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澈照-魏晉南北朝文學中關于生死.自然.社會的思考與敘述-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498501
- 條形碼:9787543498501 ; 978-7-5434-9850-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靈光澈照-魏晉南北朝文學中關于生死.自然.社會的思考與敘述-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 本書特色
本書系劉揚忠和蔣寅主編的“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叢書之一種,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研究員韋鳳娟的個人專著。
《靈光澈照:魏晉南北朝文學中關于生死、自然、社會的思考與敘述》“緒論”之外分三編共十章:**編探討“志怪”小說,分三章依次論述了“鬼話”“仙話”“怪話”;第二編探討“山水詩”,分四章深入論述了山水詩的精神源頭、話語構成、、符號意義以及山水詩的開創者謝靈運;第三編集中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杰出代表、大詩人陶淵明,用三章的篇幅闡釋了陶淵明的精神格局、文化品格與境界。
靈光澈照-魏晉南北朝文學中關于生死.自然.社會的思考與敘述-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 內容簡介
《靈光澈照:魏晉南北朝文學中關于生死、自然、社會的思考與敘述》是作者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構與文學創作之間”互動關系的專題探討,作者認為:從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構進程這一視角來審視魏晉南北朝文學,不難發現,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中*具歷史穩定性、*具直接影響力、*具文化精神符號意義的,或者說對這一建構進程貢獻*卓著的,當推六朝志怪、陶淵明的詩文和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因此,作者著力在這三個領域加以深度開掘,得出了新的認識與結論。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莫礪鋒說這套叢書:“各卷作者都是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有著古典文學研究的深厚積累,在對許多問題的論述中包含著獨到的學術見解,提出一些不同于學界定論的看法,這保證了叢書的學術價值。我認為這是一套有價值、有特色的學術論著。”
靈光澈照-魏晉南北朝文學中關于生死.自然.社會的思考與敘述-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 目錄
緒言**編 志怪:關于生死之謎的奇詭思考**章 “鬼話”:關于“死"的叩問及詮釋 **節 一個古老的話題:靈魂觀念的追溯 一 鬼神一體:從祖靈崇拜說起 二 氣魂與形魄:二元的靈魂觀念 三 “強死”者為鬼 四 從“土伯九約”到“泰山治鬼”:本土“地府”觀念的形戍 第二節 “鬼話”:重返此岸世界的訴求 一 全新的敘事空間:生死兩界的交叉疊合 二 未泯的世情:聯結生死界的紐帶 三 “生”的延伸:有憾人生的補償 四 “生”的延伸:兩種類型的“幽婚” 第三節 “鬼話”:關于死后世界的好奇想象 一 泰山治鬼:人世的翻版 二 泰山治鬼:對于生死問題的獨特解讀 三 地獄:恐怖的幽冥世界 四 “轉世”:關于生死問題的全新詮釋第二章 “仙話”:永恒人生的追求 **節 神仙信仰的嬗變 一 從靈魂不滅到肉身不壞 二 從“神靈”到“神仙” 三 人人皆可成仙 四 士族的神仙理想:地仙 第二節 靈境:現實世界的補償 一 人間仙界:洞天福地 二 神仙世界的俗世風采 三 不同時間系統的設置:時光永駐的暢想 第三節 關于“天仙配”的文化闡釋 一 巫山神女“降臨”的傳承 二 天仙美緣 三 阿母嫁女的底蘊第三章 “怪話”:關于生死問題的另類解讀 **節 精怪的“人形化”與巫鬼道語境 一 變化觀念的嬗變進程 二 精怪與鬼魂:“鬼者,老物精也。” 