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的圍與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709104
- 條形碼:9787510709104 ; 978-7-5107-0910-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的圍與解 本書特色
決定三十萬德軍命運的生死一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轉折點 《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的圍與解》綜合多方資料,以決定德軍命運的“冬季風暴”行動為重點和切入點,生動再現并分析了1942年冬天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進行的激烈爭戰。目前國內鮮有專門論述此次行動的書籍資料,而本書內容詳實,考據嚴謹,并附有大量珍貴資料及地圖,極具可讀性,不失為讀者深入了解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的一個好的選擇。
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的圍與解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七章, 主要內容包括: 風暴涌起、風雨前夕、從阿克塞到阿克塞、鏖戰上庫姆斯基、千鈞一發、清算時刻、尾聲等。
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的圍與解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的圍與解 前言
在這樣的條件下,正在發生一場充滿悲劇的事件,其歷史意義的確是難以估量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條不出名小河的兩岸所發生的交戰,是第三帝國命運中的轉折點,是希特勒建立帝國夢想破滅、導致德國覆滅的一系列事件中的重要一環。
——馮·梅林津第48裝甲軍參謀長
斯大林格勒戰役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戰役后期,蘇軍動用3個方面軍發起“天王星”戰役,將入侵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第6集團軍合圍,為了拯救這支部隊,德軍*高統帥部(OKW)立即著手制定和實施旨在解救被圍部隊的“冬季風暴”(Wintergewitter)計劃。1942年12月12日,解圍戰役正式開始,第4裝甲集團軍各師在一星期內向前推進了120公里,走完了通往斯大林格勒的四分之三的路程。12月19日,第6裝甲師攻抵至梅什科瓦河一線后前進受阻,此時解圍部隊距離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僅48公里。但第6集團軍指揮官保盧斯上將未遵從馮·曼施泰因的命令向西南突圍,而是坐等直到*后的機會喪失,12月24日,蘇軍發起全線反攻,“冬季風暴”行動宣告失敗。
毫不夸張地說,戰后,圍繞第6集團軍能不能突圍、該不該突圍的爭論,在深度、廣度與規模上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發生在曼施泰因、蔡茨勒與希特勒之間的爭論,這樣的爭論至今仍舊存在,并且注定將成為軍事史上*富有戲劇性的片段之一。而在整體態勢惡化、兵力匱乏,側翼和后方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頓河集團軍群使用有限增援部隊發起的“冬季風暴”行動更堪稱是馮·曼施泰因戎馬生涯中的一場豪賭,如同他本人所言——“我們的目標是拯救第6集團軍!但是,解圍行動不僅危及著頓河集團軍群,而且也危及著A集團軍群的生存”。
