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他鄉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0046416
- 條形碼:9787310046416 ; 978-7-310-0464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他鄉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 本書特色
《紅樓夢》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以它卓越的文學成就享譽世界。《中國文化走出去理論與實踐·他鄉的石頭記:百年英譯史研究》首次嘗試對《紅樓夢》在英語世界中的譯介史進行全面而詳盡的系統研究。引入了“改寫”這一概念,將“譯”與“介”統一到“跨文化改寫”這一框架之中,以揭示譯介行為的實質。
他鄉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 內容簡介
國內學者對于中國文學對外譯介的研究往往著重于語言文字的推敲,卻較少討論以下問題:在我們心目中高山仰止的文學名著,進入新的文化語境以后,形象和地位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又為何會如此?這是中國學者有責任進行探討和解答的問題。《中國文化走出去·理論與實踐·他鄉的石頭記:百年英譯史研究》以翔實豐富的一手資料為基礎,首次對《紅樓夢》在英語世界的譯介歷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英語世界的“接受性”譯介為研究主體,以國內譯介機構的“輸出性”譯介為參照,*終希望對中國文學外譯的行為方式提供啟示和借鑒。
他鄉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 目錄
前言
引言
一、研究動因:國內外研究綜述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二、研究視角與框架:改寫體系中的譯與介
三、研究方法和路徑:歷史性系統研究
上篇《紅樓夢》英文翻譯史研究
**章 譯本簡介和歷史分期
**節 《紅樓夢》英文譯本簡介
第二節 《紅樓夢》英譯史的歷史分期
第二章 1830~1900年:在華殖民圈的實用主義翻譯
**節 譯者的特殊身份和視角:外交官的實用主義
第二節 特殊的翻譯目的:提供語言學習材料和消遣性讀物
第三節 特殊的翻譯發行方式和流通范圍
第四節 介于行間翻譯和直譯之間:奇異的“忠實”傾向
第三章 1901~1960年:英美本土的市場化翻譯
**節 當譯者與漢學家相遇:歐美漢學家對翻譯行為的淺層介入
第二節 “胡適博士的詳盡研究”:譯者對新紅學研究成果的簡單利用
第三節 內容和語言的簡化:針對一般讀者的譯本
第四節 對預期讀者的迎合與吸引:出于同一目的的不同文本表現形式
第五節 譯本的商業運作:市場需求、市場效果和讀者反應
第四章 1961年至今:《紅樓夢》英譯的學術性轉向
**節 “全譯時代”的產物:《紅樓夢》英譯的學術性轉向
一、“專業讀者”的期待與需求:專業學術研究對全譯本的催生
二、“專業人士”在改寫中的權威地位:出版商對譯者的選擇
三、譯本自身的學術含量
第二節 翻譯行為中的經典化追求:出版形式、文本表現和譯本附錄
一、出版運作中的經典化嘗試
二、譯者對原作的虔誠心態
三、翻譯之外的文化補償手段
第三節 譯本的讀者反應和市場效果
一、譯本與學術性評介的相互依存
二、普通讀者對霍譯本的閱讀和接受:以兩種1958年譯本和楊譯本為參照
第五章 對《紅樓夢》英譯史的總結與思考
**節 《紅樓夢》英譯史的脈絡與走向
一、不同階段《紅樓夢》英譯特點的總結
二、《紅樓夢》英譯史的發展脈絡
第二節 對國內《紅樓夢》英譯研究的幾點反思
下篇 《紅樓夢》英文評介史研究
**章 資料來源說明和歷史分期
**節 本研究資料來源說明
第二節 歷史分期及其原因
第二章 評介方式多樣化時期: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60年代
**節 從重視語言到關注內容:在華殖民圈內的《紅樓夢》英文評介
第二節 名人效應和市場行為:面向英美本土普通讀者的《紅樓夢》英文評介
第三節 早期的《紅樓夢》學術性英文評介
第三章 評介方式高度學術化時期:20世紀60年代至今
**節 西方文藝理論觀照下的文本細讀
一、那美愜的“組合式方法”:寬泛意義上的西方文學研究路徑
二、反復出現的西方批評概念:“反諷”、“寓言”和“互文性”
三、影響較大的西方批評流派:神話和原型批評、精神分析批評和敘事學研究
四、幾種西方哲學、宗教、倫理概念的介入
五、女性主義批評的集中涌現
第二節 作者考證和版本考證研究
第三節 中國文學·亞洲文學·世界文學:文學史和文學選集對《紅樓夢》的收錄和改寫
第四節 文學以外的學科領域對《紅樓夢》的研究
第四章 對《紅樓夢》英文評介史的總結
**節 《紅樓夢》英文評介的發展脈絡
第二節 對《紅樓夢》英文評介學術轉向的客觀評價
結語
**章 邊緣經典:《紅樓夢》在英語世界的作品形象
**節 英語世界中《紅樓夢》“譯”、“介”互動的歷史進程
一、19世紀的“零互動”
