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核電風險的社會建構-21世紀以來公眾對核電事務的參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757031
- 條形碼:9787509757031 ; 978-7-5097-570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核電風險的社會建構-21世紀以來公眾對核電事務的參與 本書特色
本書以核電引發的環境風險擔憂以及大眾對核電事務的參與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書中通過對中國核電發展中的具體案例——廣東大浦內陸核電項目進行研究,討論“風險”這一個在西方當代社會學中的核心概念在解釋中國現存的社會問題時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通過對公眾風險認知和公眾參與的研究,分析我國發展核電的契機和困局,并對政策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議。
中國核電風險的社會建構-21世紀以來公眾對核電事務的參與 內容簡介
本書以核電引發的環境風險擔憂以及大眾對核電事務的參與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書中通過對中國核電發展中的具體案例——廣東大浦內陸核電項目進行研究,討論“風險”這一個在西方當代社會學中的核心概念在解釋中國現存的社會問題時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通過對公眾風險認知和公眾參與的研究,分析我國發展核電的契機和困局,并對政策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議。
中國核電風險的社會建構-21世紀以來公眾對核電事務的參與 目錄
引 言 關于風險及現代性的議題
緣起:來自《風險社會》的沖擊
關于風險的議題
關于核風險的選題
研究的開展及深入
中國大力發展核電的時期面臨的挑戰及困境
本書結構及內容梗概
**章 與核風險相關的理論及已有研究評述
一 關于核風險的社會科學領域中不同學科視角的思考
二 科學知識社會學中關于風險社會建構的討論
三 生活在核電站周圍
四 關于中國核風險社會建構的研究旨在回答什么問題
五 來自“差序格局”的啟發
六 方法論的討論及反思
第二章 中國核電發展的歷史及現狀
一 現狀
二 核能的利用
三 核能的經濟性
四 關于核電技術的爭論
五 核電發展的決策過程——以大亞灣核電項目為例
六 反核活動及事件
七 廢料處理問題
八 福島核危機的發生及影響
第三章 廣東省內陸核項目的契機和爭議
一 廣東核電發展的特殊性和代表性
二 關于內陸核項目的爭議
三 項目涉及區域的地理、經濟、文化狀況
四 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五 小結
第四章 “風險”還是“利益”?核電風險的社會建構
一 受訪者群體
二 當地人的“信任”
三 對于無知的建構
四 風險與利益:當地人的理性置換
五 沉默的大多數
第五章 福島核事故前核事務的公眾參與情況
一 建構風險的權力之爭
二 我國核電事務中的公共參與模式分析
三 福島事故前我國居民核事務參與的動機、過程與結果
第六章 福島核危機對我國大眾核電風險認知的塑造
一 核風險認知的形成
二 對核電的“不信任”是如何產生的
三 “不擔心”里包含的內容
四 對于利益分配的不滿
五 “不信任”的波及與“污名化”
第七章 媒體與網絡社會形成的核風險建構聯動機制
一 傳統媒體對于核電事件的報道
二 網絡社會里的核風險建構
三 討論
第八章 總結及政策建議
一 理論和概念層面上的反思及回應
二 我國大眾對核事務的參與及訴求:幾個維度的思考
三 我國核電面臨的契機與困局
四 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后 記
緣起:來自《風險社會》的沖擊
關于風險的議題
關于核風險的選題
研究的開展及深入
中國大力發展核電的時期面臨的挑戰及困境
本書結構及內容梗概
**章 與核風險相關的理論及已有研究評述
一 關于核風險的社會科學領域中不同學科視角的思考
二 科學知識社會學中關于風險社會建構的討論
三 生活在核電站周圍
四 關于中國核風險社會建構的研究旨在回答什么問題
五 來自“差序格局”的啟發
六 方法論的討論及反思
第二章 中國核電發展的歷史及現狀
一 現狀
二 核能的利用
三 核能的經濟性
四 關于核電技術的爭論
五 核電發展的決策過程——以大亞灣核電項目為例
六 反核活動及事件
七 廢料處理問題
八 福島核危機的發生及影響
第三章 廣東省內陸核項目的契機和爭議
一 廣東核電發展的特殊性和代表性
二 關于內陸核項目的爭議
三 項目涉及區域的地理、經濟、文化狀況
四 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五 小結
第四章 “風險”還是“利益”?核電風險的社會建構
一 受訪者群體
二 當地人的“信任”
三 對于無知的建構
四 風險與利益:當地人的理性置換
五 沉默的大多數
第五章 福島核事故前核事務的公眾參與情況
一 建構風險的權力之爭
二 我國核電事務中的公共參與模式分析
三 福島事故前我國居民核事務參與的動機、過程與結果
第六章 福島核危機對我國大眾核電風險認知的塑造
一 核風險認知的形成
二 對核電的“不信任”是如何產生的
三 “不擔心”里包含的內容
四 對于利益分配的不滿
五 “不信任”的波及與“污名化”
第七章 媒體與網絡社會形成的核風險建構聯動機制
一 傳統媒體對于核電事件的報道
二 網絡社會里的核風險建構
三 討論
第八章 總結及政策建議
一 理論和概念層面上的反思及回應
二 我國大眾對核事務的參與及訴求:幾個維度的思考
三 我國核電面臨的契機與困局
四 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后 記
展開全部
中國核電風險的社會建構-21世紀以來公眾對核電事務的參與 作者簡介
方薌,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學博士,任教于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社會學系。
書友推薦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