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電路基礎-(第4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5347497
- 條形碼:9787115347497 ; 978-7-115-3474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路基礎-(第4版)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內容有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電阻電路的分析、正弦電流電路、耦合電感與諧振電路、三相電路、二端口網絡、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時域分析、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復頻域分析、電路基礎實驗指導等。 本書在編寫中著重介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突出工程應用。力圖做到基本概念準確,條理清晰,內容精煉,重點突出。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電氣類、電子信息類各專業的教材,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電路基礎-(第4版) 內容簡介
1.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 2.包含與教學內容配套的實驗指導環節。
電路基礎-(第4版) 目錄
第1章 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1 電路與電路模型 2
1.1.1 電路 2
1.1.2 理想電路元件 3
1.1.3 電路模型 4
1.2 電路的主要物理量 4
1.2.1 電流及其參考方向 4
1.2.2 電壓、電位、電動勢及其參考
方向 5
1.2.3 電功率與電能 8
1.3 電阻元件及歐姆定律 9
1.3.1 電阻元件 9
1.3.2 線性電阻元件與歐姆定律 10
1.3.3 線性電阻元件的功率 11
1.3.4 電氣設備的額定值 12
1.4 電壓源與電流源 12
1.4.1 理想電壓源 13
1.4.2 理想電流源 13
1.5 基爾霍夫定律 15
1.5.1 電路的幾個常用名詞 15
1.5.2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15
1.5.3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17
1.6 電路中各點電位的計算 21
本章小結 23
習題 24
第2章 電阻電路的分析 28
2.1 二端網絡等效的概念 29
2.2 電阻的串聯和并聯電路的等效
變換 30
2.2.1 電阻的串聯 30
2.2.2 電阻的并聯 31
2.2.3 電阻的混聯 33
2.3 電阻的星形連接和三角形連接
的等效變換 37
2.4 兩種電源模型及其等效變換 39
2.4.1 實際電源的電壓源模型 39
2.4.2 實際電源的電流源模型 40
2.4.3 實際電源兩種模型的等效
變換 40
2.4.4 電源支路的串、并聯 42
2.5 支路電流法 44
2.5.1 支路電流法 45
2.5.2 支路電流法的計算步驟 46
2.6 網孔分析法 48
2.6.1 網孔方程 48
2.6.2 網孔分析法的計算步驟 49
2.6.3 含電流源支路時的求解
方法 50
2.7 節點分析法 51
2.7.1 節點方程 51
2.7.2 節點分析法的計算步驟 52
2.7.3 含理想電壓源支路時的求解
方法 55
2.8 疊加定理 57
2.8.1 疊加定理 57
2.8.2 齊(次)性定理 60
2.9 戴維南定理與諾頓定理 62
2.9.1 二端網絡及其等效電路 62
2.9.2 戴維南定理 62
2.9.3 諾頓定理 66
2.10 *大功率傳輸定理 68
2.11 受控源 70
2.12 含受控源的簡單電路的分析
計算 73
2.12.1 含受控源不含獨立源的二端
網絡的等效電阻 73
2.12.2 含受控源與獨立源的二端
網絡的等效電路 73
2.12.3 受控源的等效變換 74
2.12.4 含受控源的簡單電路的
計算 75
本章小結 77
習 題 80
第3章 正弦電流電路 87
3.1 正弦交流電的基本概念 88
3.1.1 正弦交流電量的三要素 89
3.1.2 相位差 90
3.1.3 有效值 92
3.2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 93
3.2.1 電容元件 93
3.2.2 電感元件 97
3.3 復數 100
3.3.1 復數的表示形式 100
3.3.2 復數的四則運算 101
3.4 正弦交流電的相量表示法 104
3.4.1 用相量表示正弦量 104
3.4.2 用相量求正弦量的和與差 106
3.5 正弦電流電路中的電阻、電感和
電容 108
3.5.1 電阻元件伏安關系的相量
形式 108
3.5.2 電感元件伏安關系的相量
形式 110
3.5.3 電容元件伏安關系的相量
形式 113
