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亮眼觀察-李而亮欲言不止之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29541
- 條形碼:9787511529541 ; 978-7-5115-295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亮眼觀察-李而亮欲言不止之二 本書特色
2012年3月1日,國內幾大官網之一的中國青年網在首頁開辟時政專欄——《亮眼觀察》,中華兒女報刊社社長、總編輯李而亮為欄目主持。 本書收集了作者擔任欄目主持時的大部分時評文章。大報大刊總編輯經歷令其時評高屋建瓴、思維敏捷、筆鋒尖銳,又拿捏有度、不越底線;網絡評論的特點讓其自由發揮、選題廣泛、言語活潑,又精益求精、收放自如;青年陣地的特點需要朝氣蓬勃、激情四射、時尚前衛,又切忌漂浮、不失厚重。這一切,《亮眼觀察》做到了。
亮眼觀察-李而亮欲言不止之二 內容簡介
從人民日報社記者到西藏日報總編、中國青年報總編再到中華兒女報刊社社長,大報大刊的職業生涯使其有著豐富的經驗、深刻的思考。 媒體人永遠年輕。盡管長期居于領導崗位,但他一直耕筆不輟,探真求實。本書即為作者近年來的評論精選集。剖析了幾年來各大新聞事件,語言明快,論述有力。
亮眼觀察-李而亮欲言不止之二 目錄
☆ 話 說 國 事 ☆
“非典型貪官”的典型意義 002
報刊改制莫走國企改革老路 004
“延長5歲”之風絕不可亂刮 006
擅改黨報報頭顯示“權者無畏” 008
總該關心藏區到底發生了什么 010
當就業壓力遭遇經濟減速 012
對裸官實行“疑罪從有”也無妨 014
“多難興邦”,民眾求的不是“多難” 017
體制優勢不應僅在救災上體現 020
防大災害寧愿虛驚不可僥幸 023
瘋狂賣地與“國家瘋了” 025
中國加東盟如何才能“加”起來 028
查韋斯的“窮人情結”應作為官員的鏡子 031
怎樣才是沒有“后遺癥”的發展? 034
極端事件不宜激化為民族情緒 037
兩會不是“追星”地兒 039
靠造謠進行“事變設防”更不可取 041
惡性事件遏制在于“信法不信權” 043
“鞋哥”被錯打也該令人警醒 046
你不能不知道的《決議》 048
豈可輕易放過喜迎貪官“榮歸”的那些人 050
讓“全運”回歸全民 053
繞著彎的“滅火”掩不住丑惡 055
人類*傻事莫過于自欺欺人 057
京滬gdp墊底未必有示范效應 059
十八大后,*是清醒憂患時 061
樹“網德”是網絡名人的**責任 064
“上合”合作更需在安全上升級 066
刻意突出民族特色也有負面作用 068
萬眾歡娛未必是建黨紀念的*好方式 070
文牘式的“年終總結”該終結了 072
政府在改革中要敢斷自己的腕 074
吃空餉群體泛濫的可怕災難 077
中國為何沒有政治? 079
官員與記者誰是弱勢群體? 081
不深化改革更“死路一條” 083
中國白襯衫的獨特風景 085
世上沒有防腐“真空罩” 087
城管“找爹”求的是“權力血統” 090
粗野犯渾從來無愛國 092
急功近利的“莫言熱”扭曲文學價值 094
金牌誠可貴 親情不可拋 096
“奢侈病”要治的是政府 098
推銷“反日月餅”很傻很滑稽 100
完全不靠譜的“成績”要忽悠誰 102
小微企業入“兩會熱詞”求真熱 104
繁榮文化 先敗虛火 106
☆ 話 說 民 生 ☆
“愛情天梯”讓當代婚姻汗顏 110
“裸烹運動”或許只是個噱頭 112
北京停車新政怎一個“亂”字了得? 114
