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史大綱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126541
- 條形碼:9787307126541 ; 978-7-307-12654-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史大綱 本書特色
《中國哲學史大綱》是中國近代以來,**本用現(xiàn)代學術方法系統(tǒng)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書。近年頗多學者承認,此書的出版,是中國哲學史學科成立的標志。 本書自出版以來,所獲得的贊譽無以復加,它被視為一本劃時代的著作,也是一部在中國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巨著,一部劃時代的書,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積極成果,是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開山之作,為胡適的學術地位奠定了一塊不可撼動的基石。本書中,在在體現(xiàn)了胡適先生那敏銳的觀察力,致密的組織力,大膽的創(chuàng)造力。這本書也是中國學者用現(xiàn)代學術方法系統(tǒng)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視為中國哲學史學科成立的標志,在中國哲學史發(fā)展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 這本書也是胡適的成名之作,自此胡適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界的領軍人物。這本也是胡適當年在北大任課時候的講義,作者引經(jīng)據(jù)典,各種史料信手拈來,大師風范盡在其中。
中國哲學史大綱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共分12篇。第1篇《導言》,第2篇至11篇,以人物為主題,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第12篇古代哲學之終局,對這一歷史時期的哲學作了總結。作者以資產(chǎn)階級實用主義的觀點考察中國古代哲學,基本上擺脫了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學形式。
中國哲學史大綱 目錄
再版自序
**篇 導言
第二篇 中國哲學發(fā)生的時代
**章 中國哲學結胎的時代
第二章 那時代的思潮(詩人時代)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
**章 孔子略傳
第二章 孔子的時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義
第五章 一以貫之
第五篇 孔門弟子
第六篇 墨子
**章 墨子略傳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學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楊朱
第八篇 別墨
**章 墨辯與別墨
第二章 墨辯論知識
第三章 論辯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六章 墨學結論
第九篇 莊子
**章 莊子時代的生物進化論
第二章 莊子的名學與人生哲學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章 大學與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
**章 荀子
第二章 天與性
第三章 心理學與名學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學之終局
**章 西歷前三世紀之思潮
第二章 所謂法家
第三章 古代哲學之中絕
附錄
中國哲學史大綱 作者簡介
作者 胡適(1891~1962) 現(xiàn)代著名學者,詩人。以倡導“五四”新文學革命著聞于世。安徽績溪人,幼年在家鄉(xiāng)私塾讀書。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學影響。1904年春到上海進入新式學堂。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赴美國,先后就讀于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4年就學于哲學家J.杜威,深受其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1917年1月,他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在《新青年》雜志發(fā)表,提出文學改良八事,強調(diào)以白話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學語言,為以新文學取代舊文學打開了缺口,被詡為文學革命“首舉義旗的先鋒”,一時享譽全國。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傳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李大釗等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他陸續(xù)發(fā)表一些文章,從創(chuàng)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qū)別,提倡新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chuàng)作。于1917年發(fā)表的白話詩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 胡適信奉實用主義哲學。五四運動后,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原想20年不談政治的態(tài)度。他于20年代辦《努力周報》,30年代辦《獨立評論》,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都屬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8年返臺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史學、文學和哲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晚年潛心于《水經(jīng)注》的考證,但未及寫出定稿。1962年在臺北病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