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鄧石如篆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634
- 條形碼:9787548025634 ; 978-7-5480-2563-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鄧石如篆書 本書特色
《鄧石如篆書》賞析
喻劍庚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五十四歲時因避清代嘉慶皇帝颙琰諱而以字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自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鄧石如一生鬻書自刻印自給,性格耿直,不隨流俗,不附權貴,終身布衣。
鄧石如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隸書受《史晨碑》《張遷碑》《曹全碑》影響,吸收大篆籀文,漢碑題額,瓦當文字的特點,博采眾長,融匯提煉,將鐘鼎文,漢篆北碑渾樸厚重的金石趣味,用圓潤挺拔的線條表現出來。并將隸書的筆法融入篆書,破園為方,雜糅了提按,轉折,方圓,曲直等多方面的書寫元素,把篆書寫得方圓兼備,婉轉縝密,結字由圓轉方,字形愈現狹長,打破了篆書千年以來的成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目。他所寫的楷書《贈五處七言聯》(刊日本《明清書道圖說》),以方筆居多,挑勾往往用隸法,結構平穩疏朗;草書《山居早起詩軸》(刊《日本明清書道圖說》),用筆毫放凝重,動中有靜,回還往復;隸書《經鉭堂雜軸》(刊日本《中國書法》),篆法入隸,體方而勢圓,遒麗勁挺;篆書《贈傅山七言聯》(刊《日本書道全集》),用筆振蕩,不拘成法,平和簡靜。更有篆隸真行《贈肯圓四體書冊》(藏無錫市博物館),功力深厚,特別是篆體,跌宕多姿,遒健婀娜,恢宏流暢,是鄧石如晚年得意之作。
《鄧石如篆書》,每頁三行,每行四字,現藏無錫市博物館。是鄧石如在揚州贈肯園四體書冊的篆體。肯園,始鮑,名志道,字誠一,揚州鹽商。所書內容摘錄韓山朱公《座右銘》,系鄧石如五十七歲時所書,正是他書法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清朝中期金石學盛極一時,寫籀文,寫小篆成為一種時尚。由于謝小篆要【今筆心常在畫中行】,技法難以掌握,所以有人燒平筆毫,捆緊筆鋒去寫小篆。鄧石如是長鋒羊毫,要寫【玉筋】一脈的小篆,似乎不太可能,唯有另辟蹊徑。鄧石如順應羊毫毛筆柔韌容易起倒的特性,轉指捻管去調整筆鋒,達到線條婉轉流暢。此帖筆法豐富,用筆不求起止無痕,一味婉轉,而是圓筆絞轉,方筆翻折,逆鋒落筆,雜鋒輔毫!竟P從曲處還求真,意入圓時更覺方】方筆,圓筆,曲筆,直筆靈活運用,殺鋒以取勁折,破小篆圓轉之法。收筆回鋒,嘎然而起,或圓收,或方收,或尖受,干凈利落,故線條似【絕岸頹峰】,【萬歲枯藤】險絕蒼莽。結體在保持基本對稱的前提下,或避讓,或擴展,或插入,或上疏下密,或下疏上密,極盡字形的變化。凸顯婀娜飄逸的姿態,字勢疏朗如晴空星月,茂密巖疾風難透,布局前后映帶,氣韻靈動。用墨華滋厚實,氣韻十足,通篇一直一弧,起伏提按,絞轉翻折,無一筆遲疑,鄧石如打破古法,創立新法,充分體現了其【開拓萬古之胸,推到一時尊貴】的大家形象。
鄧石如在中國近代書法史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對他篆法的簡便實用,康南海分析得十分透徹:【完白山人既出,三尺豎童,僅能操筆,皆能為篆!繉λ淖ǖ娜诠盆T今,馬宗霍評價得入木三分:【完白山人隸筆作篆,故篆勢方,以篆意入分,故分勢圓,兩者皆得之冥悟!砍浞挚隙肃囀缱瓡囆g的實用性和開創性。
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鄧石如篆書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边@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