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清.鄧石如篆書-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634
- 條形碼:9787548025634 ; 978-7-5480-256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鄧石如篆書-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鄧石如篆書》賞析 喻劍庚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五十四歲時因避清代嘉慶皇帝颙琰諱而以字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自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鄧石如一生鬻書自刻印自給,性格耿直,不隨流俗,不附權貴,終身布衣。 鄧石如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隸書受《史晨碑》《張遷碑》《曹全碑》影響,吸收大篆籀文,漢碑題額,瓦當文字的特點,博采眾長,融匯提煉,將鐘鼎文,漢篆北碑渾樸厚重的金石趣味,用圓潤挺拔的線條表現出來。并將隸書的筆法融入篆書,破園為方,雜糅了提按,轉折,方圓,曲直等多方面的書寫元素,把篆書寫得方圓兼備,婉轉縝密,結字由圓轉方,字形愈現狹長,打破了篆書千年以來的成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目。他所寫的楷書《贈五處七言聯》(刊日本《明清書道圖說》),以方筆居多,挑勾往往用隸法,結構平穩疏朗;草書《山居早起詩軸》(刊《日本明清書道圖說》),用筆毫放凝重,動中有靜,回還往復;隸書《經鉭堂雜軸》(刊日本《中國書法》),篆法入隸,體方而勢圓,遒麗勁挺;篆書《贈傅山七言聯》(刊《日本書道全集》),用筆振蕩,不拘成法,平和簡靜。更有篆隸真行《贈肯圓四體書冊》(藏無錫市博物館),功力深厚,特別是篆體,跌宕多姿,遒健婀娜,恢宏流暢,是鄧石如晚年得意之作。 《鄧石如篆書》,每頁三行,每行四字,現藏無錫市博物館。是鄧石如在揚州贈肯園四體書冊的篆體。肯園,始鮑,名志道,字誠一,揚州鹽商。所書內容摘錄韓山朱公《座右銘》,系鄧石如五十七歲時所書,正是他書法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清朝中期金石學盛極一時,寫籀文,寫小篆成為一種時尚。由于謝小篆要【今筆心常在畫中行】,技法難以掌握,所以有人燒平筆毫,捆緊筆鋒去寫小篆。鄧石如是長鋒羊毫,要寫【玉筋】一脈的小篆,似乎不太可能,唯有另辟蹊徑。鄧石如順應羊毫毛筆柔韌容易起倒的特性,轉指捻管去調整筆鋒,達到線條婉轉流暢。此帖筆法豐富,用筆不求起止無痕,一味婉轉,而是圓筆絞轉,方筆翻折,逆鋒落筆,雜鋒輔毫。【筆從曲處還求真,意入圓時更覺方】方筆,圓筆,曲筆,直筆靈活運用,殺鋒以取勁折,破小篆圓轉之法。收筆回鋒,嘎然而起,或圓收,或方收,或尖受,干凈利落,故線條似【絕岸頹峰】,【萬歲枯藤】險絕蒼莽。結體在保持基本對稱的前提下,或避讓,或擴展,或插入,或上疏下密,或下疏上密,極盡字形的變化。凸顯婀娜飄逸的姿態,字勢疏朗如晴空星月,茂密巖疾風難透,布局前后映帶,氣韻靈動。用墨華滋厚實,氣韻十足,通篇一直一弧,起伏提按,絞轉翻折,無一筆遲疑,鄧石如打破古法,創立新法,充分體現了其【開拓萬古之胸,推到一時尊貴】的大家形象。 鄧石如在中國近代書法史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對他篆法的簡便實用,康南海分析得十分透徹:【完白山人既出,三尺豎童,僅能操筆,皆能為篆。】對他的篆法的融古鑄今,馬宗霍評價得入木三分:【完白山人隸筆作篆,故篆勢方,以篆意入分,故分勢圓,兩者皆得之冥悟。】充分肯定了鄧石如篆書藝術的實用性和開創性。
清.鄧石如篆書-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本系列叢書主要收集了歷代的經典碑帖,依據原碑帖彩色放大的形式,呈現于讀者。本書放大后有利于書寫者臨摹,研究及欣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