的
7.1.10 上部結構豎向地震作用計算有何調整
7.1.11 新《規范》對上部結構抗震措施是如何規定的
7.1.12 隔震層與上下部結構的連接是怎樣規定的
7.1.13 新《規范》對隔震層設計的規定有哪些調整
7.1.14 新《規范》對隔震層下部結構設計是如何規定的
7.1.15 橡膠隔震支座應如何檢測
7.1.16 目前世界上一些新型隔震技術簡介
7.2 消能減震設計相關概念和基本規定
7.2.1 消能減震設計的概念
7.2.2 消能減震技術的特點
7.2.3 消能減震技術的適用范圍
7.2.4 消能減震設計的一般規定
7.2.5 常用消能減震部件類型
7.2.6 消能減震工程案例
第8 章 復雜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
8.1 采用抗震性能化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8.2 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主要優點
8.3 結構抗震性能設計的主要工作
8.4 抗震性能分析論證一般需要進行哪些工作
8.5 哪些建筑結構需要考慮抗震性能化設計
8.6 結構抗震性能目標和性能水準預期狀況
第9 章 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注意事項
9.1 我國超高層建筑的發展概況及趨勢
9.2 我國超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的發展
9.3 確定超高層結構體系的基本原則
9.4 我國超高層建筑經濟性
9.5 哪些高層建筑需要進行超限抗震審查
9.6 非高層建筑物是否需要進行抗震超限審查
9.6.1 結構高度如何合理界定
9.6.2 多層建筑超限是否需要抗震超限審查
9.6.3 構筑物及工業建筑是否需要進行抗震超限審查
9.7 如何理解超高超限工程的規范條文及設計建議
9.8 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可行性論證報告的參考格式及要點
9.8.1 基本格式要求
9.8.2 正文論證報告的要求
9.8.3 超限審查需要提供的圖紙和計算書的要求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疑難熱點問題及對策 作者簡介

魏利金,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首批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住建部(科研)系列正高級(教授級)職稱任職資格評審七委員之一;北京勘察設計協會特聘注冊結構工程師培訓教授,《建筑結構》特邀審稿專家,北京市建筑工程設計評標專家;1985~2010年就職于: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歷任室主任、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2001年破格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就職于:北京三磊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結構總監、總工程師。
工作以來,長期從事結構設計、施工圖審查和設計咨詢工作,組織并負責設計過多項國外、國內大型工程,對所從事的專業具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先后結合工程疑難撰寫發表40多篇專業技術論文(論文設計面極廣:混合超高層、高層鋼結構、高聳結構、特殊構筑物、抗震設計研究、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大型工業廠房等領域);2009年獨立撰寫出版《建筑結構設計常遇問題及對策》、2011年《建筑結構施工圖設計與審圖常遇問題及對策》及2015年即將出版《結構設計規范疑難、熱點問題剖析及對策》著作;作為特邀評審專家先后參加過多項規范、規程、標準圖集的評審工作。
2009年至今先后受邀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南京、西安、沈陽、長沙、武漢、銀川、海南、哈爾濱、吉林、長春、鄭州、南寧、濟南、成都、石家莊、昆明、洛陽、濟寧、大慶等近30個城市60多場次的授課。針對自己撰寫的兩本書或新版規范應用問題進行過學術交流。據學員反饋,魏教授知識淵博,平易近人,講課風趣幽默,課后都成為非常要好的學術界朋友,大家平時設計中遇到問題都非常熱心答復。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高职单招-陕西高职分类考试网| 安全光栅|射频导纳物位开关|音叉料位计|雷达液位计|两级跑偏开关|双向拉绳开关-山东卓信机械有限公司 | PE拉伸缠绕膜,拉伸缠绕膜厂家,纳米缠绕膜-山东凯祥包装 | 专业的压球机生产线及解决方案厂家-河南腾达机械厂 | 全国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燃气灶维修服务平台-百修家电 | 无线联网门锁|校园联网门锁|学校智能门锁|公租房智能门锁|保障房管理系统-KEENZY中科易安 | 智能门锁电机_智能门锁离合器_智能门锁电机厂家-温州劲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挤压试验机-自行车喷淋-车辆碾压试验装置-深圳德迈盛测控设备有限公司 | 液压油缸-液压缸厂家价格,液压站系统-山东国立液压制造有限公司 液压油缸生产厂家-山东液压站-济南捷兴液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识禅_对禅的了解,从这里开始 | 无痕胶_可移胶_无痕双面胶带_可移无痕胶厂家-东莞凯峰 | 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吊装实验室设备,顶装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成套设备厂家,校园功能室设备,智慧书法教室方案 - 东莞市惠森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 北京自然绿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洗车机_加油站洗车机-全自动洗车机】 | 热闷罐-高温罐-钢渣热闷罐-山东鑫泰鑫智能热闷罐厂家 | 房在线-免费房产管理系统软件-二手房中介房屋房源管理系统软件 | 出国劳务公司_正规派遣公司[严海]| 压缩空气检测_气体_水质找上海京工-服务专业、价格合理 | 金属切削液-脱水防锈油-电火花机油-抗磨液压油-深圳市雨辰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_dxa骨密度仪_双能x线骨密度仪_品牌厂家【品源医疗】 | 青岛成人高考_山东成考报名网| 食药成分检测_调料配方还原_洗涤剂化学成分分析_饲料_百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网站建设-临朐爱采购-抖音运营-山东兆通网络科技 | 行吊_电动单梁起重机_双梁起重机_合肥起重机_厂家_合肥市神雕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江苏远邦专注皮带秤,高精度皮带秤,电子皮带秤研发生产 | 商标转让-购买商标专业|放心的商标交易网-蜀易标商标网 | 螺钉式热电偶_便携式温度传感器_压簧式热电偶|无锡联泰仪表有限公司|首页 | 蔡司三坐标-影像测量机-3D扫描仪-蔡司显微镜-扫描电镜-工业CT-ZEISS授权代理商三本工业测量 | 东莞猎头公司_深圳猎头公司_广州猎头公司-广东万诚猎头提供企业中高端人才招聘服务 | 祝融环境-地源热泵多恒系统高新技术企业,舒适生活环境缔造者! | 武汉高低温试验机-现货恒温恒湿试验箱-高低温湿热交变箱价格-湖北高天试验设备 | 合肥网带炉_安徽箱式炉_钟罩炉-合肥品炙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发光字|标识设计|标牌制作|精神堡垒 - 江苏苏通广告有限公司 | 工业胀紧套_万向节联轴器_链条-规格齐全-型号选购-非标订做-厂家批发价格-上海乙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品牌官网]贵州遵义双宁口腔连锁_贵州遵义牙科医院哪家好_种植牙_牙齿矫正_原华美口腔 | 橡胶接头|可曲挠橡胶接头|橡胶软接头安装使用教程-上海松夏官方网站 | 缠绕机|缠绕膜包装机|缠绕包装机-上海晏陵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除尘布袋_液体过滤袋_针刺毡滤料-杭州辉龙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 美名宝起名网-在线宝宝、公司、起名平台 | 高光谱相机-近红外高光谱相机厂家-高光谱成像仪-SINESPEC 赛斯拜克 | 磁力去毛刺机_去毛刺磁力抛光机_磁力光饰机_磁力滚抛机_精密金属零件去毛刺机厂家-冠古科技 | 安徽华耐泵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安德建奇火花机-阿奇夏米尔慢走丝|高维|发那科-北京杰森柏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