二、市場運作下的相互促進
三、學術性評介與市場化譯本的背離
四、學術轉向后的譯介合流
第二節 《紅樓夢》英文譯介的學術轉向對作品形象的塑造
一、學術轉向之后《紅樓夢》英文譯介的現狀與特點總結
二、邊緣經典:復雜張力作用下的《紅樓夢》作品形象
第三節 對“邊緣經典”現象的思考
一、英美語境中“世界文學經典”概念和體系的演變
二、《紅樓夢》在英美語境下的世界文學體系中的位置
第二章 幾點啟示:中國文學如何走向世界
**節 誰決定了作品形象:對譯人語國家諸多操控因素的清醒認識
第二節 楊譯本為何遭到冷遇:對外譯介行為中出現的一些偏差
第三節 如何組織譯介:對外出版機構可以借鑒的一些經驗
參考文獻
附錄:《紅樓夢》英文譯本及論著書目索引(按出版年代排序)
他鄉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 節選
《中國文化走出去·理論與實踐·他鄉的石頭記:百年英譯史研究》: John Francis Davis(德庇時)是《紅樓夢》英譯**人,也是四位譯者中唯一具有專業學術背景的外交官,由于對中國文學的翻譯與研究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30年,德庇時撰寫的長文《漢文詩解》(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發表于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會刊(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四年后,這篇長文以單行本形式在澳門出版,并附有另外四篇與中國有關的文章或翻譯,英文書名全稱為“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TO WHICH ARE ADDED,TRANSLATIONS&DETACHED PIECES”(《漢文詩解》,選自皇家亞洲學會會刊,并附有其他譯文及文章)①,扉頁首行還有“漢文詩解”四字漢語書名。國家圖書館存有這一單行本的縮微膠卷影印本。在這篇長文的第69頁,德庇時提到了《紅樓夢》,“以下引文來自一部名為《紅樓夢》的小說,卻是對一位中國年輕浪子的詩體描述。”②其后就是《紅樓夢》第三回的兩首《西江月》的原文和譯文,連敘述帶翻譯占有兩頁篇幅。這是歷 史上*早的《紅樓夢》英文譯介。 過去的《紅樓夢》英文譯介研究對德庇時的身份一直語焉不詳,對德庇時具體譯介內容的介紹也有一些以訛傳訛的地方。胡文彬在1993年出版的《在國外》中說,“1830年,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戴維斯翻譯了《紅樓夢》第三回片段,發表在英國皇家亞細亞學會雜志第2卷上,題為'中國詩歌',這段《紅樓夢》譯文不僅將原小說第三回……黛玉初見寶玉的場面譯了出來,而且還介紹和注釋了小說中'譏評'寶玉的兩首《西江月》詞。”③以上這一介紹流傳很廣,成為很多《紅樓夢》英譯研究所援引的材料,但它本身卻存在著模糊和錯誤的地方。盡管胡文彬《在西方的流傳和研究概述》一文的“注解⑤”表明他擁有德庇時譯文的一手資料④,但由于歷史知識的欠缺和閱讀的疏忽,在對這一資料進行描述時,他顯然出現了偏差。首先,這位“戴維斯”是在中國近代史志中大大有名的德庇時,他的確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但卻絕非僅限于此;而文中也根本沒有譯出黛玉初見寶玉的場面,這完全是胡文彬在閱讀中產生的錯覺,錯覺如何產生,將在下文具體說明。而更令人嘆息的是,此后國內出現的數種《紅樓夢》英文譯介研究,在涉及德庇時譯本時,都以訛傳訛,沿襲胡文彬的錯誤說法,顯然根本沒有閱讀過一手資料,體現出很不嚴謹的研究風氣。①本書通過史料梳理,首先確認德庇時的身份,再通過對德庇時譯文的真實內容的確切描述,發現德庇時對待《紅樓夢》的態度,并將他的身份、態度與19世紀《紅樓夢》其他幾位英譯者進行對比,從而發現19世紀不同階段《紅樓夢》英譯所經歷的一些變化以及相關原因。 胡文彬將德庇時的身份指認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這并沒有錯,但德庇時的身份卻遠遠不僅于此。德庇時的具體社會身份是英國駐華外交官員,而且歷史影響很大,不容忽視。我們結合數種史料對其生平進行梳理,得出以下發現。德庇時生于1795年,卒于1890年,在中國的活動時間很長。1833年開始,他的主要職務是駐華商務總監督的第三副督及第二副督。 ……
他鄉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 作者簡介
江帆,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文學學士、碩士,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主講課程:中國文化概要、基礎口譯、口譯理論與研究、譯介學,研究興趣:譯介學、中國古典文學英譯,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各一項。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