三 精怪之說與巫鬼道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 另類的修煉:狐精故事與神仙道教 一 自然狐的“精怪化”及“人形化” 二 狐精“人化”的新態勢 三 修煉觀念的另類“移植” 四 “性因素”的凸顯:截發、吸精與房中術 五 人狐合一的九尾狐: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第二編 山水詩:關于人與自然之關系的體悟第四章 山水詩的精神源頭:思維特性與山水自然觀 **節 獨特的思維定勢:自然一人事 一 人類童年時期的共識 二 理性邏輯與感性經驗:迥異的思維理路 三 獨特的社會形態與認知自然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兩種基本的山水自然觀及審美取向 一 “君子比德”:將自然美納入社會倫理的價值系統 二 “萬物一體”:以“自然”之美來規范“人事”第五章 “山水”話語的初構:自然美意識的遞嬗及其文學書寫 **節 《詩經》所反映的自然美意識 一 山川:統治力量的神秘象征 24 二 “于以用之”:物質功利考量 三 “以寫我憂”:“娛情”意識的初萌 四 “比興”之用:人與自然之間對應關系的表述 第二節 楚辭所反映的自然美意識 一 巫術文化的神奇“保留地” 二 浪漫的自然意識:“民神雜糅” 三 屈原自然觀中的理性色彩 四 “賦”法的運用:人之“情”與自然之“景”一體性的初呈 五 屈原的啟示:抑亦江山之助乎 第三節 漢賦所反映的山水自然觀 一 山川:“君權神授”的象征 二 大賦中山川景物描寫的審美特征 三 騷體賦中的自然風物 四 漢賦對于山水詩的意義 第四節 山水詩的形成:魏晉士人精神活動的藝術表述 一 建安文人的生命體驗與山水自然 二 竹林風范與山水自然 三 山水詩的早期形態:隱逸詩與游仙詩 四 紀行山水詩與玄言詩第六章 “山水"符號意義的凸顯與魏晉社會 **節 山水:自然經濟形態催生的一個審美要件 一 經濟生活中心的轉移:江南莊園的興起 二 審美情趣的變化:從都市之繁華轉向山林之靜寂 三 “有如自然”的私家園林 四 會稽:山水詩的搖籃 第二節 山水:獨特處世模式的一個行為標識 一 傳統的處世之道:“隱”與“仕”的對立 二 朝隱:“隱”與“仕”的合一 三 山水之好:朝隱的標志 第三節 山水:理想境界的一個象征符號 一 “箕踞”的竹林七賢:“情”與“禮”的沖突 二 理想人格的重塑 三 山水喻人:理想人格的外化 四 山水:“以形媚道”的言、象 五 玄言山水詩的意義第七章 山水詩派的開創者:謝靈運 **節 謝靈運的家世經歷與山水情結 一 名士家風:雅好山水 二 烏衣郎的失落 三 “壯志郁不用”,“泄為山水詩” 第二節 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特色 一 “舒情綴景,暢達理旨” 二 章法經營之妙 三 畫境的營造 四 “初發芙蓉”第三編 陶淵明:一個東方文化精神的價值符號第八章 陶淵明的精神格局與儒道傳統 **節 陶淵明的儒家風范 一 人生道路的抉擇 二 “固窮”之節與“樂在其中” 三 “吾與點也” 第二節 陶淵明的道家風度, 一 超功利的審美觀照態度 二 真率自然的美學追求 三 順應自然的生活觀第九章 陶淵明的文化品格與閑情文化 **節 閑情文化的哲學建構與陶淵明 一 屈原自沉的哲學意義 二 儒道互補:超越精神困境之途 三 陶淵明的模式:“清”“濁”之外的經營 第二節 閑情文化核心意義的建構與陶淵明 一 “務虛”與“求實” 二 “閑情”與“閑人” 三 陶淵明的啟示:化俗為雅與“點鐵成金”第十章 陶淵明的境界:一種文化模式的理想呈現 **節 從沖突中升華出來的和諧境界 一 “一心處兩端” 二 “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 三 “窮途而哭”與“忘懷得失” 第二節 入世極深而出世甚遠的境界 一 “謀道”與“謀食” 二 高曠的襟懷與淳厚的情味 三 執著與通達 四 出世而不離世的桃花源 第三節 玄澹高雅的精神境界 一 “琴中趣”與“酒中味” 二 “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 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展開全部
靈光澈照-魏晉南北朝文學中關于生死.自然.社會的思考與敘述-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 作者簡介
韋鳳娟,女,1948年生。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學術成果有《中國古代山水詩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