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史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086561
- 條形碼:9787209086561 ; 978-7-209-0865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史論 本書特色
《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史論》介紹了,與元代散曲相比,明代散曲在曲家數量、曲作數量、題材類型、藝術風格等方面均有程度不同的變化與突破,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綜觀學界對明代散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散曲文獻的整理與重點曲家、曲作的研究上,雖然也有對明代散曲的體制、用韻、發展史等相關問題的研究,但比起唐詩、宋詞、元散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還存有明顯的不足與差距。在梳理、研究明代散曲的過程中,作者發現明代散曲的地域性特點較為突出,譬如,明代散曲家的地理分布相對集中,形成了吳中、南京、關中、山左等多個富有地域性特點的曲家群,而這些地域性曲家群的構成、活動特點以及散曲創作與當地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史論 內容簡介
《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史論》以對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家及其散曲文本的文獻整理為基礎,采用歷時考察與共時描述相結合的方法,運用歷史學、社會學等相關文化知識探析明代不同時段吳中、關中散曲的興衰表現及其原因,借鑒文化地理學、文學地理學等相關理論探究地域文化與吳中、關中散曲之間的關系,歸納、概括出了一些相對客觀的特點與結論。
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史論 目錄
**章 明代散曲家及吳中、關中散曲家的籍地分布
一、明代散曲家的籍地分布特點
二、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家的籍地分布特點
第二章 成化、弘治:吳中、關中散曲的初興
一、成化以前與成弘年間明代散曲的基本表現
二、成弘年間吳中散曲初興的原因
(一)外因
(二)內因
三、場域與曲風——祝允明、唐寅的“艷雅”曲風及其成因
(一)“艷雅”曲風的基本表現
(二)都會(蘇州)繁榮對“艷”風形成的影響
(三)自然、人文環境的熏染與“雅”風形成
四、小荷才露尖尖角——散曲家韓邦奇領關中散曲風氣之先
(一)傳統題材,豪爽曲風——韓邦奇的兩首曲作解析
(二)不可忽視——韓邦奇兩首曲作的價值與意義
第三章 正德、嘉靖:吳中、關中散曲的繁榮局面
一、正嘉間吳中、關中散曲家的群體特點
(一)吳中散曲家的群體特點
(二)“關中”及關中散曲家的群體特點
二、熱鬧與冷落的反差——正嘉間吳中散曲的創作特點
(一)曲家數量與曲作數量成反比
(二)題材相對狹窄、突破較少
(三)在曲壇上影響有限
三、創作氛圍——吳中散曲家隊伍壯大的主要原因
(一)成弘間吳中散曲創作風氣的延續
(二)家人、朋友的影響推動了當地散曲的發展
(三)尚俗之風與俗文學興起的帶動
四、創作態度——吳中曲家隊伍龐大與成就不著的主要因由
五、正嘉間關中散曲興盛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失敗與心理訴求的轉向
(二)憤懣、閑適的需求與散曲文學精神的契合
(三)復古情結與對曲體的推崇
六、關中散曲*具突破性的題材——祝壽曲的量增及其成因
(一)關中散曲中祝壽曲的基本表現
(二)關中散曲祝壽曲量增的原因探析
七、特殊境遇、特殊地域與關中詠史懷古曲的凸顯
八、關中文化與關中散曲“雄豪”曲風的生成
(一) “雄豪”曲風的基本表現
(二)“雄豪”曲風形成的地域觀照
九、鄉土情懷——關中散曲對地域文化的承載
(一)情感的寄托,心靈的安頓——關中的山水曲
(二)歷史典故與地方名人
(三)關中散曲中的民俗
(四)地理景觀中的歷史記憶
第四章 隆慶、萬歷:吳中散曲繁榮與關中散曲衰微
一、隆萬間吳中散曲的突破性發展
(一)曲家的突破
(二)題材的突破
(三)體式的*愛與新創
(四)曲論、戲曲的發達對散曲的推動
二、吳中散曲中多元的思想旨趣
(一)“閑者”——落第士子與脫離仕途的官宦
(二)表情與內情——梁辰魚閨情曲中的隱情
(三)游戲筆墨與場上之曲——孫樓的嘲妓曲
(四)“花草”背后的生命形態——杜子華的詠花曲
三、綺艷、雅麗之風籠罩下的豪爽之氣
(一)綺艷、雅麗曲風形成的原因
(二)束不住的“個性”——隆萬間吳中曲作的豪爽之風
四、吳中曲家的游歷生活與曲作中的地域色彩
五、關中散曲的衰微與范垣的詠妓曲、節日曲
(一)隆萬間關中散曲的衰微
(二)范垣的詠妓曲與節日曲
