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1937-1949-追尋中國的現代多元變革時代-中國小說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44077
- 條形碼:9787516144077 ; 978-7-5161-440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37-1949-追尋中國的現代多元變革時代-中國小說研究 本書特色
王曉平著的《追尋中國的現代--多元變革時代中 國小說研究(1937-1949)》分成三個部分,它大體上 對應于其時文化生產的三個區域。**部分“調商‘ 夢魘的現代”’研究淪陷區文學。淪陷區人民生活于 夢魘般被封鎖、壓迫的境地,而不得已與此做屈辱的 調停協商。**章以東北淪陷區的蕭紅和梅娘為代表 ,探討被稱為“流亡文學”和“合作文學”的文人作 品。作為流亡東北作家群代表的女性作家蕭紅的作品 ,被放在她的成長經歷和流亡背景下加以討論。從她 寫作的故事里,我們既能看到其早期作品中對農民英 勇抗敵的描寫和其苦難生活的敘述,又能在其晚期作 品里感受到一個漂泊無依的靈魂和被錯置的鄉愁。她 的小說成為陷于(半)殖民地、半傳統狀況的中華民族 苦難生存的一個縮影。而對于在淪陷區內生活處于中 下等的市民階層的梅娘的小說敘事,筆者則試圖將這 些文本中顯現的女性主義話語,與其時的社會政治環 境作一種有機的勾連與對照性閱讀,以便分析它們在 對“五四”理想的聲張中的復雜利害關系。梅娘的小 說通過女性命運的展現顯示出“殖民(主義)現代性” 的保守傾向和廣泛壓制性,而一些小說也顯示出“新 青年”和“新女性”的變異和墮落。第二章以張愛玲 作為分析對象來研究上海的“閨閣文學”。通過探析 她小說里主導性的題材——它們顯示了在一個被圍困 的社會中濃厚的婚戀焦慮——筆者深入到她表面上非 政治性的婚戀小說里的復雜的身份政治的困境。她的 小說展示了在被封鎖的“借來的時空”中,女性深受 半封建、半殖民地統治者和傳統文化的壓迫,無法實 現成為中產市民的各種夢想與幻想。帝國主義的“殖 民主義現代性”在中國的土地上得不到人民的認同和 配合,民眾在夢魘般的禁閉封鎖生活中等待解放的到 來。 第二部分“重思‘分裂的現代”’研究國統區文 學。國統區民眾在分裂異化的處境中生存,文化人于 是大多夢想一種世界主義的自由和大同。第三章討論 無名氏和徐訐的“現代文人小說”。它們目前無論在 大陸學界還是在北美都被放在“浪漫主義”的框架里 加以研究。但我卻認為他們是一種現代中國獨特的文 類,一種被筆者稱為“現代文人小說”的寓言性作品 。它們從根本上反映了一些對中國當時社會政治環境 深感無奈、困惑與絕望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異化的心 態。他們理想中的文化普世主義受到當時社會歷史環 境的極大限制,因為表現為奇異的受到梗阻的幻想。 第四章研究胡風領導的“七月派”作家路翎的“新左 翼小說”,將它們置于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與政治困 境中來加以檢視,并通過對角色的“主體性”和作為 他們的“情感結構”的階級意識之間關系的分析加以 闡明。這種小說作為左翼小說在40年代的新發展,表 現當時的“新左翼青年”力圖突破“分裂的現代”的 困境,通過走人民間與民眾“結合”來增強自身力量 和影響力;但由于無法有效地將個人主義的權利與民 族救亡與階級解放的要求加以協調,而*終無法達到 一種新的“理性”,F代中國的“資本主義現代性” 步履維艱,終于無法在內外矛盾夾擊中延續其分裂異 化的局面。 第三部分“求索‘新民主主義的現代”’研究解 放區的文學。解放區的群眾在一種前所未見的、被稱 為“新民主主義”的新的政治經濟結構下,在共產黨 的政治動員下被發動起來與舊世界抗爭,并探索新世 界的輪廓。第五章討論趙樹理的“農民故事”以及他 所設想的一種另類“新文化”。趙樹理的故事以其本 真性內容所呈現的本土風味表現了通往現代中國的另 一條道路,或中華民族成為新的國族的一個新趨勢。 而他所面臨的創作困境也體現出中國現代社會的終極 悖論:對于一個前工業社會,沒有充分經歷資本主義 現代“合理化”過程的國族,其另類現代進路如何進 仃?