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guān)注中圖網(wǎng)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語言學史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53102672
- 條形碼:9787553102672 ; 978-7-5531-026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語言學史 本書特色
《中國語言學史》內(nèi)容簡介:《中國語言學史》主要對中國的語言學史作了介紹,具體內(nèi)容包括先秦時期的語言研究、秦漢魏晉時期的語言研究、南北朝至明代的語言研究、清代的語言研究及“五四”運動后的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吨袊Z言學史》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guān)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中國語言學史 內(nèi)容簡介
主要對中國的語言學史作了介紹,具體內(nèi)容包括先秦時期的語言研究、秦漢魏晉時期的語言研究、南北朝至明代的語言研究、清代的語言研究及“五四”運動后的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吨袊Z言學史》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guān)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中國語言學史 目錄
譯者前言
序 文
**章緒 論
1.1漢語的特征
1.2中國語言學的各領(lǐng)域
1.2.1“小學”和語言學
1.2.2有關(guān)中國語言學各領(lǐng)域簡介
1.3中國語言學史概觀
第二章周秦
2.1先秦哲學家的語言觀
2.1.1名和實的問題
2.1.2墨子的語言觀
2.1.3荀子的語言觀
2.2訓詁的開始
2.2.1按字形解釋的形訓
2.2.2按字音解釋的聲訓
2.2.3用簡單的語句進行解釋
2.2.4語法的解釋
2.3秦朝的語言政策
第三章漢
3.1時代背景
3.1.1古籍的整理和訓詁學的振興
3.1.2重視文字教育并編纂識字課本
3.1.3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的矛盾
3.1.4中國語言學的發(fā)端
3.2訓詁學
3.2.1經(jīng)傳的注解
3.2.2古訓的集成——《爾雅》
3.3方言學——《方言》
3.3.1《方言》的編撰
3.3.2《方言》的體例
3.3.3《方言》的內(nèi)容
3.3.4《方言》的價值
3.3.5《方言》的版本
3.4文字學——《說文解字》
3.4.1《說文解字》的編撰
3.4.2《說文解字》的系統(tǒng)
3.4.3《說文解字》的解說方式
3.4.4《說文解字》的價值
3.4.5《說文解字》的不足
3.4.6《說文解字》的版本
3.5語源學——《釋名》
3.5.1《釋名》的編撰
3.5.2《釋名》的內(nèi)容和體例
3.5.3《釋名》的解說方式
3.5.4《釋名》的解說特征
3.5.5《釋名》解說方面的問題
3.5.6《釋名》的價值
3.5.7有闐《釋名》研究的著作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
4.1時代背景
4.2訓詁學
4.2.1注釋領(lǐng)域:義疏、音義的發(fā)展
4.2.2《爾雅》領(lǐng)域
4.2.3郭璞《爾雅注》和《方言注》
4.3文字學
4.3.1《字林》
4.3.2《玉篇》
4.4音韻學
4.4.1反切的使用
4.4.2聲調(diào)的認識
4.4.3韻書的出現(xiàn)
第五章隋唐
5.1時代背景
5.2訓詁學
5.2.1《五經(jīng)正義》
5.2.2《經(jīng)典釋文》
5.2.3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和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
5.2.4《匡謬正俗》
5.2.5其它注釋書
5.3文字學
5.3.1《干祿字書》
5.3.2《五經(jīng)文字》
5.3.3《新加九經(jīng)宇樣》
5.4音韻學——《切韻》
5.4.1作者陸法言
5.4.2《切韻》的體例和內(nèi)容
5.4.3《切韻》的缺點
5.4.4《切韻》的價值
5.4.5《切韻》的版本
……
第六章宋
第七章元
第八章明
第九章清
第十章現(xiàn)代
書名索引
人名索引
共著者簡歷及執(zhí)筆部分
嘩者后記
序 文
**章緒 論
1.1漢語的特征
1.2中國語言學的各領(lǐng)域
1.2.1“小學”和語言學
1.2.2有關(guān)中國語言學各領(lǐng)域簡介
1.3中國語言學史概觀
第二章周秦
2.1先秦哲學家的語言觀
2.1.1名和實的問題
2.1.2墨子的語言觀
2.1.3荀子的語言觀
2.2訓詁的開始
2.2.1按字形解釋的形訓
2.2.2按字音解釋的聲訓
2.2.3用簡單的語句進行解釋
2.2.4語法的解釋
2.3秦朝的語言政策
第三章漢
3.1時代背景
3.1.1古籍的整理和訓詁學的振興
3.1.2重視文字教育并編纂識字課本
3.1.3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的矛盾
3.1.4中國語言學的發(fā)端
3.2訓詁學
3.2.1經(jīng)傳的注解
3.2.2古訓的集成——《爾雅》
3.3方言學——《方言》
3.3.1《方言》的編撰
3.3.2《方言》的體例
3.3.3《方言》的內(nèi)容
3.3.4《方言》的價值
3.3.5《方言》的版本
3.4文字學——《說文解字》
3.4.1《說文解字》的編撰
3.4.2《說文解字》的系統(tǒng)
3.4.3《說文解字》的解說方式
3.4.4《說文解字》的價值
3.4.5《說文解字》的不足
3.4.6《說文解字》的版本
3.5語源學——《釋名》
3.5.1《釋名》的編撰
3.5.2《釋名》的內(nèi)容和體例
3.5.3《釋名》的解說方式
3.5.4《釋名》的解說特征
3.5.5《釋名》解說方面的問題
3.5.6《釋名》的價值
3.5.7有闐《釋名》研究的著作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
4.1時代背景
4.2訓詁學
4.2.1注釋領(lǐng)域:義疏、音義的發(fā)展
4.2.2《爾雅》領(lǐng)域
4.2.3郭璞《爾雅注》和《方言注》
4.3文字學
4.3.1《字林》
4.3.2《玉篇》
4.4音韻學
4.4.1反切的使用
4.4.2聲調(diào)的認識
4.4.3韻書的出現(xiàn)
第五章隋唐
5.1時代背景
5.2訓詁學
5.2.1《五經(jīng)正義》
5.2.2《經(jīng)典釋文》
5.2.3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和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
5.2.4《匡謬正俗》
5.2.5其它注釋書
5.3文字學
5.3.1《干祿字書》
5.3.2《五經(jīng)文字》
5.3.3《新加九經(jīng)宇樣》
5.4音韻學——《切韻》
5.4.1作者陸法言
5.4.2《切韻》的體例和內(nèi)容
5.4.3《切韻》的缺點
5.4.4《切韻》的價值
5.4.5《切韻》的版本
……
第六章宋
第七章元
第八章明
第九章清
第十章現(xiàn)代
書名索引
人名索引
共著者簡歷及執(zhí)筆部分
嘩者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jīng)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