3.6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16
3.7 電阻、電感、電容的串聯及
阻抗 117
3.7.1 rlc串聯電路的電壓與電流
關系、阻抗 117
3.7.2 電路的性質 119
3.7.3 rlc串聯電路的相量圖 119
3.8 電阻、電感、電容的并聯及
導納 122
3.8.1 rlc并聯電路的電壓與電流
關系、導納 122
3.8.2 電路的性質 124
3.8.3 rlc并聯電路的相量圖 124
3.9 負載及實際元件的電路模型 127
3.9.1 負載的等效阻抗與等效導納、
阻抗和導納的等效變換 127
3.9.2 實際元件的電路模型 128
3.10 阻抗的串聯和并聯 130
3.11 正弦電流電路中的功率 134
3.11.1 瞬時功率 134
3.11.2 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136
3.11.3 無功功率 136
3.11.4 視在功率 137
3.11.5 復功率 137
3.12 功率因數的提高 140
3.12.1 提高功率因數的意義 140
3.12.2 提高功率因數的方法 141
3.13 復雜正弦電流電路的分析 142
本章小結 149
習題 152
第4章 耦合電感與諧振電路 157
4.1 耦合電感 158
4.1.1 互感 158
4.1.2 互感電壓 160
4.1.3 耦合電感線圈的電壓、電流
關系 160
4.1.4 同名端及其測定 161
4.2 含有耦合電感的正弦電流電路
的分析 163
4.2.1 互感電壓的相量形式 163
4.2.2 耦合電感的串聯 164
4.2.3 耦合電感的并聯 165
4.2.4 耦合電感的t形等效 166
4.3 空心變壓器 168
4.4 串聯諧振 170
4.5 并聯諧振 175
本章小結 178
習題 179
第5章 三相電路 182
5.1 三相電源和三相負載 183
5.1.1 對稱三相電源 183
5.1.2 三相電源的連接 185
5.1.3 三相負載的連接 187
5.2 對稱三相電路的分析 192
5.2.1 負載星形接法的三相電路 192
5.2.2 負載三角形接法的三相
電路 194
5.3 不對稱三相電路的特點及
分析 196
5.4 三相電路的功率 198
5.4.1 對稱三相電路的瞬時功率 198
5.4.2 三相電路的平均功率(有功
功率) 199
5.4.3 三相電路的無功功率 200
5.4.4 三相電路的視在功率 200
本章小結 202
習題 204
第6章 二端口網絡 206
6.1 二端口網絡的概念 207
6.2 二端口網絡的導納參數和阻抗
參數 208
6.2.1 導納參數方程、導納參數 208
6.2.2 阻抗參數方程、阻抗參數 211
6.3 二端口網絡的傳輸參數和混合
參數 214
6.3.1 傳輸參數方程、傳輸參數 214
6.3.2 混合參數方程、混合參數 216
*6.4 互易二端口網絡的等效
電路 219
6.5 二端口網絡的級聯 221
6.6 理想變壓器 223
6.6.1 理想變壓器的性質及伏安關系
(vcr) 223
6.6.2 理想變壓器的傳輸參數方程和
受控源模型 224
本章小結 226
習題 227
第7章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 229
7.1 非正弦周期電流 230
7.2 周期函數分解為傅里葉級數 231
7.2.1 周期函數的傅里葉級數 231
7.2.2 波形對稱性與傅里葉級數系數
的關系 233
7.3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的分析 236
7.4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
和平均功率 240
7.4.1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 240
7.4.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 242
7.4.3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的平均
功率 242
本章小結 244
習題 246
第8章 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時域分析 248
8.1 過渡過程的基本概念 249
8.2 換路定律和初始值計算 251
8.2.1 換路定律 251
8.2.2 初始值的計算 252
8.3 一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54
8.3.1 rc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54
8.3.2 rl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58
8.4 一階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262
8.4.1 rc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262
8.4.2 rl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265