趙樹理和他的同志們所期望的“民族的、科學的 、大眾的,,新文化缺少可靠的來源:盡管據稱他們 將吸收一切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華,但如何吸收 、如何改造卻是難題。堅定的革命意志有助于推翻舊 世界,但如何建設新世界卻是個更難的課題。第六章 檢視從新文學陣營里出來的資深作家丁玲與她創作的 “新女性文學”。對于從國統區過來的經受過五四文 化洗禮的解放區作家,其艱苦的思想轉變和自我改造 既是由身處其時其地的政治壓力所致(以及他們相應 的自我審查與糾錯努力),也是伴隨著一個有著新結 構和新范式的文化場域調整的結果。丁玲在小說創作 中主題和風格變動所體現出來的身份轉變(大多數是 關于“新女性,,遭遇和命運),雖然似乎解除了現 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焦慮和“存在主義,,煩惱的 困境,卻仍然留下了很多需要填補的縫隙和裂縫,它 們可以同時被視為她所支持與宣傳的“新民主主義文 化”的困境。這一困境顯示了“新民主主義現代性” 只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渡狀態,它自身無法包含一種 獨立存在的新型倫理道德和革命價值觀。
1937-1949-追尋中國的現代多元變革時代-中國小說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四十年代(1937—1949)在三個政治上分據的區域即國統區、解放區、與淪陷區的小說。它立足于現代中國多元的 “新文化” 彼此競爭的特定歷史,從中國特殊的 “現代性” 語境出發,對 “中國四十年代小說” 在這三個文化場域進行重新解讀;在理論架構上則切入目前作為學界熱點的現代性問題,探討其多元歷史經驗在現代文學中的體現。在理論總結上提出不少引人思索的新觀點、新論斷,對當前的一些主流結論有新的思考。
1937-1949-追尋中國的現代多元變革時代-中國小說研究 目錄
**部分 調商“夢魘的現代":淪陷區文學
導言
**節 簡介
第二節 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雅俗文學”和“中階文學”
第三節 張恨水早期致力中國小說現代化的努力及其局限
**章 無法建構的“新女性”之夢:以蕭紅和梅娘為例
**節 無“家”可歸的靈魂和錯置的鄉愁:流亡經驗與蕭紅的“離散文學”
第二節 “新女性”的雙重陷阱:梅娘對殖民地社會的小說敘述
第二章 被圍困社會中的婚戀綜合征:張愛玲“閨閣小說”中的身份焦慮
**節 個人主義處于危機中
第二節 “瑣屑描寫”中的歷史和政治無意識
第二部分 重思“分裂的現代":國統區文學
導言
**節 簡介
第二節 胡風“主觀戰斗精神”的(“新”)現實主義理論再評價
第三章 異化的心靈夢想同一:無名氏和徐訐“現代文人小說”中受制的世界主義
**節 無名氏的“中產階級羅曼史”和“反成長小說”
第二節 徐訐的“現代志怪傳奇”
第四章 “主體性”、個人主義與失敗的“成長小說”: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困境與路翎的“新左翼小說”
**節 “主體性”的喪失、尋求和失效
第二節 承認的政治與“風格”的政治學
第三部分 求索“新民主主義的現代":解放區文學
導言
**節 簡介
第二節 建立新的“文化一政治民族”的嘗試: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再認識
第三節 創建“革命新文化”的困境
第五章 “民族形式”和“問題小說”:轉變中的農業社會和趙樹理的“農民故事”
**節 鄉村社會在歷史性大變動中
第二節 趙樹理故事及其形式的另類現代性
第六章 從“新女性”到“人民的批評家”:丁玲身份認同的轉變與她的“新女性小說”
**節 從無政府主義“新女性”到“為大眾”的文化工作者
第二節 “革命新文化”創造中的彷徨與矛盾
結語
附錄一 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研究在美國
附錄二 后現代、后殖民批評與海外中國文學研究
——以王德威的研究為中心
附錄三 論一種現代文藝理論新概念:“中階文學”
參考文獻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