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yōu)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yōu)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元朝文書檔案工作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46897
- 條形碼:9787516146897 ; 978-7-5161-468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元朝文書檔案工作研究 內(nèi)容簡介
《文獻信息資源開發(fā)與研究叢書:元朝文書檔案工作研究》簡要論述了元代文書檔案工作的發(fā)展歷史,探討了元朝文書檔案、石刻檔案、譜牒檔案、科技檔案、教育檔案和少數(shù)民族文字檔案,元朝文書檔案的兩次重大發(fā)現(xiàn),元朝官方文書、現(xiàn)存元朝歷史檔案和元朝少數(shù)民族文字檔案的特點,元朝文書檔案機構和官吏、文書檔案管理制度、文書檔案工作的若干特點、檔案文獻編纂、檔案利用、檔案文獻編纂家及其貢獻、檔案文獻編纂利用成就與特征等內(nèi)容。《文獻信息資源開發(fā)與研究叢書:元朝文書檔案工作研究》屬于中國斷代檔案史或中國少數(shù)民族封建王朝文書檔案工作的研究成果,對構建中國少數(shù)民族檔案史的學科體系和充實中國檔案事業(yè)史的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元朝文書檔案工作研究 目錄
**章 元朝文書檔案
**節(jié) 元朝公務文書
一 “大札撒”和清冊
二 皇命文書
三 臣僚上書
四 官府間行移文書
五 戶籍、田產(chǎn)文書
六 元朝公務文書的特點
第二節(jié) 元朝法律、社會契約文書
一 法律文書
二 社會契約文書
第三節(jié) 元朝漢文石刻、譜牒檔案、畫像
一 元代白話碑
二 墓碑、宗教石刻、人物碑
三 宣光碑刻
四 少數(shù)民族漢文石刻
五 譜牒檔案
六 畫像
第四節(jié) 元朝科技、教育檔案
一 天文、占卜檔案
二 地理檔案
三 農(nóng)業(yè)檔案
四 《廟學典禮》
五 《元統(tǒng)元年進士錄》
第五節(jié) 元朝文書檔案的重大發(fā)現(xiàn)
一 黑水城出土元代文書
二 大理五華樓遺址出土元碑
第六節(jié) 現(xiàn)存元朝歷史檔案的特點
一 現(xiàn)存元代碑刻檔案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
二 黑水城出土元代文書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廣
三 元朝歷史檔案迄今在歐亞地區(qū)仍有遺存
第二章 元朝少數(shù)民族文字檔案
**節(jié) 蒙古文檔案
一 回鶻式蒙古文檔案
二 八思巴字檔案
第二節(jié) 回鶻文檔案
一 碑銘
二 社會經(jīng)濟文書
第三節(jié) 藏文檔案
一 元代法旨
二 元代鐵券文書
三 元代西藏官方檔案
第四節(jié) 元朝少數(shù)民族文字檔案的特點
一 八思巴字紙質檔案存世稀少,極為罕見
二 八思巴字檔案保持了史實記錄的原始性
三 元代少數(shù)民族文字碑刻、印章文種多樣,價值珍貴
四 多種民族文字、多種類型的文書檔案在古代絕無僅有
第三章 元朝文書檔案機構和官吏
**節(jié) 元朝文書檔案工作機構
一 元朝中央和地方機構
二 元朝文書機構及其職責
三 元朝的架閣庫
第二節(jié) 元朝文書檔案管理人員
一 主管官員(首領官)
二 具體負責官員(管勾)
三 吏職人員
第三節(jié) 元朝吏員出職和選用制度
一 吏員出職制度
二 吏員選用制度
三 元朝吏制的弊端
第四章 元朝文書檔案管理制度
**節(jié) 元朝文書管理制度
一 文書避諱制度
二 文書繕寫制度
三 文卷登記和勾銷制度
四 行移公事程限和催辦制度
五 圓僉文書制度
六 文書押署制度
七 印章的制作、保管與使用制度
八 照刷磨勘文卷制度
九 文書立卷制度
十 文書保密制度
第二節(jié) 元朝公文郵驛制度
一 公文郵驛管理機構和官員
二 驛站與急遞鋪
三 公文入遞、封發(fā)與走遞
四 元代公文郵驛律
第三節(jié) 元朝檔案管理制度
一 架閣管理制度
二 區(qū)別文字分別架閣制度
三 當面交卷制度
四 周年交案制度
五 不得私藏官府文卷制度
六 檔案曝曬制度
七 檔案利用制度
第四節(jié) 元朝文書檔案工作的特點
一 檔案工作的游牧特征明顯
二 全國文書的總匯機關只設中書一省
三 宰相僅是皇帝的秘書
四 吏員出職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史上絕無僅有
