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一個雜散區藏人的足跡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5134403
- 條形碼:9787105134403 ; 978-7-105-1344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個雜散區藏人的足跡 本書特色
周文安同志的《一個雜散區藏人的足跡》,書名就耐人尋味,其揭示的時空背景和成書主題,承載的是無奈、是艱辛、更是奮進。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正是文安同志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是于艱難中奮起、于砥礪中前行的感人畫卷。其次,全書以個人經歷為主線,不事雕琢,娓娓道來,或為其艱難而感傷,或為其坎坷奮爭而感動,或為其奮發有為而感慨,或為其恬淡晚年而感悟,分享到了他對人生磨難的淡定和從容,分享到了他對工作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再次,書中閃爍著許多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光和熱,記錄人生,回顧工作,暢談感想都不停留于就事論事,既有思想的闡發,也有規律的闡釋,蘊含著許多樸實而深刻的道理,讀后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啟迪。
一個雜散區藏人的足跡 內容簡介
《一個雜散區藏人的足跡》作者周文安擁有近四十年的黨齡和公務員生涯,伴隨著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艱難曲折成長。作者在書中用樸實的語言,以講故事的形式,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即艱辛的童年,奮爭的青年,有為的壯年,幸福的晚年,并抒發了人生感悟。
一個雜散區藏人的足跡 目錄
一、特殊家境傷心子
二、惡劣氣候凍身子
三、公共食堂餓肚子
第二章 坎坷奮爭的青年
一、實現自身價值的渴求
二、極“左”路線的沉重打擊
三、“文化大革命”結束圓了工作夢
第三章 奮發有為的壯年
一、釋放能量上臺階
在勝利公社得到鍛煉和提高
在省委黨校勤奮學習的三年
附: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八四級民干班
畢業時的自我總結
在甘洛履職的點滴回憶
附: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給我縣農村
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二、用好平臺辦實事
主政喜德的歲月
附:在喜德縣擔任縣委書記近五年的工作簡結
甘當州政府辦事員
附:在州政府秘書長授職儀式上的發言
勇做黨的忠誠衛士
附:增強廉政意識務必經受住社會轉型期腐敗問題的嚴峻考驗
三、圓滿收官退二線
在州政協圓滿收官
附1:政協涼山州第十屆委員會工作思路
附2:談談基層干部如何健康成長的一點粗淺體會
第四章 充實幸福的晚年
一、雜散區藏族歷史及族源族稱研究
二、搶救雜散區藏族文化
三、安度幸福的晚年
后記
一個雜散區藏人的足跡 節選
《一個雜散區藏人的足跡》: 我出生在邊遠高寒而貧困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散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內的藏族都有自己的姓,我家的藏姓叫“昂古”,漢語稱為“周”姓,我的藏族姓名叫昂古依達,漢文名叫周文安。 這里簡要說一下我的家族史。據老前輩們傳說,昂古家在“普家地域起祖,從薩坭麥峨朵遷徙下來,經規漢棲息,到三道橋定居并分房”。2012年撰寫昂古家族的家譜時,為盡力弄清楚本家族的起祖地和遷徙路線,我先后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縣和雅安市的石棉、漢源等縣考察,并深入到祖輩們傳說中的遷徙線路九龍縣的三埡(藏語叫薩坭)鄉和俄爾鄉、石棉縣的栗子坪鄉公益海村調研,同時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深入思考和認真分析后認為,祖輩們傳說的“普家”,應是對藏族和普米族聚居區的統稱,可能是今青甘河湟一帶,“薩坭麥峨朵”可能是今九龍縣的三埡鄉和俄爾鄉。“規漢”是今石棉縣栗子坪鄉公益海村,“三道橋”是今甘洛縣海棠鎮正西村。 據說昂古家老祖宗諾覺噶和老祖母革依瑪大約在清朝中期(距今約300來年)從規漢遷居三道橋。昂古家族開辟三道橋這片熱土后,在很長一個時期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人丁興旺。三道橋就成了昂古家族的發祥地。諾覺噶和革依瑪有四個兒子,老大叫澤噶讓,老二叫諾茨噶,老三叫茲扎依,老四叫蒲爾依。 四兄弟長大后分為四房,并向外遷徙發展。 我是第二房諾茨噶的后代,從老祖宗諾茨噶到我這一代約有十代了。在我高祖父爾真依、曾祖父意夸依時還住三道橋,到我祖父王家保(可能是拜結給王家起的名)這一代才到今蓼坪鄉清水村上門。我祖父王家保和祖母諾瑪果有四個兒子,即老大周崇貴、老二周崇富、老三周崇海、老四周崇德;有兩個女兒,長女叫仲楚瑪,次女叫爾渣意。我的伯父周崇貴有兩個女兒,我父親周崇富有一兒兩女,三叔周崇海有兩兒五女,幺叔周崇德有一兒兩女。大姑仲楚瑪嫁到蓼坪鄉臘岱楊家,因無生育被迫離婚回娘家,為三叔家料理家務直到終老。小姑爾渣意嫁在本村王家,姑父叫王子富,他倆有兩兒三女。 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不像前輩們生活在殘酷的奴隸社會,隨時都有可能被土匪搶去賣到彝區當奴隸,一直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按理說,青少年時期我過得應該是幸福的,但在當時特殊的環境下,我的少年時期是在艱難困苦中度過的。 一、特殊家境傷心子談家境還得從祖父祖母說起。我祖父王家保屬豬,生于1875年即清光緒元年,卒于1941年即民國三十年,享年66歲。我祖母諾瑪果屬狗,比祖父小11歲,生于1886年即清光緒十二年,卒于1964年,享年78歲。兩人都安葬在今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我祖父從小喪父,曾祖母改嫁后他和弟弟巴爾依由三道橋其叔父撫養成人。我祖母沒有弟兄,只有個姐姐嫁在蓼坪鄉白石村周家(現清水村村長周勇的曾祖母),祖母的父親瓦米雅多就把我祖母留在家里招女婿上門。 我祖父近30歲時到王家上門,近50歲時雙目失明,完全喪失了勞動力。家里就全靠祖母帶著6個子女辛勤勞作,艱難度日。據說我伯父13歲時就開始學犁地,由于他人小駕馭不了耕牛,經常是邊哭邊學犁地。我三叔10來歲時就被迫到臘梅田家當長工放羊。祖父祖母那一代因祖父失明喪失勞動力而家境十分困窘,但后輩人丁還比較興旺。 祖父到清水上門至今已有110年,后裔已有5代,總人口100多人。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