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新編政治經濟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9109689
- 條形碼:9787309109689 ; 978-7-309-1096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編政治經濟學 本書特色
伍柏麟、史正富、華民主編的《新編政治經濟學》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2014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高的“學術貢獻獎”獲得者伍柏麟教授領銜,十多位教授、副教授集體編撰而成。全書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打破國內長期以來沿襲自蘇聯教科書模式的結構,以科學的范疇體系和嚴密的邏輯順序,劃分為“社會經濟形態”、“自然經濟”、“商品市場經濟”、“自由資本主義經濟”、 “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新技術革命時代的市場經濟全球化發展”六篇,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堅持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等基本理,同時密切結合當前世界經濟實際,嘗試說明21世紀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和趨勢,力求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創新性實踐,世界經濟翻天覆地的巨變,呼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時俱進的發展。作為一部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又對現實有很強解析力和應用價值的教材,本書力圖為此做出一點綿薄的貢獻。 本書體系嚴密,思路清晰,內容全面而頗有創新,文字表述流暢,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本科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用書,也可供對當代經濟理論與實際感興趣的各界人士作為增長和更新知識的讀本。
新編政治經濟學 內容簡介
《新編政治經濟學》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2014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高的“學術貢獻獎”獲得者伍柏麟教授領銜,十多位教授、副教授集體編撰而成。全書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打破國內長期以來沿襲自蘇聯教科書模式的結構,以科學的范疇體系和嚴密的邏輯順序,劃分為“社會經濟形態”、“自然經濟”、“商品市場經濟”、“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新技術革命時代的市場經濟全球化發展”六篇,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堅持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等基本理論,同時密切結合當前世界經濟實際,嘗試說明21世紀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和趨勢,力求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現代化。 本書體系嚴密,思路清晰,內容全面而頗有創新,文字表述流暢,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本科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用書,也可供對當代經濟理論與實際感興趣的各界人士作為增長和更新知識的讀本。
新編政治經濟學 目錄
**節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來源和形成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來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形成
第二節 政治經濟學的對象
第三節 政治經濟學的任務
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其自覺利用——經濟規律體系和種類——經濟范疇
第四節 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科學的抽象方法——分析和綜合方法——數學和統計方法——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第五節 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充分認識學習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意義——經濟學的階級性和科學性
**篇 社會經濟形態
**章 社會生產
**節 產品的直接生產過程
生產和需要——勞動過程——社會過程
第二節 社會生產的總過程
生產、消費、分配和交換——生產和消費——生產和分配——生產和交換
第三節 社會生產規模和社會總產品
社會生產的規模和水平——社會分工——社會總勞動和社會總產品——勞動時間節 約是社會生產普遍和首要規律
第二章 社會再生產
**節 生產和再生產
再生產的含義和條件——社會再生產的基本類型
第二節 社會再生產的比例
社會勞動總量的按比例分配規律——決定部門間勞動分配比例的因素——兩大部類的比例關系——總生產和總需要的靜態平衡——總生產和總需要的動態平衡
第三節 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和發展
產業與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與增長源泉——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第三章 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節 兩種生產及生產與生態的平衡
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平衡
第二節 環境與經濟發展
人與環境的和諧——兩類環境問題——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及嚴重化——全球化背景下環境問題愈加突出——保護環境是人類的共同需要——保護環境對經濟發展的促進
第三節 新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形成——可持續發展含義和內容
第四節 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何謂創新——科技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第四章 社會經濟形態演進規律及實現動力
**節 社會經濟形態與經濟制度構成
社會經濟形態——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運行制度
第二節 社會發展的五形態和三形態
五形態和三形態理論的形成——五形態和三形態的含義——五形態與三形態的關系
第三節 社會經濟形態演進規律及實現動力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規律實現是利益主體博弈均衡結果
第二篇 自然經濟
第五章 原始社會公有制經濟