五 公文驛傳制度在規(guī)模、數(shù)量和管理水平上都超過前代
六 文書立卷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
七 文書檔案機構不健全
八 文書工作與檔案工作混合
九 文檔管理權限下移
十 文檔管理制度不完善
十一 重視檔案的收集和安全保護
十二 重視檔案的檢索和開發(fā)利用
第五章 元朝檔案文獻編纂
**節(jié) 檔案文獻編纂機構和人員
一 翰林兼國史院
二 翰林兼國史院編纂人員
第二節(jié) 起居注、時政記、日歷的編纂
一 起居注的編纂
二 時政記的編纂
三 日歷的編纂
第三節(jié) 實錄的編纂
一 歷朝實錄纂修概況
二 《元十三朝實錄》
三 后妃、功臣列傳的編纂
第四節(jié) 政書(典章格例)的編纂
一 元朝法律文書的匯編
二 以檔案材料為主的典章制度史
三 其他官修政書
第六章 元朝檔案的利用
**節(jié) 編修國史
一 《元朝秘史》的成書經(jīng)過
二 《元朝秘史》的內(nèi)容和寫作手法
三 《元朝秘史》的價值和局限性
第二節(jié) 編修遼、金、宋三史
一 遼、金、宋三史的編修經(jīng)過
二 遼、金、宋三史的比較
三 西夏專史編修的缺失
第三節(jié) 編修地方志
一 《大元大一統(tǒng)志》的編修
二 其他地方志的編修
三 現(xiàn)存元代地方志
第七章 元朝檔案文獻編纂家及其貢獻
**節(jié) 馬端臨與《文獻通考》
一 《文獻通考》的編纂很有新意
二 《文獻通考》的內(nèi)容豐富可靠
三 《文獻通考》發(fā)展了“會通”思想
第二節(jié) 虞集與《經(jīng)世大典》
一 虞集生平及著述
二 虞集與《經(jīng)世大典》的編纂
三 虞集的歷史借鑒與文獻征實思想
第三節(jié) 歐陽玄與遼、金、宋三史
一 歐陽玄生平及著述
二 歐陽玄對遼、金、宋三史編修的貢獻
第四節(jié) 蘇天爵與檔案文獻編纂
一 蘇天爵生平及著述
二 蘇天爵的檔案文獻編纂實踐
三 蘇天爵的檔案文獻編纂思想
第八章 元代檔案文獻編纂利用的成就與特征
**節(jié) 元代檔案文獻編纂利用的突出成就
一 首次用非漢文纂修中國史書
二 開創(chuàng)了宗教型民族檔案文獻的編纂方法
三 *早取“文獻”二字為書名,從理論上對文獻作了界定
四 創(chuàng)造文、獻、注三合一的編纂方法,開歷史考證學之先河
五 形成網(wǎng)羅文獻、編纂史料以資借鑒的學風,豐富了檔案編纂思想
六 依累朝實錄而修三史
第二節(jié) 元代檔案文獻編纂利用的顯著特征
一 用蒙、漢兩種文字編纂的做法獨一無二
二 歷朝實錄纂修不絕,但史稿都已亡佚
三 國史院人才濟濟,地位重要
四 重視政書的編纂,種類和數(shù)量較多
五 始終沒有編出一部通用的、全面性的法典
六 對漢人利用檔案嚴加防范,限制了私人修史的發(fā)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元朝文書檔案工作研究 節(jié)選
第三節(jié) 元朝漢文石刻、譜牒檔案、畫像 元代流傳下來的石刻檔案,大部分已編人各地的金石志或地方志的金石門中。楊殿殉編的《石刻題跋索引》(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中也有收錄。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輯的《遼金元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從各種金石志書中輯錄遼金元時期的石刻2000余篇,其中大部分屬于元代,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在已經(jīng)收錄的石刻檔案中,數(shù)量*多的是墓碑、墓碣,其次是宗教碑刻和儒學碑刻。*有特色的是“元代白話碑”。 一 元代白話碑 白話,是元代朝廷和民間通行的口頭語言,元人以之入曲調(diào)入史籍,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語言文字形式。蔡美彪先生認為:“這種白話,雖然由于翻譯水平的限制,還不能和當時的實際漢語完全一致,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元代的白話口語狀況,成為研究元代漢語史的一種很好的資料。”(D道布和照那斯圖先生認為:元代白話是以漢語北方語為基礎,在詞匯和語法上受蒙古語影響較深的一種漢語白話變體。 以白話人碑文,乃是中國碑刻史中的獨特之處。“元代白話碑”是一種鐫刻在石碑上的白話文牘,多為元代統(tǒng)治者頒發(fā)給寺院道觀的各類旨書。