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醫古籍文獻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85406
- 條形碼:9787030385406 ; 978-7-03-03854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古籍文獻學 本書特色
《中醫古籍文獻學(修訂版)》為國醫大師張燦玾教授《中醫古籍文獻學》的修訂版,包括中醫古籍文獻的源流與流別、書名與篇名、書體結構、文體、文字、標記符號、載體、著錄、校勘、注釋、類書與叢書、聚散與輯佚、辨偽等有關內容。旨在結合一般文獻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內容介紹中醫文獻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歷史地、客觀地反映中醫古代文獻的基本情況與基本面貌,系統地、科學地總結與概括中醫古代文獻研究與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中醫古籍文獻學(修訂版)》可供中醫藥文獻教學、科研工作者及中醫藥院校學生參考閱讀。
中醫古籍文獻學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醫大師張燦玾教授《中醫古籍文獻學》的修訂再版,分為緒論、中醫文獻的源流與流別、中醫古籍的書名與篇名、中醫古籍書體結構、中醫文獻的文體、中醫文獻的文字、中醫文獻的標記符號、中醫文獻的載體、中醫文獻的著錄、中醫古籍校勘、中醫古籍注釋、中醫文獻的聚散與輯佚、中醫古籍辨偽等章。本書旨在結合一般文獻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內容介紹中醫文獻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有關內容。歷史地、客觀地反映中醫古代文獻的基本情況與基本面貌,系統地、科學地總結與概括中醫古代文獻研與古籍整理方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中醫古籍文獻學 目錄
再版序言
前言
**章 緒論
**節 文獻與文獻學
一、文獻
二、文獻學
第二節 中醫文獻與中醫文獻學
一、中醫文獻
二、中醫文獻學
第三節 中醫文獻的學術價值
第四節 中醫文獻整理研究的主要任務
第二章 中醫文獻的源流與流別
**節 上古醫學文獻
一、后世文獻追記之傳說
二、后人著述依托上古者
三、出土文物考證
四、上古醫療技術推議
五、上古醫療技術的傳播方式
結語
第二節 周秦醫學文獻
一、醫事制度方面的文獻
二、醫林人物方面的文獻
三、醫學著作方面的文獻
結語
第三節 兩漢三國醫學文獻
一、書目著錄醫書
二、古籍援引醫書
三、醫籍引見諸書
四、存世醫籍
五、古籍援引之醫論、醫言
六、出土文物醫學文獻
七、醫林人物方面的文獻
八、道教醫學文獻
九、《七略》與《藝文志》著錄之方技文獻
結語
第四節 兩晉南北朝醫學文獻
一、書目著錄醫書
二、古籍援引書目
三、醫籍引見諸書
四、存世醫籍
五、出土文物醫學文獻
六、養生類文獻
七、寒食散與解散類文獻
八、其他學科類文獻
結語
第五節 隋唐五代醫學文獻
一、書目著錄醫學文獻
二、古籍援引醫學文獻
三、醫事制度方面的文獻
四、醫學人物方面的文獻
五、醫事、醫論方面的文獻
六、出土醫學文獻
七、存世醫籍
結語
第六節 宋金元醫學文獻
一、書目著錄醫學文獻
二、官修醫學文獻
三、宋代校正古醫書
四、運氣類文獻
五、傷寒類文獻
六、金元四家醫學文獻
七、各科醫學文獻
八、醫話、醫論、醫史等方面文獻
九、其他醫學文獻
結語
第七節 明清醫學文獻
一、書目著錄醫學文獻
二、醫經類古籍整理研究
三、《傷寒論》、《金匱》類古籍整理研究
四、傷寒溫病類文獻
五、本草方劑類文獻
六、基礎學科方面的文獻
七、臨床各科文獻
八、醫案、醫話、醫論、醫史類文獻
九、法醫類文獻
十、獸醫類文獻
十一、中西匯通類醫學文獻
十二、醫學叢書與類書型文獻
結語
第三章 中醫古籍的書名與篇名
**節 書名
一、有書無名
二、篇名即書名
三、書名用語類別
四、叢書命名
五、書名冠詞
六、書名組合結構
七、書名的演變與別出
第二節 篇名
一、篇名使用與演變
二、古醫籍篇題命名舉例
第四章 中醫古籍書體結構
**節 書體結構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古醫籍書體結構常例
一、扉頁
二、卷前附錄
三、卷首或首卷
四、正卷體式
五、卷尾
六、卷后附錄
第五章 中醫文獻的文體
**節 文體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古文體的類別
第三節 中醫古代文獻文體概述
一、周秦時期
二、漢代
三、魏晉南北朝
四、隋唐五代
五、宋代
