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1919-1927-中國影像史-第五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901525
- 條形碼:9787517901525 ; 978-7-5179-015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19-1927-中國影像史-第五卷 本書特色
歷代文明是影像產生的源點,而通過影像我們又能反觀文明延續的脈絡和傳承的路徑。在中國史學界,一直有“左圖右史”的傳統,而在西方史學界也早就有“以圖證史”的方法。《中國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這樣的原則,因而該叢書對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對影像內容的單純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歷史的語境下進行解剖,包括影像產生的背景、現場和傳播形式,從影像的三種形態和影像意義的三個場域,即技術性形態、構成性形態和社會性形態,圖像制作的場域、圖像自身的場域和圖像傳播的場域,進行分析和整理。“中國影像史”叢書以時間為序分成八個歷史階段,分別書寫不同階段影像發展的狀況。依次為:古代卷,研究攝影史前時代中國古代科學家在光學和化學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攝影術誕生并傳入中國后,外國在華攝影師及中國本土攝影師在中國的拍攝活動及所攝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變至清王朝滅亡前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11-1919年,研究中華民國成立至新文化運動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運動之后至北伐戰爭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27-1937年,研究北伐勝利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至抗日戰爭結束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戰爭結束后的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第九、十卷,從編年史的角度,分別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間中國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為統一體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結構和次序,按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文化背景、影像的總體風貌、影像的技術特征、影像的構成性特點、影像的傳播場域、影像作者、影像選萃,以及同一時期電影的發展概要,展現出各個時期的影像史。叢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獻價值,入選“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
1919-1927-中國影像史-第五卷 內容簡介
1.一部記錄中國影像探索和不斷發展的歷史。從攝影術發明之前中國早期科學家、思想家等對光學和相關化學的探索,一直到1949年影像技術在中國的廣泛使用,反映了影像史的巨大發展、變遷。 2.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全面、系統梳理中國歷史,涵蓋中國近現代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時涉及近現代中國的經濟生活、文化教育、風土人情、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歷史讀本。 3.通過影像所反映的現象獲得深層次的意義,準確地反映歷史,推進文明的傳承和傳播。
1919-1927-中國影像史-第五卷 目錄
主編的話
導 論
**章 1919-1927 年北洋的激蕩歲月
**節 武夫當國
一、北洋戰火
二、職能建設
三、外交成敗
第二節 經濟變遷
一、工商業普遍發展與農業相對停滯
二、階層流動、三教九流
第三節 夫子議政
一、北洋政府的文教政策
二、各種主義、黨團與傳媒
小 結
第二章 1919-1927 年影像文化總貌
**節 新聞攝影浪潮
一、傳媒上的新聞攝影
二、新聞攝影及其從業者和新聞攝影研究
第二節 攝影藝術探索
一、藝術攝影的創作嘗試
二、中國攝影藝術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西方視角的多元呈現
一、備受青睞的社會調查
二、西方的新聞視角
三、不曾放棄的藝術嘗試
小 結
第三章 1919-1927 年影像產制環境
**節 影像產制的技藝前沿
一、照相器材的發展
二、暗房技術的發展
三、攝影藝術思想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影像的產制條件
一、攝影器材條件
二、民間照相館業
三、影像印刷條件
第三節 影像創作的基本隊伍
一、攝影藝術團體
二、照相館
三、攝影通訊社
四、**批專業攝影記者的出現
小 結
第四章 1919-1927 年影像構成特點
**節 影像題材選擇
一、藝術攝影
二、新聞攝影
三、其他應用攝影
第二節 影像體裁概述
一、單幅影像創作
二、專題攝影創作
三、影展濫觴
第三節 影像造型攻略
一、主體的表現
二、形象的抓取
三、結構的選用
小 結
第五章 1919-1927 年影像傳播特征
**節 影像傳播媒介
一、發行影集、畫冊
二、出版報紙攝影副刊與畫報
三、舉辦攝影作品展覽
第二節 攝影人才培養
一、設置新聞攝影機構
二、成立攝影教育機構
三、出版攝影圖書期刊
第三節 影像傳播價值
一、影像紀實價值
二、輿情導向價值
三、藝術消費價值
小 結
第六章 1919-1927 年影像人物
**節 影像出版人物
伍聯德
馮武越
梁得所
戈公振
畢倚虹
第二節 美術影像作者
陳萬里
劉半農
潘達微
吳中行
胡伯翔
張印泉
吳印咸
第三節 新聞影像記者
邵飄萍
顧淑型
王小亭
魏守忠
第四節 紀錄電影影像的創作者
黎民偉
小 結
第七章 1919-1927 年電影概述
**節 本時段電影的特色
一、民族電影企業之始——商務印書館的活動影戲部
二、民營電影公司百花齊放——在曲折中發展
三、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武俠神怪片的泛濫
第二節 本時期電影的生產特點
一、中國影業公司的興起
二、生產技術的革新
三、生產場所的變更
第三節 本時期電影的形態
一、電影被當作投機事業經營的畸形繁榮
二、不同影片公司的創作傾向
三、蘇聯電影和蘇聯電影工作者在中國
第四節 電影展示的場域
一、電影影像展示的社會場域及其變化
二、電影期刊的出現與發行
第五節 本時期電影的樣態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文化的影像
二、舊市民影像
小 結
第八章 1919 -1927 年影像選萃
第九章 結束語
**節 影像創作理念
一、“中國畫意”的美術攝影
二、我國*早、*完整的攝影藝術理論著作出版
第二節 影像的創作類型
一、美術影像
二、照相館影像
三、新聞影像
第三節 影像創作風格
一、抒情寫意的工具
二、美術攝影風格
三、攝影的民族化
小 結
參考文獻
一、著作部分
二、資料匯編
三、論文部分
四、網絡資源
后 記
1919-1927-中國影像史-第五卷 作者簡介
韓叢耀:南京大學歷史系/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家,圖像傳播學者。曾獲得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獎,兩次獲得中國個人藝術成就最高獎——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獎),三次獲得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獎。 趙迎新:198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攝影專業,同年分配到新華社攝影部工作。《北京申奧成功》獲2001中國體育攝影展特等獎;2002年獲中國新聞攝影最高獎“金眼獎”第一名;2004年被評為當代十大杰出體育攝影家。現任中國攝影出版社社長。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