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環境調查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97638
- 條形碼:9787030397638 ; 978-7-03-03976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環境調查與研究 本書特色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環境調查與研究》受國家908專項的經費的資助(908-01-st05)!墩憬案=ū辈亢S颦h境調查與研究》共分為十三章,前十一章分別從海洋水文氣象、海水化學、沉積化學、大氣化學、海洋生物等五個方面詳細介紹了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海洋環境的基本現狀,第十二章分別從區域流場以及生態環境角度進行特征總結描述,第十三章針對目前海洋幾個倍受關注的科學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環境調查與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受國家908專項的經費的資助(908-01-ST05)。全書共分為十三章,前十一章分別從海洋水文氣象、海水化學、沉積化學、大氣化學、海洋生物等五個方面詳細介紹了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海洋環境的基本現狀,第十二章分別從區域流場以及生態環境角度進行特征總結描述,第十三章針對目前海洋幾個倍受關注的科學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環境調查與研究 目錄
i目錄ii序1前言1第1章緒論11.1項目背景及意義11.2調查研究區域11.2.1區域位置11.2.2區域概況21.3調查研究內容及方法31.3.1調查研究內容41.3.2調查研究方法4第2章海洋氣象102.1氣候特征112.1.1氣溫112.1.2氣壓122.1.3相對濕度132.1.4風152.1.5云202.1.6能見度222.1.7天氣現象222.2災害型天氣系統232.2.1熱帶氣旋232.2.2冷空氣(寒潮)242.2.3溫帶氣旋252.2.4副熱帶高壓252.3小結262.3.1氣候特征262.3.2災害型天氣系統27第3章海洋水文283.1潮汐293.1.1潮汐類型293.1.2*大可能潮差303.2海流313.2.1潮流353.2.2余流383.3海浪433.3.1波高和周期453.3.2波向453.4溫鹽密和聲速463.4.1溫度463.4.2鹽度503.4.3密度543.4.4聲速583.5懸浮物633.5.1平面分布643.5.2垂直分布653.6透明度?水色及海發光663.6.1透明度663.6.2水色673.6.3海發光683.7小結69第4章大氣化學及海氣通量704.1化學要素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704.1.1氣體704.1.2大氣總懸浮顆粒物794.1.3大氣懸浮顆粒物中的總碳804.1.4大氣懸浮顆粒物中氮?硫?磷的化合物804.1.5大氣懸浮顆粒物中的金屬離子824.2海水中二氧化碳體系及海氣交換通量854.2.1海水二氧化碳體系計算模式864.2.2海水二氧化碳各分量864.2.3海氣交換通量估算874.2.4結論884.3大氣物質來源分析884.3.1金屬元素來源分析884.3.2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判斷大氣物質來源914.3.3結論944.4小結94目錄iii目錄iv第5章海水化學965.1化學基本要素965.1.1溶解氧965.1.2pH1005.1.3總堿度1025.2營養鹽1045.2.1硝酸鹽1055.2.2亞硝酸鹽1085.2.3銨鹽1115.2.4溶解態無機氮1135.2.5溶解態氮1165.2.6總氮1185.2.7活性磷酸鹽1215.2.8溶解態磷1245.2.9總磷1275.2.10活性硅酸鹽1305.3有機物1325.3.1總有機碳1335.3.2石油類1355.4重金屬1365.4.1汞1365.4.2銅1375.4.3鉛1395.4.4鎘1395.4.5砷1415.4.6鋅1425.4.7總鉻1425.5海水質量評價1435.6海水營養鹽組成及結構1525.6.1溶解態無機氮的組成1525.6.2生源要素結構特征1535.7小結156第6章沉積化學1576.1沉積化學要素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1576.1.1沉積環境1586.1.2有機污染1596.1.3營養鹽1606.1.4重金屬1616.2沉積物質量評價1646.2.1單因子污染指數法1646.2.2生態風險指數法1646.3沉積物中生源要素與重金屬元素來源分析1676.3.1生源要素(氮?