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材料圖傳-關于材料發展史的對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205544
- 條形碼:9787122205544 ; 978-7-122-2055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材料圖傳-關于材料發展史的對話 本書特色
本書是我國**部全面介紹人類認識和開發材料歷史的科普著作。在五十幾萬字的篇幅里,作者通過一半插圖、一半對話的形式,介紹了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的人類開發材料的全景畫面。該書有助于增進青年對材料的全面了解和研究興趣,有助于啟迪青年在材料發展上的創新能力,進而為推動歷史進步展示才華與智慧。本書的本傳部分是內容核心,全面介紹了史前、古代、近代和現代文明等各時期里材料的發展,包括材料科學的形成;此外,在前傳中簡要介紹了與時空、考古及年代學有關的基礎知識;還在后傳中對未來二十年的材料發展做了展望。本書有如下三個特色:一是通過大量歷史圖片、照片和示意圖,全面、簡略地介紹了從舊石器、新石器時代開始,經過銅器、鐵器時代,一直到現代材料的發展歷程,使讀者可獲得參觀材料歷史博物館的感覺;二是探究材料發展的歷史過程,突出歷史人物,明確歷史年代,以彌補教科書的不足;三是探究材料進步的內在邏輯和相互關聯,使讀者把握材料發展的總體脈絡和特定規律。 本書適合廣大愛好科學技術的年輕人,特別是愛好材料科技的青年,也適合高等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學生閱讀,并可供材料科技工作者參考。
材料圖傳-關于材料發展史的對話 內容簡介
此書是我國**部關于材料發展史的科普著作。采用全彩色印刷。作者通過一半插圖、一半對話的形式,描繪了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的人類開發和使用材料的全景畫卷。歸納了人類關于材料應用智慧的形成過程?偨Y了人類認識材料自身規律的前進步伐。展望了未來材料的發展方向。使讀者可獲得參觀材料歷史博物館的美妙感覺。
材料圖傳-關于材料發展史的對話 目錄
材料前傳
1.1 時空框架
1.2 時空的拓展
1.3 地球與生命
1.4 第四紀冰川
1.5 從猿到人
1.6 考古學與考古學家
1.7 安特生與中國史前史
1.8 碳14與測年技術
1.9 時空的另一端
材料本傳
2.1 史前材料
2.1.1 漫長的蒙昧時代
2.1.2 舊石器中晚期材料
2.1.3 人類**發明——弓箭
2.1.4 新石器時代是現代人
2.1.5 新石器時代早期材料
2.1.6 新石器時代中期材料
2.1.7 新石器時代晚期材料
2.1.8 銅石并用—— 冰人奧茨
2.1.9 銅冶金興起
2.1.10 西亞歐非的青銅時代
2.1.11 神器 禮器 明器
2.1.12 中國青銅時代興起
2.1.13 中國王權萌芽時期材料
2.2 古代材料
2.2.1 夏代青銅器
2.2.2 商代青銅器
2.2.3 西周青銅器
2.2.4 青銅兵器農具大觀
2.2.5 *早的材料設計
2.2.6 赫梯文明之謎
2.2.7 赫梯人的發明——塊煉鐵
2.2.8 中國*早的鐵器
2.2.9 中國人的發明——鑄鐵
2.2.10 發明生鐵脫碳鋼
2.2.11 發明炒鋼
2.2.12 百煉鋼與灌鋼
2.2.13 古代何以為衣?
2.2.14 古老的高分子復合材料——漆器
2.2.15 挑戰蔡倫——造紙新論
2.2.16 建筑材料東西說
2.2.17 瓷器是何時發明的?
2.2.18 瓷器何時成熟?
2.2.19 宋代的瓷器高峰
2.2.20 元明清中國瓷器
2.2.21 文藝復興與材料
2.3 近代材料1——材料的發展
2.3.1 鐵冶金近代化
2.3.2 發明軋鋼技術
2.3.3 偉大鋼時代到來
2.3.4 鋼質量的提高
2.3.5 古老坩堝鋼
2.3.6 開發新鋼種
2.3.7 新合金大量發明
2.3.8 鋼鐵需要標準化
2.3.9 水泥興起
2.3.10 玻璃大生產
2.3.11 陶瓷工業化
2.3.12 硫化橡膠成功
2.3.13 人工合成橡膠
2.3.14 發明賽璐珞
2.3.15 發明塑料——合成材料問世
2.3.16 **金屬——鋁的出世
2.3.17 發明硬鋁
2.3.18 不銹鋼發明
2.3.19 發明磁性材料
2.3.20 鋁鎳鈷發明之戰
2.3.21 陶瓷功能材料突起
2.3.22 高硬材料的步伐
2.3.23 鋼的工藝性能——易切削鋼
2.3.24 高淬透性鋼開發
2.3.25 半導體有哪些特性?
2.3.26 半導體晶體管悄然登場
2.3.27 超合金問世
2.3.28 高溫合金快速進步
2.3.29 發明尼龍
2.3.30 復合的意義
2.3.31 鈦合金走進歷史
2.4 近代材料2——材料科學的形成
2.4.1 近代化學興起
2.4.2 何時認識材料強度?
2.4.3 何時測定材料硬度?
2.4.4 認識微觀世界
2.4.5 鋼細節的價值
2.4.6 材料組織學誕生
2.4.7 熱分析能測得什么?