筆者結合二十本中外書籍,加以比較、整理,盡可能地還原了1942年11月下旬至1942年底德軍為解救第6集團軍而展開的“冬季風暴”行動及其后續作戰。蘇軍方面參考了葉廖緬科和華西列夫斯基的回憶錄、薩爾基祖撰寫的《第51集團軍戰史》、薩姆索諾夫所著的《200天大血戰》、德波林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和伊薩耶夫的《斯大林格勒》。德軍方面,除了頓河集團軍群的作戰日志以外,還參考了時任第6裝甲師第11裝甲團6連指揮官的霍斯特·沙伊貝特著于戰后的《斯大林格勒——48公里》中所提供的珍貴的第11裝甲團作戰日志、作戰報告和當事人回憶。時任第11裝甲團副官的赫爾穆特·李根特撰寫的《第6裝甲師1937-45》與漢斯·維爾斯撰寫的《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之戰與解救第6集團軍的行動》也提供了多名老兵的個人回憶。頓河集團軍群指揮官曼施泰因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和第6裝甲師師長埃哈德·勞斯將軍的回憶錄《裝甲行動》向來是研究“冬季風暴”的重要參考資料,馮·森格爾·埃特林也在自己的回憶錄《無望無懼》中記錄了第17裝甲師的作戰行動,第23裝甲師指揮官馮·福爾曼·博內伊堡中將沒有留下回憶錄,但是該師醫官所著的官方戰史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同時筆者還對照了該師1942年12月份的作戰日志。由于客觀條件所限,部分內容未能標明出處,部分文獻未能標明頁數或版次,請讀者海涵,如有任何疑問或建議歡迎聯系筆者。
按照同類戰史通常的做法,除論述和特指的部分外,德軍步兵均寫作擲彈兵,相應地,裝甲師下轄的裝甲步兵團寫作裝甲擲彈兵團。德軍坦克部隊,除蘇軍轉述部分按照原文處理外,均寫作裝甲部隊,例如裝甲師、裝甲團、裝甲連等。蘇軍部隊名稱均將兵種放在前,例如步兵第302師、騎兵第4軍、坦克第85旅等。
*后一個問題關乎“冬季風暴”行動范圍的界定。事實上,這份解圍計劃*初包含兩個方向的協同作戰,即霍利德集團軍級支隊在下奇爾斯卡亞橋頭堡的突擊和第4裝甲集團軍在科捷利尼科沃方向的突擊,然而由于戰場態勢變化、解圍兵力不足和地形條件限制等因素,*終只在后一個方向上進行了實質性的解圍行動,盡管曼施泰因稱“只要有可能,霍利德集團軍級支隊也要進行策應”,但實際上在解圍期間,該部一直在奇爾河一線應對坦克第5集團軍的進攻,因此本書將重點放在了第4裝甲集團軍的作戰行動上。在本書兩年多的寫作過程中,許多好友給予了慷慨的幫助。張大衛為本書搜集了諸多資料和珍貴的地圖,Geyer和納比斯汀方舟提供了許多筆者難以獲得的資料,拋錨的魚、黑色郁金香和Ephemeria則在寫作中提供了寶貴的意見與鼓勵,還有出版社的排版、校訂人員和更多幫助過我的朋友,恕不能在此一一致謝。
拙作付梓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周年之際,愿犧牲于阿克塞河兩岸的蘇聯紅軍戰士能夠安息,沒有他們昔日的浴血奮戰,今天的和平生活將是難以想象的。
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的圍與解 目錄
序曲 沸騰的頓河
“天王星”行動
頓河集團軍群的建立
包圍還是殲滅
**章 風暴涌起
蘇軍指揮官
軸心國指揮官
參戰蘇軍部隊
參戰德軍部隊
參戰雙方比較
第二章 風雨前夕
重返東線
11月27日——首戰科捷利尼科沃
阿克塞河南岸的形勢
12月3日——騎兵第4軍的突破
12月4日——第11裝甲團的反擊
試探與準備
雙方計劃
第三章 從阿克塞到阿克塞
12月12日——從阿克塞河出擊
12月13日——**次奪取上庫姆斯基
12月14日——小村鏖戰
12月14-15日——保衛橋頭堡
12月15日——**次丟失上庫姆斯基
第四章 鏖戰上庫姆斯基
