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245956
- 條形碼:9787501245956 ; 978-7-5012-459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 本書特色
楊海蛟等編著的這本《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運用政治學基本原理,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國內外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政治方面的具體要求和重要體現。通過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分析了社會各階級、階層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和社會政治心理及其變化情況,把握了其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體系間存在的異同,從而進行必要的利益調整,以實現*大限度的社會整合,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強勁的動力;論述了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提出了創新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的具體思路;根據時代特征和形勢任務,說明了政治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突破為實現社會和諧,把著力點僅僅局限于收入分配或者類似方面的認識,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完善民主法制制度、提升政府能力、協調政治關系以及確立和弘揚政治價值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設想和建議。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 內容簡介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運用政治學基本原理,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國內外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政治方面的具體要求和重要體現。通過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分析了社會各階級、階層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和社會政治心理及其變化情況,把握了其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體系間存在的異同,從而進行必要的利益調整,以實現*大限度的社會整合,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強勁的動力;論述了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提出了創新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的具體思路;根據時代特征和形勢任務,說明了政治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突破為實現社會和諧,把著力點僅僅局限于收入分配或者類似方面的認識,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完善民主法制制度、提升政府能力、協調政治關系以及確立和弘揚政治價值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設想和建議。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 目錄
**章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二、政治學視野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政治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二章 執政黨建設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執政黨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
二、國內外執政黨構建和諧社會的經驗
三、國外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在維護社會和諧進程中的經驗教訓
四、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
五、以執政黨建設促進和諧社會發展
六、新時期對社會和諧的新挑戰
第三章 完善政治制度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政治制度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和諧社會視野下當前政治制度的成功實踐與不利影響
三、完善政治制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四章 建設服務型政府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和諧社會與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基礎:契合與關聯
二、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服務型政府
三、當前我國政府在應對挑戰時的困境
三、基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服務型政府建設
第五章 以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引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一、政治價值與社會和諧
二、中國以政治價值體系引領社會和諧的經驗與挑戰
三、構建和弘揚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后記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 節選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 再其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時為了解決社會分化、貧富懸殊、分配不公加劇、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問題而引發的社會動蕩難題而提出的應對之策,*早可追溯至俾斯麥時期德國制定的《疾病產孕救濟法》與《老年、殘疾和死亡就激發》。隨后,社會保障制度迅速發展起來并成為福利國家的重要特征。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目的在于提高社會福利,根本途徑是“以政府為主導調動國家資源來解決涉及整個社會的福利問題”。對此,主要有三種模式:“自由主義的或‘有限的’福利國家(如美國和澳大利亞),旨在向那些急需幫助的人提供不超過‘安全網’的福利;保守主義的或‘全民的’福利國家(如德國),提供范圍廣泛的服務,這些服務主要依靠‘繳納’原則,并將利益與工作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社會民主主義的或‘筵宴式’的福利國家(在傳統上存在與瑞典和英國,成形于1942年的‘筵宴報告’),具有一個普遍的利益系統,并以國民保險和充分就業為基礎”。就總體而言,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的國家,社會福利水平較高,社會張力被較為妥善地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普遍得到保障和滿足,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積極因素較多。就功能而言,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促進社會整合和民族融合,增強國家認同和公民自豪;能夠擴大公民的自由,避免社會的畸形發展,減少國民中的貧困和文盲人口,為社會凝聚提供了條件;能夠“通過抵制社會剝奪的影響和幫助無力自助者從而確保繁榮;……能夠作為社會再分配機制,促進平等,并增強社會責任感”。近年來,新型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也發生了一定結構變化,出現了國家、社會組織和市場經濟組織協作式的“三元社會保障系統”。 ……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政治建設 作者簡介
楊海蛟,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政治學研究》副主編,兼任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北京市政治與行政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政治學理論,當代中國政治。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