北京雨災還需更多的信息公開 116
浪費難遏制乃治國之敗筆 118
別把農民工“臨時夫妻”不當個事兒 120
北京市的公車定義叫人犯暈 122
“闖黃燈”新規有那么可惡嗎? 124
春節,失獨老人因何而啼為誰而泣 126
將災害嫁禍于禽鳥顯示人類愚鈍 128
當下隨便掂個事情都比“限塑”來得重要 130
登峰造極的茅臺造假為何無人喊打 132
地溝油產業興盛或得益于運動式“齊抓共管” 134
嚴限房價咋就不循國際慣例了? 136
添加劑與科研成果同流合污才叫可怕 138
河南火腿腸品牌為何同一陰溝翻船 140
換個角度看注冊商標“傍英雄” 142
黃金周盤點與及公眾感受為何天壤之別? 144
將cpi躥高主因歸于春節太牽強 146
解決大城市發展困局不妨再學莫斯科 148
“樓市未現泡沫”論意欲何為? 150
力保民生與大建機場似不合拍 153
辦盛會創造的好空氣著實太“短命” 155
民眾喜迎十八大“迎”什么 157
無須回避被稱為“整容大國”的光彩 160
你身邊的農民工快樂嗎? 162
讓煙酒反腐之風來得更猛烈些 164
如今吃中藥真的需要膽量 166
收入分配改革須指明錢從哪里來 168
為疾控人員帶頭吃雞叫好 170
宣布“救人失敗”也是責任擔當 172
醫生教師須工傷參保之悲哀 174
銀監會憑什么要給房地產壯膽 176
遭災方念“老祖宗”的尷尬 178
“未旱綢繆”當入新成語 180
中國式圣誕變出了什么味兒 182
一個好導游對旅程有多重要 184
為了村民幸福的笑容 186
報社前的鳴冤讓誰蒙羞 188
狗肉激辯中政府怎可“躲貓貓”? 190
☆ 話 說 青 少 年 ☆
當代青年的“著正裝”與打官腔 194
青年理應成為時代創新的主角 196
要將扭曲的學習徹底擰過來 199
倍讓學子心傷的校門之殤 202
別把甄嬛傳真當職場寶典 204
《賣花姑娘》為何經久不衰 206
我們怎樣才算正趕上一個好時代 208
當代青少年該怎么稱呼雷鋒 211
大學校長身不正何以正教育? 213
到莫言老宅摳墻算哪門子文化 215
該怎樣讀懂失敗者的眼淚 217
變味的壓歲錢已演化為陋習 219
高考“扶貧”無助寒門子弟 221
頌揚給英雄送冥品很不恰當 223
“中國教師工資全球*低”讓誰蒙羞 225
高考作文的困境堪比春晚 227
樂見年輕人熱議梁振英 229
領導植樹何必讓學生當陪襯 231
社會環境對李某再犯事難辭其咎 233
央視青歌賽“歇歇”實有必要 236
當代青年須在價值觀的確定中證明自己 238
創業西部就是創“中國新未來” 242
憑什么說年輕人緬懷“文革” 245
品品“家貧史”的心酸與珍貴 247
年輕人“方言危機”與杞人憂天 249
讓奧運圣火燃起青春夢想 251
讓擁有尊嚴成為青年奮斗的底色 253
以憤怒壓制真相也是惡行 256
人生要經得住“意外” 258
劉翔跳到終點不值得稱道 260
缺乏危機感做不好當代青年工作 262
我們應向曼德拉學什么 265
掃墓燒“紙ipad”無關時尚 268
十八大給當代青年帶來什么 270
以青春的名義寄語兩會 273
“陰盛陽衰”問題上兩會并非八卦 276
姚明的“中國夢”就是個好提案 278
愿“美麗中國”成為青年的杰作 280
唯有堅持才能更接近夢想 283
學歷成了彩禮價碼的荒唐 285
《武訓傳》為何讓幾代人揪心 287
西哈努克喚起我們成長記憶 289
“站著上北大”與平常心高考 291
張鐵生有當億萬富翁的權利 293
別認為正視普通人的存在便覺高尚 295
知青經歷并非青年成長樣板 297
職場壓力世界**并不值得同情 300