8.5 一階電路的全響應 270
8.5.1 全響應及其分解 270
8.5.2 分析一階電路全響應的三要
素法 273
8.6 階躍函數和一階電路的階躍
響應 279
8.6.1 階躍函數 279
8.6.2 一階電路的階躍響應 281
8.7 二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83
8.7.1 rlc串聯電路零輸入響應的
方程和特征根 283
8.7.2 rlc串聯電路零輸入響應
方程的解 284
本章小結 292
習題 294
*第9章 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復頻域
分析 299
9.1 拉普拉斯變換及其基本
性質 300
9.1.1 拉普拉斯變換 300
9.1.2 拉普拉斯變換的基本性質 301
9.2 部分分式法進行拉普
1.1 電路與電路模型 2
1.1.1 電路 2
1.1.2 理想電路元件 3
1.1.3 電路模型 4
1.2 電路的主要物理量 4
1.2.1 電流及其參考方向 4
1.2.2 電壓、電位、電動勢及其參考
方向 5
1.2.3 電功率與電能 8
1.3 電阻元件及歐姆定律 9
1.3.1 電阻元件 9
1.3.2 線性電阻元件與歐姆定律 10
1.3.3 線性電阻元件的功率 11
1.3.4 電氣設備的額定值 12
1.4 電壓源與電流源 12
1.4.1 理想電壓源 13
1.4.2 理想電流源 13
1.5 基爾霍夫定律 15
1.5.1 電路的幾個常用名詞 15
1.5.2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15
1.5.3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17
1.6 電路中各點電位的計算 21
本章小結 23
習題 24
第2章 電阻電路的分析 28
2.1 二端網絡等效的概念 29
2.2 電阻的串聯和并聯電路的等效
變換 30
2.2.1 電阻的串聯 30
2.2.2 電阻的并聯 31
2.2.3 電阻的混聯 33
2.3 電阻的星形連接和三角形連接
的等效變換 37
2.4 兩種電源模型及其等效變換 39
2.4.1 實際電源的電壓源模型 39
2.4.2 實際電源的電流源模型 40
2.4.3 實際電源兩種模型的等效
變換 40
2.4.4 電源支路的串、并聯 42
2.5 支路電流法 44
2.5.1 支路電流法 45
2.5.2 支路電流法的計算步驟 46
2.6 網孔分析法 48
2.6.1 網孔方程 48
2.6.2 網孔分析法的計算步驟 49
2.6.3 含電流源支路時的求解
方法 50
2.7 節點分析法 51
2.7.1 節點方程 51
2.7.2 節點分析法的計算步驟 52
2.7.3 含理想電壓源支路時的求解
方法 55
2.8 疊加定理 57
2.8.1 疊加定理 57
2.8.2 齊(次)性定理 60
2.9 戴維南定理與諾頓定理 62
2.9.1 二端網絡及其等效電路 62
2.9.2 戴維南定理 62
2.9.3 諾頓定理 66
2.10 *大功率傳輸定理 68
2.11 受控源 70
2.12 含受控源的簡單電路的分析
計算 73
2.12.1 含受控源不含獨立源的二端
網絡的等效電阻 73
2.12.2 含受控源與獨立源的二端
網絡的等效電路 73
2.12.3 受控源的等效變換 74
2.12.4 含受控源的簡單電路的
計算 75
本章小結 77
習 題 80
第3章 正弦電流電路 87
3.1 正弦交流電的基本概念 88
3.1.1 正弦交流電量的三要素 89
3.1.2 相位差 90
3.1.3 有效值 92
3.2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 93
3.2.1 電容元件 93
3.2.2 電感元件 97
3.3 復數 100
3.3.1 復數的表示形式 100
3.3.2 復數的四則運算 101
3.4 正弦交流電的相量表示法 104
3.4.1 用相量表示正弦量 104
3.4.2 用相量求正弦量的和與差 106
3.5 正弦電流電路中的電阻、電感和
電容 108
3.5.1 電阻元件伏安關系的相量
形式 108
3.5.2 電感元件伏安關系的相量
形式 110
3.5.3 電容元件伏安關系的相量
形式 113
3.6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16
3.7 電阻、電感、電容的串聯及
阻抗 117
3.7.1 rlc串聯電路的電壓與電流
關系、阻抗 117
3.7.2 電路的性質 119
3.7.3 rlc串聯電路的相量圖 119
3.8 電阻、電感、電容的并聯及
導納 122
3.8.1 rlc并聯電路的電壓與電流
關系、導納 122
3.8.2 電路的性質 124
3.8.3 rlc并聯電路的相量圖 124
3.9 負載及實際元件的電路模型 127
3.9.1 負載的等效阻抗與等效導納、
阻抗和導納的等效變換 127
3.9.2 實際元件的電路模型 128
3.10 阻抗的串聯和并聯 130
3.11 正弦電流電路中的功率 134
3.11.1 瞬時功率 134
3.11.2 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136
3.11.3 無功功率 136
3.11.4 視在功率 137
3.11.5 復功率 137
