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誤解的對話-德國漢學家的中國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07024
- 條形碼:9787513307024 ; 978-7-5133-070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誤解的對話-德國漢學家的中國記憶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三輯:在**輯中,作者試圖從闡釋學和當代學術的角度,闡述海外漢學研究的正當性、合法性及其意義,并對民國期間漢學與中國學之互動進行梳理。第二輯主要考察了德國漢學家的中國敘事如何反映明清之變以及晚清民國之變,選取的人物有湯若望、福蘭閣以及傅吾康父子。在第三輯中,作者選用了幾個具體案例來說明中西互視與互釋的重要性,涉及的西方人士既有經典翻譯家衛禮賢,也有目前研究不多的白樂日、許理和、羅哲海。 在學科分類愈來愈專業化的當今時代,重新審視漢學家們對中國文化的整體研究以及整體觀點,會使我們獲益匪淺。
誤解的對話-德國漢學家的中國記憶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視域從來沒有離開過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 如今,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 新時期呼喚新人文,也不斷催生著新人文。
誤解的對話-德國漢學家的中國記憶 目錄
**輯 “漢學”與“國學”
第二輯 從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
第三輯 中西間的互視與互釋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外國人名索引
誤解的對話-德國漢學家的中國記憶 相關資料
所有的理解都是一種源自遠方的理解(fernes verstehen)。這說明,如果有距離感的話,外國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反之,中國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國。中國學術需要漢學,漢學需要源自中國學術的資源,它們都需要闡釋學。李雪濤教授的新書把這個觀點闡述得非常透徹:沒有闡釋學的漢學、沒有漢學的中國學術都不太可能有什么希望。
——顧彬(wolfgang kubin,德國波恩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讀李雪濤教授的著作,我仿佛有一種進入凡爾賽宮鏡廳之感——自己在一面面鏡子里,但不同角度的鏡子所顯示的我又是如此多樣化。我們可以看出自己習焉不察的某些面相,同時也可以看出被鏡子扭曲了的形象。感謝雪濤,他讓我看到德國漢學家如何看我們,也鼓勵中國讀者從自身出發反思德國漢學的局限與價值。
——賀衛方(北京大學教授)
對話之根本,當是敞開封閉、打通塵障,從而理解不同于自己的對方,也重新理解自以為理解的自己。而理解已經是詮釋,“詮釋的循環”又正是詮釋活動本身。因此,對話的關鍵并非正誤之辨,何為“正見”其實也無從談起。在“誤解”中展開的對話,恰恰會將我們引向何以為然的思考。
——楊慧林(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幾年前認識雪濤教授之后,我才開始借由漢學史來反省自己的學術背景和處境。讓我驚訝的是,在民國時期,德國學者與當時重要的中國知識分子已經建立了相當密切的交流。我經常問自己,當今的跨文化研究是否充分吸收了前輩漢學家的成果,并將之轉化為適合當代的動態交往模式。在我看來,漢語學界應當接續民國以來所累積的文化資源,從而與當代學術研究的某些發展趨勢產生創造性的互動。
——何乏筆(fabian heubel,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誤解的對話-德國漢學家的中國記憶 作者簡介
李雪濤,生于江蘇省徐州市,德國波恩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德國漢學、德國哲學以及中國佛教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學術譜系中的漢學——德國漢學之研究》(專著,2008)、《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主編之一,2005)、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主編之一,1999)、《佛像解說》(譯者,2003)、《大哲學家》(主譯,2004/2010)、《海德格爾與雅斯貝爾斯往復書簡》(譯者,2012)、《民國時期的德國漢學:文獻與研究》(編者,2013),并主持翻譯了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主編的十卷本《中國文學史》。另發表《論雅斯貝爾斯“軸心時代”觀念的中國思想來源》等論文150余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