磷)的來源分析1676.3.2重金屬元素來源分析1686.3.3結論1696.4沉積物中鎘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1696.4.1表層沉積物中鎘的含量及分布1696.4.2主要影響因素分析1706.4.3結論1726.5小結172第7章微生物1737.1細菌1737.1.1海水中細菌1737.1.2沉積物中細菌1767.2放線菌1787.2.1海水中放線菌1787.2.2沉積物中放線菌1827.3真菌1837.3.1海水中真菌1837.3.2沉積物中真菌1877.4異養細菌1887.4.1水平分布1887.4.2垂直分布1927.4.3季節變化1927.5病毒1927.5.1水平分布1927.5.2垂直分布1967.5.3季節變化1967.6微生物多樣性1977.6.1類群組成分析1977.6.2異養細菌分布特征1977.6.3微生物物種多樣性1987.7小結201目錄v目錄vi第8章葉綠素a與浮游植物2038.1葉綠素a2038.2微微型浮游生物2108.2.1聚球藻2108.2.2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2168.3微型浮游生物2208.3.1種類組成2208.3.2細胞數量2218.4小型浮游生物2258.4.1種類組成2258.4.2細胞數量2268.4.3主要赤潮生物種類2278.5浙江海域隱藻兩新記錄種2288.5.1形態特征2298.5.2數量分布2308.5.3環境適應性分析2318.6小結232第9章浮游動物2339.1中型浮游動物2339.1.1種類組成2339.1.2棲息密度2349.1.3生物量2369.2大型浮游動物2389.2.1種類組成2389.2.2棲息密度2399.2.3生物量2419.2.4主要類群2429.3魚類浮游生物2529.3.1種類組成與數量分布2529.3.2季節變化2539.4浮游動物多樣性評價2559.4.1生態類型2559.4.2物種多樣性2569.4.3趨勢變化2589.5小結259第10章底棲生物26010.1大型底棲生物26010.1.1物種組成26010.1.2棲息密度26110.1.3生物量26310.1.4群落結構26510.2潮間帶生物26810.2.1物種組成26810.2.2棲息密度26910.2.3生物量27310.3污損生物27610.3.1物種組成27610.3.2數量組成27610.3.3優勢種生態特點28310.3.4與環境因子關系28410.4大型底棲生物多樣性趨勢性變化28510.4.1物種趨勢性變化28510.4.2生物量趨勢性變化28610.4.3本區底棲生物在中國海的地位28710.5小結287目錄vii目錄viii第11章游泳動物28911.1物種組成28911.2生物學狀況29111.3資源密度29311.3.1總資源密度29311.3.2魚類29511.3.3甲殼類29711.3.4頭足類29911.4漁業資源評估30211.4.1魚類資源30211.4.2甲殼類資源30211.4.3頭足類資源30311.5主要經濟魚種資源現狀評價——以帶魚為例30311.5.1數量分布30311.5.2季節變化30411.5.3生物學特征30411.5.4資源評估30511.6小結306第12章區域海洋學特征30712.1區域流場特征30712.1.1潮汐潮流特征30712.1.2環流特征30812.1.3上升流特征30812.2區域生態環境特征31012.2.1近岸水體富營養31012.2.2赤潮災害頻發31112.2.3上升流區域葉綠素a分布特征313第13章若干海洋科學問題討論與研究31513.1大氣物質干沉降通量研究31513.1.1干沉降通量的估算模式31513.1.2營養鹽干沉降通量31513.1.3金屬元素干沉降通量31713.1.4結論31713.2溶解氧低值區域分布特征及變化趨勢研究31813.2.1夏季溶解氧低值區的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31813.2.2秋季溶解氧低值區的分布及主要影響因素31913.2.3結論32113.3束毛藻的分布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32213.3.1物種分布32213.3.2暖流指示種的代表性32313.3.3分布對全球變暖的響應32313.3.4指示氣候變化32513.4人類擾動對潮間帶生物的影響——以象山港為例32513.4.1ABC曲線分析32513.4.2多樣性指數分析32713.4.3擾動評價327參考文獻329附錄334附錄1微生物克隆文庫(OTU)334附錄2微型浮游生物337附錄3小型浮游生物341附錄4浮游動物351附錄5魚類浮游生物361附錄6大型底棲生物365附錄7潮間帶生物375附錄8污損生物382附錄9游泳動物384附錄10《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環境調查與研究》項目人員表388
展開全部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環境調查與研究 作者簡介
徐韌,男,1964年12月生,1985年畢業于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專業,
現任國家海洋局東海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監測、調查與評價,海洋生態災害立體監測與預警系統研究,海洋監測信息化技術研究。主持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上海市科研計劃項目等10余項。曾獲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
主要學術任職:國家海洋局應急管理專家組成員、上海市海洋湖沼學會理事、上海市環境監測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災害立體監測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及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國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鑒別與損害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與上海海洋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