**節 原始人類采集狩獵的非排他性公有制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和人類社會——采集狩獵的非排他性公有制
第二節 農業定居的排他性公有制
母系氏族社會及其經濟——人口及自然資源的約束——基于物的產權制度的分析
第三節 父系氏族社會及私有制的產生
第六章 奴隸制的強制經濟
**節 奴隸制強制經濟制度的形成及其歷史進步性
向奴隸社會的制度變遷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第二節 奴隸制經濟的不同形態
古希臘的奴隸制經濟——古羅馬的奴隸制經濟
第三節 奴隸制經濟興盛的條件及與古代東方奴隸制的比較
奴隸制經濟興盛的條件——西方奴隸制與古代東方奴隸制的對照
第七章 封建半強制經濟
**節 技術進步與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及其歷史進步性
強制經濟關系的兩種制度安排——技術進步改變了土地所有者在不同制度間的相對凈收入——奴隸制向封建制變遷之原因的進一步辨析——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變遷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第二節 封建經濟制度的形態差異及原因
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中國封建地主經濟與西歐封建領主經濟——封建經濟制度具體形態差異的原因
第三節 封建強制經濟制度僵局的形成及打破的兩種途徑
市場規模狹小、暴力潛能分配不均與強制經濟制度僵局——強制經濟制度僵局被打破的兩種可能途徑
第三篇 商品市場經濟
第八章 商品和貨幣
**節 商品的兩因素和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兩因素——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
第二節 商品的價值量
同種商品的價值量決定——不同種商品的價值量決定——商品價值量的變化
第三節 價值形式的發展——商品轉化為貨幣
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商品拜物教到貨幣拜物教
第四節 貨幣的職能
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第五節 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都是商品
三次產業和服務產品——服務產品的使用價值——服務產品的價值和價值量——商品外延擴大的意義
第九章 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
**節 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自給生產轉化為商品生產的基本條件——市場和競爭
第二節 商品的生產過程
商品生產過程的二重性——商品的市場價值——市場價值量變化的因素
第三節 商品的流通過程
商品流通過程的二重性——供求平衡條件下的價格——供求變化與市場價格——市場價值和市場價格的相互作用
第四節 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和流通
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形式和流通過程——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關系
第五節 價值規律是商品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第十章 市場經濟與政府
**節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概念的由來——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實質和異同
第二節 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和功能
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機制——市場經濟功能
第三節 市場的個人治理與政府治理
市場治理機制的演化——政府治理的經濟原因——政府悖論與有限政府——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經濟中政府的基本職能
第四篇 自由資本主義經濟
第十一章 自由資本主義的形成
**節 資本主義形成的基礎
商品市場關系是資本主義形成的前提和經濟基礎——技術進步與機器大工業是資本主義的物質基礎——資本主義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作用
第二節 資本主義企業的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企業產生的原因——資本主義企業形成的兩條途徑: 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和包買商制度——資本主義企業的形式——資本積累時期的暴力與超經濟的強制手段
第三節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及勞動對資本的隸屬——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等意識形態的形成——資產階級革命和政治統治地位的確立
第十二章 資本與剩余價值
**節 貨幣轉化為資本
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勞動力的買和賣
第二節 資本的增殖運動
資本增殖運動的基本階段——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流通過程與價值構成——管理過程與價值構成——研發過程與價值構成
第三節 剩余價值*大化
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
第四節 工資和生產組織形式
工資的本質和形式——名義工資、實際工資與工資水平——資本主義企業形式的變化
第五節 西方經濟學家的資本和剩余價值理論述評
關于資本理論——關于剩余價值理論
第十三章 商業資本與交易費用
**節 資本循環與周轉
資本循環——資本周轉——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第二節 商業資本的形成及其本質與職能
商業資本的形成和本質——商業資本的職能和作用
第三節 商業流通費用與流通服務的價值創造
商業流通費用——商業價值創造和商業利潤來源
第四節 交易費用與交易協調結構
交易與交易費用——交易過程的特點——交易的協調方式——選擇合適的交易協調結構
第十四章 借貸資本和利息
**節 借貸資本的本質和特點
借貸資本的形成和本質——借貸資本的特點
第二節 資本主義信用和銀行
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資本主義銀行——資本主義信用的作用
第三節 借貸利息、銀行利潤與銀行服務的價值創造
借貸利息和利率——銀行服務價值創造與銀行利潤
第十五章 社會總資本和利潤率平均化
**節 社會總資本和個別資本
各部門個別資本總和——全社會資本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個別資本
第二節 個別資本部門內競爭和部門利潤率的形成
部門內部競爭和部門利潤率的形成——影響部門利潤率的因素
第三節 部門資本部門間競爭和全社會平均利潤率的形成
不同產業部門利潤率的差別——部門間競爭和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對利潤率平均化的反趨勢:行業壟斷——生產價格的形成——生產價格是資本主義商品再生產的條件
第四節 平均利潤率的下降趨勢
平均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同時增加——阻礙利潤率下降的因素
第十六章 資本主義農業和地租
**節 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和資本主義地租
資本主義土地所制的形成和特點——資本主義地租與封建地租