12月16日——平靜的一日
12月17日——對上庫姆斯基的**次失敗攻擊
12月18日——對上庫姆斯基的第二次失敗攻擊
12月19日——第二次奪取上庫姆斯基
第五章 千鈞一發
12月20日——在瓦西里耶夫斯基的**日
12月21日——擴展橋頭堡
12月22日——鞏固橋頭堡
12月23日——在瓦西里耶夫斯基的*后一日
第六章 清算時刻
12月24日——災難的開始
12月25日——寒冷的圣誕節
12月26日——肅清阿克塞河
12月27日——越過阿克塞河
12月28日——從開始處結束
第七章 尾聲
葉廖緬科二三事
*后的瘋狂——解救第6集團軍的后續計劃
回憶與思考
番外篇 斯大林格勒空戰
沖向斯大林格勒
城區爭奪戰
空中橋梁
空運行動的破產
總結
附錄
附錄一 參戰部隊序列
附錄二 1942年12月19日曼施泰因元帥的報告
附錄三 1942年12月19日曼施泰因元帥的命令
附錄四 1942年12月24日曼施泰因呈交給總參謀部的報告
附錄五 1942年12月28日德國武裝力量*高統帥部大本營第2號戰役命令
附錄六 1942年12月31日第2號命令補充條件
附錄七 德軍技術裝備變動情況(日終數據)
附錄八 第23裝甲師每日戰果統計
主要參考資料
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的圍與解 節選
11月27日——首戰科捷利尼科沃
圍繞解圍行動所展開的戰斗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階段,1942年11月27日至1942年12月11日,第6裝甲師和騎兵第4 軍爭奪科捷利尼科沃地域的戰斗;第二階段,1942年12月12日至12月29日,許納斯多夫和第51集團軍爭奪上庫姆斯基的戰斗;第三階段,1942年12月20日至1942年12月23日,蘇德雙方圍繞瓦西里耶夫斯基橋頭堡所進行的攻防戰。在**階段,即從11 月27 日第6 裝甲師抵達科捷利尼科沃到12 月11 日進攻準備*終完成之間近半個月的時間里,第6裝甲師和騎兵第4軍在阿克塞河南岸進行了一系列戰斗,爭奪解圍行動的出發陣地,戰斗以德軍的暫時勝利告終。
11月27日黎明時分,先頭列車已經爬上薩爾河與阿克塞河谷之間的*后一個山丘,在到達科捷列尼科沃前的*后一站——塞姆特齊尼亞(Ssemitschnaja)①時,咖啡的香味從野戰廚房傳來。車廂中慢慢醒來的士兵們高興地看到吱吱作響、顛簸不止的車廂生活就要結束了,在經歷了幾個星期的鐵路運輸后,他們無不希望在卸車的小鎮上好好休息一番。在塞姆特齊尼亞車站,先頭軍列與一長列反向開來的列車相遇,伴隨著吱吱的剎車聲,兩列火車緩緩地停了下來,第6裝甲師的官兵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詢問科捷列尼科沃的近況,答復似乎還是令人放心的:“兩列準備撤退的火車正在等待你們的到達,它們將是*后離開這個城鎮的列車。除了偶爾飛過幾架敵機外,我們沒有看到其他蘇軍。城里再沒有別的德國士兵了,只有一些老人看守著車站。小群的、沒有武器的羅馬尼亞人像綿羊一樣從我們身邊經過,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城郊的俄國人看見我們撤出村子既驚訝又遺憾,這些人一向彬彬有禮,時刻準備著提供幫助,他們將會很高興地看見你們的到來!雹
火車再次開動了。很快,坐落在阿克塞河谷中的美麗小城科捷利尼科沃就映入了官兵們的眼簾。該鎮坐落于阿克塞河沿岸的洼地中,河流從東南方流經該地后折向正北方注入頓河。河兩岸是垂直于鐵路線的綿亙高地群,城鎮西側則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高地,海拔140米左右。兩天前這里還是羅馬尼亞第4 集團軍的指揮部,城鎮邊緣豎立著一座凱旋門,用來裝飾的花環已經枯萎。遠遠地可以望見門上用羅馬尼亞文雕刻的巨幅標語——“歡迎你們到來!”。極富戲劇色彩的是,幾個月前通過該門的羅馬尼亞軍隊現在已經被包圍在了距此190公里外的斯大林格勒,正等待德軍施以援手。更有意思的是,現在又有人在科捷利尼科沃準備了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