六、李應策的散曲史地位與其散曲中的文化心態
(一)李應策及其散曲史地位
(二)李應策散曲中的文化心態
第五章 天啟、崇禎:吳中散曲趨衰與關中散曲衰落
一、天禎間吳中散曲的基本表現
(一)相同的命運與不同的散曲——陳子龍、夏完淳散曲
(二)“情教論”的宣揚——馮夢龍散曲中的主色調
(三)歌姬的知音——宛瑜子的詠姬曲
(四)家風與散曲——吳江沈氏、葉氏家族中的散曲家
二、科舉·蛻變·隱閑·向俗——施紹莘的生命軌跡與其散曲曲風
(一)走向隱閑之路一施紹莘由科舉轉向隱居的蛻變原因
(二)隱閑之心與施紹莘散曲的俊雅、灑脫之風
(三)向俗、用世之心與施紹莘散曲的艷婉、繁鬧、豪爽之風
三、承傳與自娛——關中表兄弟曲家王徵、張炳璿的散曲創作
(一)承傳——對前輩曲家王九思散曲創作的有意學習
(二)自娛——閑居中的一種生活姿態
(三)創新——王徵散曲中的“天主教”教義
結語
附錄一 政治邊緣人的樂章——隆萬間的“浙北”散曲
附錄二 關中散曲家康海及其散曲創作淺析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史論 節選
《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史論》: 在影響文學發展變化的眾多因素中,經濟是較為重要的因素之一。“經濟對文學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過推動人的生活方式及需求的變化而影響文學的發展。”①具體到成弘間散曲的局面漸興,這一關系體現得也較為明顯。成、弘兩朝,雖然繼續著明代前期以自耕農為主體的經濟模式,但在前段的發展過程中漸生出的一些商品經濟的因素已開始顯現,并逐漸在江南地區形成氣候。經濟模式開始有限地轉變是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趨向開始轉向的信號,也預示著文壇新變的到來,此時的散曲在這一信號的導引下走向了自己的演變之路。作為生活在吳中地區的祝允明、唐寅、徐霖等,經濟的發展、生活的富足刺激了他們追求享樂的欲望與需求,也改變了他們的一生活方式、審美趨向、價值觀念,進而影響到文學創作內容與形式的調整和新變,如祝允明、唐寅等人的散曲題材多閨情、艷情,風格華膩、艷軟,情感疏放、無忌,表現出了一種奢艷、無束、奔放、灑脫的才子性格,而這些特點的形成與當地經濟發展背景下歷史文化環境的關系甚為密切。 思想層面,理學一統局面的松動使人們的個性思想開始彰顯。至成弘間,明朝建立已逾百年,此時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經濟有較大發展,思想界也開始在前期“統中有變”中萌發出新的主張,并開始產生一定影響。這一新的思想學說就是陳獻章“心學”思想的興起。說其“新”,是相對于前期陳陳相因的理學而言的。葛兆光先生言及陳獻章“心學”興起的原因時說:“在一個思想資料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在沒有外來文明根本影響的情況下,*容易找到的就是歷史與傳統中曾經存在過,但又被摒棄在邊緣的那些知識、思想與信仰。其中,*有刺激性和挑戰性的思想資源,除了逐漸從主流文明和上層人士中淡出的佛學之外,就是在南宋時代曾經與朱學對壘的陸學。”①陳獻章便是陸學的后繼者。業師吳與弼的影響,本人仕途不濟,當時學術思想僵化與人們日漸求變等因素的影響,是致使陳獻章把目光投向陸學的主要原因。作為時代的先覺者,他吸前人之精華,集一己之精思,在這個蘊變的時代,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明史》日:“學術之分,則自陳獻章、王守仁始。”②見解可謂精到。學術思想的新變,預示著新思潮的到來,也表明了士人的一種覺醒。程朱理學認為“理”是獨立于萬物之先的一種客觀存在,講究向外的一種“格物致理”,在陳氏這里則認為萬事、萬物皆是我“心”的產物,當然“理”也是如此,具有明顯的唯我主義色彩。同時,他還提出“以自然為宗”的心學宗旨和“靜中養出端倪來”的修養方法。陳獻章的思想學說為后來王學的興起拉開了序幕,也為當時的士子文人點通了修煉的法門,使一些士子文人自我體認加深、自我意識增強,被壓抑的個人欲望也開始膨脹。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則是一些人開始擺脫前期“臺閣”之風的束縛,尋求新的路徑,也許是崇古的情結作祟,也許是人們認為在古人那里能尋到文學的新生和力量,大家把學習的對象指向了古人那里,于是復古之風漸起。詩文領域的“茶陵派”、身居江南的才子祝允明等,都在文學、書畫創作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復古主張和復古對象。散曲創作自明朝前期始也從沒放棄對元人的模仿與學習,如朱有墩仿效張小山、張鳴善、劉廷信等人的創作。成弘間的散曲創作在題材、風格、體式方面的拓展已十分明顯,時代的印痕躍然紙上,如吳中曲家唐寅南曲“滑艷”、“柔膩”的風格應是在“心學”興起、學術趨向多元、個體意識增強的背景下在文學創作方面的一種實際表現。 ……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