第二節 級差地租
級差地租形成的條件、原因及源泉——級差地租ⅰ——級差地租ⅱ——級差地租ⅰ與級差地租ⅱ的關系
第三節 絕對地租
絕對地租形成的條件、原因及源泉——壟斷地租——土地價格
第四節 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發展及當前的新特點
資本主義農業中的生產集中——資本主義農業落后于工業——二次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農業發展中的新特點和地租
第五節 非農土地地租和完全形態的生產價格
礦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
第六節 土地所有權與土地資源配置
混合型的資本主義現代土地所有制——多種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流轉——公私并存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歷史意義
第十七章 資本主義再生產及其矛盾
**節 資本主義再生產和資本積累
資本主義再生產與積累——資本積累的形式——資本有機構成及其變化
第二節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研究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出發點——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兩大部類平衡發展的要求——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
第三節 社會資本再生產實現過程的矛盾和比例失調
再生產矛盾的具體表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矛盾——比例失調的兩種類型
第十八章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周期理論
**節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危機理論
經濟危機的實質——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危機的根源和必然性
第二節 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及其物質基礎
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及其物質基礎——戰后經濟危機的新特點
第三節 經濟危機的作用和歷史意義
第五篇 壟斷資本主義經濟
第十九章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轉型
**節 技術創新和長波周期的轉換:轉型的動力基礎
第二次技術革命與主導產業的確立——技術經濟范式轉型與大規模生產需求形成
第二節 宏觀國際環境的變化與世界市場的形成:轉型的
外部條件
地理大發現后宏觀國際環境的巨變——19世紀晚期世界市場的形成
第三節 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型的基本途徑
壟斷經濟的概念——走向壟斷的基本途徑——壟斷形成過程中企業組織形式的變化
第四節 走向壟斷資本主義兩種模式:市場自發式和政府外推式
以英美為代表的核心先發型資本主義國家——以德法日為代表的追趕型資本主義國家
第二十章 社會化大資本的企業和壟斷
**節 社會化大企業及其形成原因
大企業的規模與構成——生產力社會化與大企業——管理社會化與大企業——資本社會化與大企業——現代企業的新特征
第二節 現代企業中的委托代理關系
委托代理關系的內容——多層合約的難題與關鍵
第三節 現代企業中的凈剩余分配
凈剩余分配的形式——凈剩余分享模式與企業分類——凈剩余分配模式的驅動因素
第四節 現代企業與市場競爭
大企業與市場競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大企業與創新
第二十一章 國家資本與國家的經濟參與
**節 國家經濟參與的發展和原因
國家經濟參與的發展——市場失靈與國家參與——國家參與的思想與政治條件
第二節 國家經濟參與的基本形式:國有經濟及宏觀政策調節
資本主義國有經濟——宏觀政策調節 的目的與手段——政府的財政調節 ——政府的貨幣調節 ——收入政策——經濟計劃與產業政策
第三節 國家參與的后果與政府管理
經濟周期的新特點——菲利浦斯曲線——預期與菲利浦斯曲線的失靈——政府調節 與政府失靈——市場失靈的新形式
第二十二章 金融資本與壟斷
**節 現代金融體系的形成
現代金融體系的形成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內在需求——現代金融體系簡介——銀行業的發展及現代金融中介體系——現代金融市場體系——現代金融調控與監管體系
第二節 金融體系中壟斷的形成:金融資本
銀行業走向壟斷與金融資本的形成——新的歷史時期關于“金融資本”是否存在的爭議——重新認識當代金融資本
第三節 金融資本與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虛擬化
馬克思的“虛擬資本”概念及其現代內涵——金融資本推動壟斷資本主義經濟走向“虛擬化”——金融資本及經濟“虛擬化”的歷史作用
第二十三章 國際分工與資本國際化
**節 國際分工與世界市場的新變化
國際分工及戰后的新特征——世界市場的新變化——勞動力的國際流動
第二節 資本的國際化
資本輸出與借貸資本的國際化——產業資本國際化
第三節 世界體系中的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并存與矛盾
發達和不發達國家并存及后者的基本特征——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關系的起源和本質——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的國際剝削——爭取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問題
第六篇 新技術革命時代的市場經濟全球化發展
第二十四章 市場經濟全球化總論
**節 經濟全球化的內涵、特征及動因
經濟全球化的概念——經濟全球化的特征和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市場經濟關系的全球擴張
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進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二戰后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擴張
第三節 經濟全球化的效應分析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效應——經濟全球化的風險與沖突
第二十五章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全球化的物質技術基礎
**節 信息和網絡化時代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和網絡化的基本內涵——信息和網絡化時代的特征
第二節 信息和網絡化時代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馬克思關于生產組織形式的論述——信息和網絡化生產組織形式的內涵與特征——信息和網絡化生產組織形式產生的原因——信息和網絡化生產組織形式的效應
第三節 信息和網絡化對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拉動了經濟增長,使經濟增長理念發生了變化——“再工業化”是生產方式的創新——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變革
第二十六章 全球貿易自由化及其深化