就在列車上的士兵們還在猜測門上那行羅馬尼亞標語的含義時,列車已經隆隆地駛入車站。突然間,雨點般落下的炮彈撕碎了這里的寧靜,大地顫抖起來,四面八方都是被爆炸拋向空中的黑色土壤,仿佛憑空出現的炮彈在幾分鐘內就給德軍帶來了**批傷亡。與此同時,徒步作戰的蘇軍騎兵高喊著“烏拉”,涌出車站兩側的建筑物,直奔火車而來。見此情景,擲彈兵們紛紛從車廂上跳下,機槍和半自動步槍鳴響起來,在車廂頂部向從兩側靠近的棕色身影傾瀉火力。
、 此處的塞姆特齊尼亞與后文的塞姆特齊尼并非一地。
、 Erhard Raus. Panzer Operations: The Eastern Front Memoir of General Raus, 1941-1945. Boston: Da Capo Press, 2005. 141
在第4 裝甲擲彈兵團團長烏爾萊茵上校的帶領下,步兵的刺刀伴隨著手榴彈一起沖向蘇軍,殘忍的肉搏戰隨即展開,不到一小時的功夫,第6裝甲師的擲彈兵們便從騎兵的手中奪下了這座車站,繼而開始掃蕩火車車廂、建筑物和該地區其他鐵路設施內的殘敵。蘇軍炮兵早已將車站出入口的射擊諸元標定,現在彈著點正向著火車站的中心轉移,試圖摧毀停在那里的滿載物資的列車。身著便衣的炮兵觀察員隱藏在車站周圍,總能將由兩或三個炮兵連投送的火力以難以置信的精準度引導至*為重要的目標。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炮火戛然而止,驚魂未定的官兵們擔心這只不過是蘇軍炮兵在挑選新的目標,然而炮火就這樣沉寂了下去。突如其來的火力急襲給德軍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第4裝甲擲彈兵團下屬的工兵排隨即進行搶修,民政鐵路人員從*初的驚慌失措中恢復過來以后也立刻投入到了修復工作中去。
劫后余生的官兵們很快就知道了炮火突然沉寂的原因。原來,戰斗爆發時赫爾穆特· 馮· 潘維茨(Helmuth von Pannwitz) 上校碰巧在科捷列尼科沃東邊的一個坦克維修點中,意識到車站和村子內的友軍面臨著巨大威脅,他急忙征用了維修站里包括6輛坦克在內的所有可用車輛,由維修站內的勤務人員駕駛著趕往蘇軍火炮陣地。這支臨時拼湊的戰斗群沿著鐵路路基兩側的樹籬悄悄前進,突然出現于敵軍之后。蘇軍炮手的驚訝之情不亞于科捷利尼科沃車站內的德軍擲彈兵,戰斗群在幾分鐘之內就完成了他們的工作——毀壞的火炮殘骸、彈藥和火炮牽引車現在被倒斃在地的炮手們環繞著,他們為發動這次火力急襲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潘維茨戰斗群毫發無損地返回了維修點,他們的英勇行為挽救了科捷列尼科沃的友軍,對此勞斯將軍深情地回憶道:“這一天,在這一事件中,這些維修人員已經證明了他們不僅知道如何捶打、裝配、鉆孔和駕駛,還知道如何去戰斗,第6裝甲師的官兵們至今仍然難以忘記這些維修工。英勇的馮·潘維茨和他的戰士們受到了他們完全應得的勛章,他們立即成為了第4裝甲擲彈兵團士兵們*親密的朋友,他們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了戰士們生死與共的兄弟,是他們幫助士兵們脫離險境!雹
接下來,勞斯要求后續軍列以*快的速度進入車站,小小的車站很快就停滿了陸續開來的列車,塞姆特齊尼亞和雷蒙特納亞車站也是如此,幾座小型車站根本無法容納多達78列火車同時?垦b卸。如果按照慣例讓所有列車在科捷利尼科沃卸車,以目前的進度要等到12月6—7日才能完成這項工作。為了保證部隊按時集結,勞斯下令立即停止這一地區的其他鐵路運輸,還未進站的坦克裝甲車輛利用緊急滑道就地卸車,然后夜間行軍趕往戰區。雖然這些做法都與野戰條例背道而馳,但是確實提高了集結速度。出乎意料的是,卸載工作沒有遭到任何干擾,那些在野外卸載的部隊從未遭受過空襲,盡管空中連德軍戰斗機的影子都沒有。夜幕降臨時,第6裝甲師師部、第4裝甲擲彈兵團第2營、第57工兵營的1個連、1個高炮戰斗群以及剛剛成立的潘維茨戰斗群已經在科捷利尼科沃建立起了防御。