六、金元時代
七、明清時代
第四節 中醫古文獻文體舉例
第六章 中醫文獻的文字
**節 中醫文獻的字體
一、甲骨文
二、金文
三、小篆
四、隸書
五、真書
六、行書
七、草書
八、宋體字
第二節 中醫文獻的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基本概念
二、中醫古籍通假字舉例
第三節 中醫文獻的俗字與書刊匠字
一、俗字
二、書刊匠字
第四節 中醫文獻的避諱字
一、避諱常例
二、諱改類例
三、中醫古籍避諱字舉例
四、諱字對研讀古醫籍的重要意義
第七章 中醫文獻的標記符號
**節 句讀釋義
第二節 標記符號的使用與演變
第三節 中醫古籍標記符號類例
一、卷篇符號
二、段落符號
三、句讀符號
四、著重符號
五、名稱符號
六、文字符號
七、其他符號
第四節 標記符號的特點與意義
第八章 中醫文獻的載體
**節 文獻載體釋義
第二節 中醫古代文獻載體種類
一、以甲骨為載體
二、以金石為載體
三、以竹木為載體
四、以縑帛為載體
五、以紙為載體
六、以貝葉為載體
第三節 版本基本概念
第四節 古籍版本類型
一、陳國慶《古籍版本淺說》(1964年中華書局出版)
二、雷夢水《書林瑣記》(1988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三、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1992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四、姚伯岳《版本學》(199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第五節 古籍版本名稱釋例
一、以刻印時間區分
二、以刻印地點區分
三、以刻印單位區分
四、以裝訂形式區分
五、以制版工藝區分
六、以寫本種類區分
七、以活字種類區分
八、以字體、行款區分
九、以紙質區分
十、以顏色區分
十一、以版式區分
十二、以刻印質量區分
十三、以內容區分
十四、以用途區分
十五、以流通情況和價值區分
第六節 書版款式與書形稱謂
一、書版的款式及題文
二、書形稱謂及附屬裝置
三、書品
第七節 歷代刻本特點
一、宋代刻本特點
二、元代刻本特點
三、明代刻本特點
四、清代刻本的特點
第八節 版本鑒定
一、版本鑒定的內容
二、版本鑒定的方法
三、版本鑒定的依據
第九節 版本源流
一、版本源流考證的重要意義
二、版本源流是古籍流傳的必然結果
三、版本源流考證的內容
四、版本源流考證的方法
第九章 中醫文獻的著錄
**節 書目著錄釋義
第二節 引書著錄
一、引書的形式
二、引書的方式
三、稱引方式
四、引書舉例
五、國外醫籍引書舉例
第三節 附錄書目著錄
一、附錄書目類
二、附錄方式
三、稱引方式
四、附錄書目舉例
第四節 目錄著錄
一、目錄的涵義
二、目錄的體制與類型
三、目錄的種類
四、著錄體式舉例
五、史書七志經籍、藝文著錄醫書解析
六、著錄醫籍之重要書目簡介
七、中醫圖書目錄類例
八、圖書目錄的功用
第十章 中醫古籍校勘
**節 校勘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古醫籍校勘的歷史概況
第三節 古籍多層次結構及形成原因
第四節 古籍訛誤基本情況
一、文史古籍訛誤常例
二、古醫籍訛誤常例
第五節 校勘的依據和條件
一、校勘的依據
二、校勘的條件
第六節 校勘方法
一、校勘的一般方法
二、校勘的具體方法
第七節 校文的處理方式與校勘體裁
一、校文處理方式
二、校勘的體裁
第八節 古醫籍校勘的一般程序
第九節 校勘記與敘例的書寫方式
一、校勘記書寫常例
二、敘例的書寫方式
第十節 校勘注意事項
一、學識務博
二、擇本務善
三、行斷務明
四、校改務慎
五、出據務實
六、工作務細
第十一章 中醫古籍注釋
**節 古醫籍注釋的歷史概況
第二節 注釋的體裁與類別
一、注釋的體裁
二、注釋的類別
第三節 注釋的內容與方法
一、注釋的內容
二、注釋的方法
第四節 舊注誤釋舉例
一、曲就誤文而釋誤例
二、不辨壞文而釋誤例
三、虛實未詳而釋誤例
四、不辨通文而釋誤例
五、句讀斷破而釋誤例
六、未詳詞義而釋誤例
七、異說求同而釋誤例
八、不明體例而釋誤例
九、因襲舊說而釋誤例
十、逞奇標新而釋誤例
第五節 注釋注意事項
一、結合語言的時代性,根據實際,進行注釋
二、考析疑義與歧義,并存異說
三、注意學術源流
四、充分利用本證本訓
五、充分運用前人舊注與其他文獻資料
六、引文要準確,盡可能使用**手資料
七、選擇版本
八、詳略得當,繁簡適宜
九、義有未盡,酌加按語
十、不攘人善,不沒其實
第十二章 中醫文獻的類書與叢書
**節 類書
一、類書的基本概念
二、類書的起始與發展
三、類書的體制
四、中醫學的類書
五、類書之利弊
第二節 叢書
一、叢書概況
二、叢書之濫觴
三、叢書歷史發展簡介
四、醫學各類叢書例述
五、叢書的利弊
第十三章 中醫文獻的聚散與輯佚
**節 古文獻散亡的原因
第二節 古醫籍散亡情況概述
一、古籍征引例述