**節 貿易自由化的動因
戰后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戰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選擇了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之間多層次的自由貿易關系制度安排——科技革命降低了廣義的貿易成本
第二節 貿易自由化的機制
微觀層面上的國際分工機制——宏觀層面上的制度變遷機制
第三節 貿易自由化的效應
價格效應——貿易效應——經濟增長效應——結構調整效應——收入分配效應——制度變革效應
第二十七章 全球價值鏈下的國際分工
**節 國際分工理論與形態的發展
國際分工理論——國際分工形態的發展
第二節 全球價值鏈下國際分工的基本特征
全球價值鏈內涵——全球價值鏈國際分工的形成——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變化
第三節 全球價值鏈下國際分工的效應分析
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國家間利益分配不平衡——東道國產業價值鏈提升效應——東道國勞動就業效應——對東道國宏觀政策的影響
第二十八章 金融國際化及全球化
**節 金融國際化的形成與發展
國際資本流動高潮迭起——國際金融中心蓬勃發展——金融全球化
第二節 金融國際化的主要內容
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機構國際化——金融協調與監管全球化——國際貨幣體系數次更迭
第三節 金融國際化的特征
國際金融體系有明顯的等級之分——國際證券投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發展中國家資本流入變動顯著
第四節 金融國際化發展的成因
貨幣資本向全球擴張的原動力——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的現實原因——金融創新
第五節 金融國際化的影響
金融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金融國際化的國別影響
第二十九章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新解
**節 世界經濟宏觀聯系的新特征
實體經濟一體化——金融資本逐利全球——全球失衡
第二節 金融市場的動態不穩定性
金融杠桿加大——金融市場中的正反饋回路——全球金融市場動態失穩
第三節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內在必然性
金融市場宏觀管理缺位——有關危機可預防性的爭論——經濟危機的歷史必然性——經濟危機與全球變革
第三十章 經濟全球化*新發展趨勢分析
**節 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趨勢
全球化的三大趨勢——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的結構變動——世界經濟失衡
第二節 美、歐、日經濟與中、印等新興市場經濟
美國的創新之路——歐洲貨幣一體化——日本的長期衰落——中、印等新興市場經濟
第三節 國際貨幣體系的前景
美元金融霸權——美國金融核戰略——改革的路徑——2008年金融危機
結束語:和平與發展是當今全球化經濟時代的主題
一、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當代的經濟全球化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決定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
三、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背景下謀發展、促進步
后語
新編政治經濟學 作者簡介
史正富,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經濟學系,1982年與1984年分別獲復旦經濟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5年赴美求學,獲得美國美利堅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和馬里蘭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留美期間,曾任美國勞工部國際經濟研究局合同制研究員。1995年回國后,進入企業,后創辦上海同華投資集團,任董事長至今。2003年,應邀擔任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目前兼任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中心理事長、南京大學兼職教授、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著有《現代企業的結構與管理》、《現代企業中的勞動與價值: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現代擴展》、《現代企業的產權革命》、《制度變遷中的理性與慣性——中國農村改革案例研究》(英文)。與人合著《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分析》、《政治經濟學教材》等。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曾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中國圖書獎等多個獎項。 伍柏麟,1928年生,浙江寧波市人。1951年秋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本科畢業,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三年制研究生畢業回復旦大學經濟系工作。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是復旦大學首席教授、博導。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經濟系副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代院長、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首任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著有《中國市場經濟改革:20年》、《伍柏麟文集》;主編《新編政治經濟學教程》、《中國經濟改革20年系列研究》(10卷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教程》、《中國企業集團論》;合著《西方國有經濟研究》、《國有經濟核心論》等。多次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4年更獲得優秀成果獎中最高的“學術貢獻獎”。 華民,1950年生,1993年獲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特聘專家、上海市國際友人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企業家資質評審專家。長期從事國際經濟、世界經濟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西方棍合經濟體制研究》、《不均衡的經濟與國家》、《世界國有企業概覽》、《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導論》、《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等,出版《公共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多部教材,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先后獲得“金三角”企業研究優秀論文獎、吳玉章獎、安子介國際貿易優秀論文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