3.12 功率因數的提高 140
3.12.1 提高功率因數的意義 140
3.12.2 提高功率因數的方法 141
3.13 復雜正弦電流電路的分析 142
本章小結 149
習題 152
第4章 耦合電感與諧振電路 157
4.1 耦合電感 158
4.1.1 互感 158
4.1.2 互感電壓 160
4.1.3 耦合電感線圈的電壓、電流
關系 160
4.1.4 同名端及其測定 161
4.2 含有耦合電感的正弦電流電路
的分析 163
4.2.1 互感電壓的相量形式 163
4.2.2 耦合電感的串聯 164
4.2.3 耦合電感的并聯 165
4.2.4 耦合電感的t形等效 166
4.3 空心變壓器 168
4.4 串聯諧振 170
4.5 并聯諧振 175
本章小結 178
習題 179
第5章 三相電路 182
5.1 三相電源和三相負載 183
5.1.1 對稱三相電源 183
5.1.2 三相電源的連接 185
5.1.3 三相負載的連接 187
5.2 對稱三相電路的分析 192
5.2.1 負載星形接法的三相電路 192
5.2.2 負載三角形接法的三相
電路 194
5.3 不對稱三相電路的特點及
分析 196
5.4 三相電路的功率 198
5.4.1 對稱三相電路的瞬時功率 198
5.4.2 三相電路的平均功率(有功
功率) 199
5.4.3 三相電路的無功功率 200
5.4.4 三相電路的視在功率 200
本章小結 202
習題 204
第6章 二端口網絡 206
6.1 二端口網絡的概念 207
6.2 二端口網絡的導納參數和阻抗
參數 208
6.2.1 導納參數方程、導納參數 208
6.2.2 阻抗參數方程、阻抗參數 211
6.3 二端口網絡的傳輸參數和混合
參數 214
6.3.1 傳輸參數方程、傳輸參數 214
6.3.2 混合參數方程、混合參數 216
*6.4 互易二端口網絡的等效
電路 219
6.5 二端口網絡的級聯 221
6.6 理想變壓器 223
6.6.1 理想變壓器的性質及伏安關系
(vcr) 223
6.6.2 理想變壓器的傳輸參數方程和
受控源模型 224
本章小結 226
習題 227
第7章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 229
7.1 非正弦周期電流 230
7.2 周期函數分解為傅里葉級數 231
7.2.1 周期函數的傅里葉級數 231
7.2.2 波形對稱性與傅里葉級數系數
的關系 233
7.3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的分析 236
7.4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
和平均功率 240
7.4.1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 240
7.4.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 242
7.4.3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的平均
功率 242
本章小結 244
習題 246
第8章 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時域分析 248
8.1 過渡過程的基本概念 249
8.2 換路定律和初始值計算 251
8.2.1 換路定律 251
8.2.2 初始值的計算 252
8.3 一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54
8.3.1 rc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54
8.3.2 rl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58
8.4 一階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262
8.4.1 rc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262
8.4.2 rl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265
8.5 一階電路的全響應 270
8.5.1 全響應及其分解 270
8.5.2 分析一階電路全響應的三要
素法 273
8.6 階躍函數和一階電路的階躍
響應 279
8.6.1 階躍函數 279
8.6.2 一階電路的階躍響應 281
8.7 二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83
8.7.1 rlc串聯電路零輸入響應的
方程和特征根 283
8.7.2 rlc串聯電路零輸入響應
方程的解 284
本章小結 292
習題 294
*第9章 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復頻域
分析 299
9.1 拉普拉斯變換及其基本
性質 300
9.1.1 拉普拉斯變換 300
9.1.2 拉普拉斯變換的基本性質 301
9.2 部分分式法進行拉普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