二、書目著錄例述
三、史傳記載例述
四、出土文獻例述
第三節 古醫籍亡佚及遺文存留概況
一、書、文并亡
二、書雖亡而知其大義
三、書雖亡而文未亡或基本未亡
四、大部分亡佚而體例尚明
五、大部分亡佚而體例亦不明
六、小部分亡佚
七、存有部分或少量遺文而不知所出者
八、書已亡而僅憑追憶而尚存余義者
第四節 古醫籍輯佚的由來與開展
第五節 輯佚書例述
第六節 輯佚工作注意事項
第七節 輯佚工作重要意義
第十四章 中醫古籍辨偽
**節 歷代辨偽簡述
第二節 造成偽書的原因
第三節 辨識偽書的方法
第四節 古醫籍辨偽類例
一、依托上古之作
二、假借仙家之作
三、假異人之傳授
四、依托先世之作
五、假名人之作
六、假古著遺篇之作
七、假前世之遺名而偽造成書
八、拾前人遺文而補綴纂次成書
九、真書之中間有偽文
十、書賈為牟利而造偽
十一、后人不知所出,而誤以為自著
十二、真偽之疑
第五節 叢書辨偽舉例
第六節 古醫籍辨偽的重要意義
參考引用書目
編后語
中醫古籍文獻學 作者簡介
張燦玾,字昭華,男,1928年7月出生,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1944年從祖父與父親學醫,1959年在南京中醫學院教研班結業后,調山東中醫學院工作。曾任系主任、教務處副處長、院長等職。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委員及文獻分會常委與仲景學說專委會顧問、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顧問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科協委員、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理事、山東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紅十字會理事等職。現任山東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紅十字會會長且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齊魯京劇愛好者協會會員。 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已60余年。自20世紀80年代始,主要從事中醫文獻研究與古籍整理。1983年被衛生部指定為華北山東片古籍整理學術牽頭人及部級重點整理研究課題《甲乙經》校注的主編人。近十余年,在報刊發表論文70余篇,校注與校點中醫古籍十余部,其中《針灸甲乙經校釋》、《素問校釋》及《針灸甲乙經校注》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另有4部獲廳局級獎。自撰百余萬字《中醫古籍文獻學》專著一部,獲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主編《中醫文獻學》及《中醫文獻發展史》,2004年主編《黃帝內經文獻研究》。1988年及1995年兩次被山東省委與省府評選為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9年12月,被山東中醫藥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9月,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中華中醫藥學會成就獎”,并聘為終身理事。2003年12月,山東省人事廳與衛生廳授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名老中醫藥專家”及“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稱號。2006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09年5月,在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組織的“國醫大師”評選中,被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號。 自幼喜歡詩詞,從青年時代至今仍堅持對古詩詞進行閱讀與研究。自50年代起,開始進行寫作,80年代以后,有大量作品,截至目前,共有1000余首。其中有300余首在報刊雜志及詩詞文集上發表。自撰有《不慍居詩詞稿》及《暮村吟草》。1983年應邀參加岱宗詩社為個人會員,1988年由岱宗詩社推薦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對音樂、戲劇等亦頗有研究。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