、 Erhard Raus. Panzer Operations: The Eastern Front Memoir of General Raus, 1941-1945. Boston: Da Capo Press, 2005. 143-144
11月27日的戰斗雖然看起來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伏擊,但是蘇軍實際上并不知道第6裝甲師的到來,落在車站的炮彈也只不過是進攻前的例行炮火準備。由于德軍兵力極為匱乏,這些騎兵繞過該城外稀松的警戒哨偷偷溜了進去,才產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早已意識到科捷利尼科沃將成為第4裝甲集團軍(蘇軍稱之為霍特集群)的重要防區,因此計劃從三個方向上同時向該處發起進攻:騎兵第81師從格羅莫斯拉夫卡向南推進,步兵第126師沿鐵路線向西南推進,騎兵第61師則迂回至該鎮以東。為了搶在德軍布防之前趕到戰場,騎兵第4軍在12月26日一天之內急行90—95公里。騎兵第61師在舒托夫附近遭到了激烈抵抗,隨后戈羅別茨(П. С. Горобец)的團成功將敵軍逐退至烏曼澤沃(Umantsevo),步兵第126師在克魯格亞佐夫和舒托夫1號附近卷入了激烈的戰斗,12 月26 日至27 日都未能脫身。只有騎兵第81 師在鮑姆施泰因(Baumshtein)上校的指揮下于12月27日從西側和西北側進入科捷利尼科沃,接下來就發生了本節開頭的那一幕。①
這一天結束時,作為“冬季風暴”行動出發陣地的科捷利尼科沃已經被德軍牢牢掌握。第51集團軍宣稱這次行動給德軍帶來了極大的恐慌,并將戰斗失利歸咎于街巷阻滯了騎兵的機動,使得德軍有機會在當天下午動用包括坦克在內的人員裝備發動反擊,并切入騎兵左翼后方。華西列夫斯基這樣回憶道:“……按照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葉廖緬科)的決定,曾想奪取科捷利尼科沃。這次作戰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通過它卻查明了敵人向這里調集了大批坦克部隊,其中包括火速從法國調來的坦克第6師……”第6裝甲師在科捷列尼科沃的出現驚動了蘇軍*高統帥部,當天夜里,斯大林撥通了朱可夫的電話,問他是否了解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新情況,后者作了肯定的答復。朱可夫在11月28日發給*高統帥部的電報中稱:“被合圍的德軍如無敵人由下奇爾斯卡亞、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實施的輔助突擊,是不會冒險突圍的……在*短期間內在下奇爾斯卡亞、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集結突擊集群,在卡爾波夫卡總方向上突破我軍防線,從而在我軍防線上打開缺口,形成向其被合圍部隊供應各種補給品的走廊,爾后再利用這條走廊突出合圍……”這一推斷的依據可能是發生在1942年冬春之際的杰米揚斯克戰役,應當說是相當準確的,只不過第48裝甲軍在奇爾河畔擔當起了“消防隊員”的尷尬角色,未能實施計劃中的突擊。
……
冬季風暴:斯大林格勒的圍與解 作者簡介
楊佳豪,男,軍事愛好者,發表過《黑翼軍團——二戰中的德軍對地攻擊機部隊》、《南方的鷹:德國空軍從克里米亞到高加索的戰事》、《鐵十字海鷹——二戰德軍的魚雷機部隊》等文章,與人合著有《帝國蒼穹:二戰德軍晝間防空戰》一書。 王軒,河北保定人,擅長蘇德戰爭的研究,發表過《來自地球的飛碟——XF5U戰斗機小史》、《鐵十字海鷹——二戰德軍的魚雷機部隊》等多篇軍史類文章。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