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明代的科舉家族:以寧波楊氏位中心的考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097122
- 條形碼:9787101097122 ; 978-7-101-0971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代的科舉家族:以寧波楊氏位中心的考察 本書特色
后期資助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設立的一類重要項目,旨在鼓勵廣大社科研究者潛心治學,支持基礎研究多出優秀成果。它是經過嚴格評審,從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遴選立項的。為擴大后期資助項目的影響,更好地推動學術發展,促進成果轉化,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按照“統一設計、統一標識、統一版式、形成系列”的總體要求,組織出版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
明代的科舉家族:以寧波楊氏位中心的考察 內容簡介
書稿梳理了寧波楊氏家族在明代的發展歷程,及其家族維系、家族成員的學術與詩文創作等。全書共七章。**章導論,第二章談宋元明時期的楊氏家族興衰歷史及家族特色。第三章從近世家族建設角度談鏡川楊氏的努力。第四章討論楊氏家族與地方社會的關系。第五章與第六章,重點談明中葉與晚明楊氏的代表人物楊守陳與楊德周。第七章,談明代楊氏家族的詩文成就。
明代的科舉家族:以寧波楊氏位中心的考察 目錄
**章 導論
一、科舉與近世家族隆替
1.近世家族
2.科舉家族
3.文化家族
4.相關研究
二、楊氏研究的基本文獻
1.楊氏宗譜
2.楊氏詩文
三、基本思路與基本內容
1.基本思路
2.基本內容
第二章 明代的楊氏家族
一、由仕而守:宋元時代的楊氏
1.楊氏溯源
2.仕宋沐恩
3.義不仕元
二、富戶敗落:明初的楊氏
1.明初的豪右打擊
2.鏡川楊氏的敗落
三、讀書應舉:永樂至正統問的楊氏
1.啟楊氏文獻之傳的楊范
2.走向復興之路的楊自懲
3.楊自念與楊自態的輔助
四、名蓋東南:景泰至正德問的楊氏
1.禮部尚書楊守陳
2.吏部尚書楊守5止
3.工部尚書楊守隨
4.布政司使楊守隅
5.刑部侍郎楊茂元
6.按察副使楊茂仁
7.“茂”字輩其他人物
五、家聲少替:嘉靖以后的楊氏
1.楊美益及其他“美”字輩人物
2.楊承閔及其他“承”字輩人物
3.楊德政及其他“德”字輩人物
六、四忠雙烈:收三百年世臣之局
1.四忠雙烈
2.伸張忠烈
七、小結
第三章 楊氏家族的維系
一、楊氏宗族的管理體制
1.宗公制度
2.歷代宗公
二、《鏡川楊氏宗譜》的編纂
1.明代的宗譜編纂
2.清代的宗譜編纂
3.民國的宗譜編纂
4.楊氏家譜編纂的特點
三、祭祀、義田與學校
1.圣旨
2.祭祀
3.義田
4.學校
四、小結
第四章 楊氏家族與地方社會
第五章 楊守陳學術思想研究
第六章 楊德周學術研究
第七章 楊氏家族詩文研究
征引文獻
后記
一、科舉與近世家族隆替
1.近世家族
2.科舉家族
3.文化家族
4.相關研究
二、楊氏研究的基本文獻
1.楊氏宗譜
2.楊氏詩文
三、基本思路與基本內容
1.基本思路
2.基本內容
第二章 明代的楊氏家族
一、由仕而守:宋元時代的楊氏
1.楊氏溯源
2.仕宋沐恩
3.義不仕元
二、富戶敗落:明初的楊氏
1.明初的豪右打擊
2.鏡川楊氏的敗落
三、讀書應舉:永樂至正統問的楊氏
1.啟楊氏文獻之傳的楊范
2.走向復興之路的楊自懲
3.楊自念與楊自態的輔助
四、名蓋東南:景泰至正德問的楊氏
1.禮部尚書楊守陳
2.吏部尚書楊守5止
3.工部尚書楊守隨
4.布政司使楊守隅
5.刑部侍郎楊茂元
6.按察副使楊茂仁
7.“茂”字輩其他人物
五、家聲少替:嘉靖以后的楊氏
1.楊美益及其他“美”字輩人物
2.楊承閔及其他“承”字輩人物
3.楊德政及其他“德”字輩人物
六、四忠雙烈:收三百年世臣之局
1.四忠雙烈
2.伸張忠烈
七、小結
第三章 楊氏家族的維系
一、楊氏宗族的管理體制
1.宗公制度
2.歷代宗公
二、《鏡川楊氏宗譜》的編纂
1.明代的宗譜編纂
2.清代的宗譜編纂
3.民國的宗譜編纂
4.楊氏家譜編纂的特點
三、祭祀、義田與學校
1.圣旨
2.祭祀
3.義田
4.學校
四、小結
第四章 楊氏家族與地方社會
第五章 楊守陳學術思想研究
第六章 楊德周學術研究
第七章 楊氏家族詩文研究
征引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