此類白話碑文大多譯自用八思巴蒙古文頒布的公文,即蒙古皇帝、王族、高官、帝師等統(tǒng)治者發(fā)布的圣旨、令旨、懿旨、法旨、鈞旨等,公文與碑刻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元代白話碑的原文多用八思巴字寫成,少數(shù)用回鶻式蒙古文寫成,再譯成白話漢語。白話碑文的翻譯,基本上是蒙古語語法的照搬,它在基本詞匯和語法上采用元代北方漢語的口語元素,貼近當時現(xiàn)實口語,同時又將中古蒙古語自身的詞匯和語法成分大量摻雜到漢文句子里,形成一種與純粹漢語有所不同的特殊混合語體,即通常所講的“直譯體”。 元代是漢語北方官話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北方阿爾泰語同漢語發(fā)生大規(guī)模接觸的鼎盛時期,不同類型語言之間的長期接觸,必然會對漢語的使用產(chǎn)生某些影響。白話碑文中蒙漢混合的語言現(xiàn)象,正是這一時期語言接觸的直接生動的體現(xiàn)。深入研究其中的語言現(xiàn)象,對于探索語言融合的規(guī)律,對于全面了解元代北方漢語的面貌、特點,弄清歷史上阿爾泰語對漢語的實際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白話碑文的內(nèi)容雖顯程式化,但涉及元代政治、經(jīng)濟、法律、宗教、文化、地理等諸多方面,又是*可靠的原始材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學、宗教學、方志學價值。同碑而刻的回鶻式蒙古文和八思巴文是研究中世紀蒙古語的極其珍貴的材料,白話碑文對于蒙古文的識讀、轉寫,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元代白話碑中的圣旨、令旨等都是用“硬譯公牘文體”寫成。所謂“硬譯公牘文體”,是元代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專門用來翻譯蒙古文字。即將蒙古文譯成漢文時“死死遵循蒙古語詞法和句法,用漢語作的記錄文字”。其“語匯采自元代漢語口語,而語法卻是蒙古式的”。傳世的“硬譯公牘文體”檔案數(shù)量相當可觀,主要是圣旨、令旨和各種官方文書,內(nèi)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于元代歷史(特別是宗教史)和語言學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元代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前后,為籠絡人心,對各種宗教都大力提倡。元朝統(tǒng)治者又特別尊崇儒、釋、道教。為此,元朝歷代統(tǒng)治者及地方宮府不僅新建、重建或重修佛寺、道觀、廟堂,而且還使之得到皇權法律的保護,經(jīng)常給佛教寺院、道教宮觀、廟學等頒發(fā)各類保護寺院、道觀和廟學利益的白話詔書,即所謂的‘護持詔書’。當時的寺院、道觀得到護持詔書后,常將這些旨書詔令鐫刻在石碑上,一則用以擴大影響、抬高寺觀的地位,二則作為利益受損時的“維權”依據(jù),三則以志長久、流傳后世。護持詔書一般用.八思巴字和漢字兩種文字寫成,八思巴字表達的是蒙古語(少數(shù)寫漢語),漢字用的是“硬譯公牘文體”,兩種文字鐫刻的護持詔書碑文,其內(nèi)容大體相同。基本都是蠲免僧人、道士、儒生的各種賦稅差役,曉諭地方軍政官員和過往使臣及平民百姓等不得侵害寺院、道觀、廟學的土地、財產(chǎn)等權益。 ……
元朝文書檔案工作研究 作者簡介
陳子丹,男,漢族,1963年生。歷史學博士,檔案學碩士生、博士生導師,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外檔案事業(yè)史、民族檔案學、檔案信息開發(fā)利用等學科的研究。主攻民族檔案史料學方向,其研究成果涉及少數(shù)民族文字檔案、金石檔案、譜牒檔案、口述檔案、影像檔案、地方特色檔案以及中外檔案和檔案工作等領域,對云南少數(shù)民族檔案史料研究成績顯著。對民族檔案學理論與方法、民族檔案史料編纂、民族檔案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研究也取得一定進展。已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93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43篇,出版教材1部、專著3部、合著2部。主持完成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3項、校級項目2項;參與國家級項目5項。教學和科研成果多次獲省、校級獎勵。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