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戶籍制度改革中農戶土地退出行為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47573
- 條形碼:9787516147573 ; 978-7-5161-4757-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戶籍制度改革中農戶土地退出行為研究 內容簡介
《戶籍制度改革中農戶土地退出行為研究》首先通過相關文獻綜述,找出當前理論界有關農戶土地退出行為研究的空缺與不足,并以此確立本書的切入點與重點內容;應用行為科學理論、態度構成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博弈論與理性經濟人假設等理論探討農戶退地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構建本書分析的一般理論框架,并以重慶市實地調查數據分析農戶兼業行為及其土地退出行為之間關系,進而探討農戶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農戶土地退出風險認知狀況及規避方式,進而探討土地退出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分配與博弈,*后基于農戶視角提出改進現有戶籍改革中農村土地退出政策建議。
戶籍制度改革中農戶土地退出行為研究 目錄
**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意義
第三節 研究界定
第四節 研究思路、方法與數據說明
第二章 研究進展與評述
**節 農戶土地經營決策行為研究
第二節 戶籍制度改革與土地制度改革聯動的研究
第三節 農村土地退出的相關研究
第四節 研究進展評述
第三章 農戶土地退出行為——一個分析框架
**節 農戶行為理論與農戶土地退出行為
第二節 態度改變理論與農戶土地退出行為
第三節 公共物品理論與農戶土地退出行為
第四節 博弈論與農戶土地退出行為
第四章 農戶土地退出樣本調查與統計分析
**節 重慶農村土地退出概況
第二節 樣本調查與數據獲取
第三節 樣本基本情況統計分析
第五章 農戶兼業行為及其土地退出行為的耦合
**節 農戶兼業原因的一般經濟解釋
第二節 農村投資水平、農地利用效率對農民收入影響分析
第三節 農戶兼業行為對其土地流轉方式影響分析
第四節 兼業農戶土地退出決策與實證分析
第六章 農戶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節 農戶土地退出意愿分析框架
第二節 農戶土地退出意愿分析
第三節 農戶土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第七章 農戶土地退出風險認知及規避行為分析
**節 農戶土地退出風險認知與規避分析框架
第二節 農戶土地退出風險認知及規避能力分析
第三節 農戶土地退出風險認知及規避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八章 農戶參與退地利益集團博弈行為分析
**節 Rubinstein退地博弈模型的構建
第二節 退地收益分配中各利益主體地位分析
第三節 結論與啟示
第九章 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村土地退出制度安排與改進
**節 現行農村土地退出制度安排
第二節 農戶視角的農村土地退出模式優化
第三節 農戶土地退出可持續發展政策改進
參考文獻
戶籍制度改革中農戶土地退出行為研究 節選
二農村土地退出概念界定 (一)農村土地退出的內涵 農村土地退出是指農戶自愿放棄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那里獲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并獲得相應補償的行為。也有學者將農村土地退出看作是一種土地流轉方式。其實農戶所經營與利用的土地原本就是集體或國家所有,是國家和集體為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而長期賦予農戶的,因而具有用益物權的性質。因而無論是農戶主動退出土地還是被動退出土地都應給予相應補償。顯然上述內涵的完善還需要界定一些內容,這包括:農戶退什么土地,農戶將土地退給誰以及什么樣的農戶退地等問題。但無論如何,從上述概念可知,農戶退出土地都應該堅持自愿與有償兩個基本原則。 所謂自愿是指充分尊重農戶對土地的利用與處置權,始終把農戶利益擺在**位,堅持“兩自愿”(承包地和林地流轉自愿、宅基地和農房處置自愿),切實做到“三不許”(不許下達指標任務、不許退地與利益掛鉤、不許強迫退地)。 所謂有償是指農戶自愿退出土地后應當獲得相應補償,補償形式包括貨幣補償、實物補償、政策補償等。對農戶退地補償是體現農村土地資源與資產屬性的重要形式,是農村土地物權化的重要體現。對退地農戶補償也是提高其土地退出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農村土地退出的主體、客體及對象 1.退地主體。退地主體回答的是指什么樣的農戶退地的問題。這要首先了解哪些農戶不退地,此處的不退地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農戶無地可退,如土地被征收或災毀的農戶;二是指農戶有土地非但不退出,還想增加土地面積,進行規模經營;顯然這些農戶是指種植大戶。而除去這兩類不退地的農戶,其他剩余的農戶是本書的研究范疇,特別是那些季節性兼業農戶更是本書的研究重點。 2.退地客體。退地客體回答的是農戶退什么地的問題。我國農村土地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分為不同的類型,從農業利用角度來看,我國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01010—2007)主要依據土地的用途、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和覆蓋特征等因素,對土地利用類型進行歸納、劃分,將土地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三大類。其中,涉及農村土地部分,農用地主要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村建設用地主要包括農村宅基地,農村未利用地主要包括鹽堿地、沙地、裸地等。從農業用途來看,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把農村土地界定為“農民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農業的土地”,尚未包括權屬意義上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如農村宅基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等)。 農戶土地退出行為研究顯然是偏向經濟與社會學的研究范疇,故而農戶退地類別劃分,也應傾向于按照權屬與用途劃分,因而本書從權屬和用途視角將農村土地界定為“農民集體所有并依法由農民使用的土地”,其用途形態包括農業用途、非農建設用途等。從農村土地資源稟賦及農民土地資產性來看,農村土地的精華為承包地和宅基地,宅基地和承包地(耕地)歷來被稱為中國農民的兩大命根子。因此參考《重慶市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退出與利用辦法(試行)》以及熊小林(2010)、王兆林等(2011)的研究成果,本書將農戶退出的農村土地分為承包地與宅基地兩類展開研究。宅基地退出范圍包括宅基地、附屬設施用地及建(構)筑物;宅基地及附屬設施用地是指房地產權證記載的宅基地,以及屬于建設用地的院壩、牲畜圈舍、林盤等附屬設施用地。承包地退出范圍包括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包括農戶承包經營的水田、旱地、林地、自留山、自留地等。 3.退地對象。回答農戶將農村土地退給誰的問題。其實前述農村土地退出內涵中已經明確了,農戶將土地退給集體經濟組織。理由:一是農戶所經營與利用的土地原本就是集體所有,將其退還給集體經濟組織合情合理;二是農戶退出土地后獲得補償主要是政府和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貨幣補償、實物補償、政策補償等方式實現的,從這一角度講農戶退地對象也應為集體經濟組織。實際上,由于農戶宅基地退出后復墾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流向城市,以及農戶退出承包地后提高了其利用效率,發展了農村經濟,都使得地方政府受益,又加之當前集體經濟組織在很多農村地區名存實亡,因而真正對退地農戶實施補償的是地方政府。當前做法是政府通過農戶退出土地的收益,分別對集體經濟組織和退地農戶按比例實施補償。 ……
戶籍制度改革中農戶土地退出行為研究 作者簡介
王兆林男,1979年11月生,山東沂南縣人,重慶工商大學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教師,博士,曾任職廣西南寧市社會科學院社會所副所長,2013年9月被重慶工商大學以“優秀博士”引進,主要從事土地經濟、土地管理教學與研究。近年來,先后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在《中國農村經濟》、《經濟地理》、《中國土地科學》、《經濟研究參考》、《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CSSCI或CSCD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1項目,其他地廳級項目多項;獲得省級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南寧市“五象工程獎”3項(南寧市新聞、社科類最高獎),地廳級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并有2項成果獲得省部級領導批示,1項成果獲得南寧市市長批示。2009年曾被南寧市委宣傳部聘為社科理論特約研究員;2012年曾被南寧市政府評為“南寧市第七批新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人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