從女大學生成人流主力軍看世風 302
醉生夢死的“盛筵”追什么夢? 304
周星馳演砸政協委員角色誰之過 307
將狀元當政績道具罪莫大焉 309
獎學金成購車款的怪異變身 311
矯情式教育是對青年的忽悠 313
長大后,別輕易向兒童節告別 315
童心,已成為全社會的稀缺品 318
傍明星上“**課”難稱高明 321
孩子安全的“亡羊補牢”補到何時? 323
誰制造了眼保健操的“罪過” 325
無學可上的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327
校園慘案警示反思沒有內外之分 330
中學生成群體事件“主力”的沉思 332
惡搞國足,不要褻瀆紅領巾! 335
紅軍小學將孩子“角色化”讓人心憂 337
團干部摒棄“官氣”方能融入青年 339
飆車的狂歡里是青春豪賭 342
用“硬法”撐起未成年人保護傘 344
從一張老地圖看“自古以來” 347
將群眾的認可當作青春的獎賞 350
中國成“足球鼻祖”又能如何? 353
莫讓心靈鼓噪肢解夢想 355
一個老報人的遺言為何成新聞 358
保持足夠的熱情為英雄喝彩 360
常想想自己為何要入黨 362
“高精富”中學科技創新很雷人 364
青年是主流價值觀的實踐者 366
讓青年的創造力得到*大程度釋放 370
“三高”家庭“拼孩子”怎樣算贏 373
“憂勞興國”要作為青年座右銘 375
職業忠誠是英雄壯舉的源泉 377
☆ 人 物 百 相 ☆
你所不了解的“藏二代” 380
我從草原來 384
中國當代成熟型青年 387
當青年干部從“助手”走向“主角” 389
中國音樂圣殿的堅守者 391
“非遺”寂寞守護人 393
龍年那些遠去的尊者 396
新浙商的精氣神 398
徜徉于青年人的江湖 401
國產國足教練當何作為? 403
從民眾中走來的領導人 405
中國信訪干部 407
高考后,唯有父母未“解放” 410
走近遙遠的“阿里英雄” 413
群文沃土耕耘者 416
從部長到院長的“轉身” 419
緊鄰東盟的廣西人 421
北京工場那些文化人 424
自強弘毅武大人 427
焦裕祿的蘭考后任們 429
他們一輩子與紅領巾在一起 432
中國天空守望者 435
《歸來》難道不是災難片嗎? 438
中國芭蕾的人生舞臺 440
團隊精神取代個人英雄乃歷史必然 443
文如其人說金陵 445
有感于媒體同行的栽落 450
動力株洲工業魂 452
西藏兒女放飛的“中國夢” 454
☆ 其 他 ☆
20歲,我入了團 458
《中華兒女》創刊25周年人民網訪談 462
以引人入勝的人物報道影響青年成長 476
亮眼觀察-李而亮欲言不止之二 作者簡介
李而亮,1955年9月出生于廣西梧州。 1979年趕年齡“末班車”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分配到人民日報群工部工作。第二年以一篇調查報道獲中國好新聞(中國新聞獎前身)一等 獎;80年代末到人民日報駐河南記者站當記者,中原大地馳騁8年。 1995年作為中央國家機關首批對口援藏干部到西藏日報任副總編輯,后任西藏日報總編輯。 2001年回到北京,任人民日報市場報總編輯;2004年調任中國青年報總編輯,見證親歷了那一段中國媒體的驚世風云。 2007年至今任團中央直屬中華兒女報刊社社長、總編輯,開始了從報紙到期刊的“轉身”,統領旗下的五刊一報傳統紙媒艱難地跋涉。8年來在媒體改革、業務創新等方面屢有建樹,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