2.4.8 **個相圖誕生
2.4.9 追尋理論基礎
2.4.10 x射線與材料
2.4.11 認識結構的利器
2.4.12 實測材料結構
2.4.13 認識金屬結晶與晶界
2.4.14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
2.4.15 發明電子顯微鏡
2.4.16 發明電子探針
2.4.17 理論估算強度的尷尬
2.4.18 位錯理論靠思辨前行
2.4.19 相變與材料結構
2.4.20 有多少種相變?
2.4.21 擴散、蠕變與超塑性
2.4.22 高分子成為科學
2.4.23 合金設計的相計算
2.5 現代材料1——結構材料
2.5.1 鋼鐵材料的新階段
2.5.2 應戰強韌需求
2.5.3 微合金化鋼
2.5.4 無碳氮鋼(if鋼)的興起
2.5.5 不銹鋼的超低碳化
2.5.6 中國發明的超低溫用鋼
2.5.7 塑料升級——工程塑料登場
2.5.8 開辟新的纖維世界
2.5.9 金屬基復合材料問世
2.5.10 陶瓷材料復合增韌
2.5.11 碳-碳復合材料異軍突起
2.5.12 金屬間化合物結構材料熱潮
2.5.13 鈦的鋁化物升溫
2.5.14 先進陶瓷——更強的材料
2.5.15 環境意識材料——材料終極期望
2.5.16 以新尺度關注物質
——納米材料出現
2.5.17 尺度之奇——納米結構的性能
2.5.18 難解對稱性——準晶材料
2.5.19 *輕金屬材料——鎂的崛起
2.5.20 特殊加工——鎂合金應用
2.5.21 進入超級鋼時代
2.6 現代材料2——功能材料
2.6.1 形狀記憶合金
2.6.2 發現金屬玻璃
2.6.3 金屬玻璃新材料
2.6.4 液晶材料大放異彩
2.6.5 奇異的功能高分子
2.6.6 釹鐵硼和反物質探索
2.6.7 *新的磁性材料
2.6.8 高t
c超導材料世界會戰
2.6.9 功能陶瓷——感官與能力延伸
2.6.10 人工晶體異彩紛呈
2.6.11 直接服務于人體——生物醫學材料
2.6.12 材料的*高境界——人工器官
2.6.13 支撐現代文明的信息材料
2.6.14 信息高速公路載體——光導纖維
2.6.15 *安全能源——太陽能轉換材料
2.6.16 氫能安全利用——儲氫材料
2.6.17 計算材料學興起
2.6.18 計算相圖與合金設計
2.6.19 **原理材料設計
材料后傳
3.1 超級鋼領軍未來金屬材料
3.2 未來鋼鐵材料的發展
3.3 守衛人類安全的核防護材料
3.4 輕金屬更受青睞
3.5 對鈦合金的期待
3.6 期望輕質化合物材料
3.7 挑戰金屬——特種工程塑料
3.8 工程塑料用于3c產品
3.9 現代工具的悄然變化
3.10 徹底解決排放之路
——氫冶金
3.11 再制造——材料復活之路
3.12 資源位移——城市礦山
3.13 高溫合金由“誰”接班?
3.14 海洋工程材料
3.15 當厚度極小化——薄膜材料
3.16 幾種特殊薄膜材料
3.17 材料涂層無所不在
3.18 高熔點金屬不會缺席
3.19 五彩繽紛碳納米結構
3.20 納米結構的特異性能
3.21 未來重大工程的材料
3.22 對特殊領域的關注
3.23 “特斯拉”會領跑下去嗎?
3.24 材料設計的未來
參考書目
人物年代索引
后記
材料圖傳-關于材料發展史的對話 作者簡介
郝士明教授是一位基礎扎實、學風嚴謹、學術水平很高的教授。不僅對自己專長的相圖計算領域有深入研究,成就顯著;而且對于材料與冶金的全局性問題也有深刻的認識,是位具有廣闊視野的科學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歷史問題有特殊興趣,對人文社會科學也頗有涉獵。在討論各種問題時,他經常能發表獨到的看法和發人深思的見解。 郝士明簡歷:東北大學,教授、博導,1962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并留校,1980年赴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學科留學,1982年獲得該大學的工學博士學位后回國。 1983年起被東北大學聘為副教授、教授。1987~1996年任該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1993年起任博士生指導教師。1996~1998年任材料與冶金學院院長。 1983年起為東北大學的研究生講授《合金設計與合金熱力學》;并應邀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中科院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的博士生和碩士生講授《合金熱力學》8年。 從1983年起,共完成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12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7次。 主要學術成就有,從熱力學理論和實驗研究兩方面揭示了有序-無序轉變對合金相平衡的重要影響,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二等獎(1988)和三等獎(1995); 對高淬透性材料的淬透性表征和模具材料的表面處理等方面的研究有獨特貢獻,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和二等獎(1988),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 對TiAl金屬間化合物的相平衡和組織控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關于合金鋼的CD滲碳表面處理進行了富有開拓性的研究,這些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關注、引用和好評。 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150余篇。 在冶金工業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等出版著作5部。 培養了3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 中國物理學會相圖專業委員會顧問,1991年獲國家教委、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留學回國人員”的榮譽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年獲“遼寧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