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第六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59055
- 條形碼:9787303159055 ; 978-7-303-1590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第六卷 本書特色
李希凡主編的這本《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第6卷)》為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重大課題《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版的第6卷。該書結合歷史遺存、文化典籍以及出土文物實物,藝術學的視野系統介紹了我國清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史論結合、圖文并敘。 本書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第六卷 內容簡介
本書為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重大課題《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版的第五卷,結合歷史遺存、文化典籍以及出土文物實物,藝術學的視野系統介紹了唐宋時期我國藝術的發展歷程,史論結合、圖文并敘。
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第六卷 目錄
第九編清代
概述
一、清代表演藝術的高度發展與成熟
二、清代美術的空前興盛與繁榮
**章清代戲曲概貌及清初傳奇創作的繁華
**節清代戲曲藝術概述
一、清初傳奇創作的再度繁榮
二、清中葉地方戲曲的勃興
三、宮廷戲曲和清末戲曲改良運動
第二節李玉和蘇州作家群
一、李玉作品的表現內容
二、李玉作品的藝術特色
第三節洪舁及其《長生殿》
一、洪舁的生平和思想
二、《長生殿》的主題和思想內容
三、《長生殿》的藝術成就
第四節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活動
二、《桃花扇》的思想內容
三、《桃花扇》的藝術特點
第二章清代地方戲曲的崛起和四大聲腔并存格局的形成
**節梆子腔的源流及其發展演變
一、梆子腔的源流
二、梆子腔的迅速發展和激烈競爭
三、兩個演出中心的形成
四、梆子腔在長江流域的發展和流變
五、梆子腔的音樂、表演和舞臺美術
六、各路梆子戲的形成
第二節皮黃腔的形成和發展
一、西皮腔和二黃腔的源流
二、皮黃腔的形成和繁榮
三、京劇的形成和繁榮
第三節昆山腔和弋陽腔在清代的發展和演變
第四節弦索腔和柳子戲
第三章清代地方戲曲的劇本創作和表演藝術的成就
**節昆山腔和弋陽腔的劇本創作
第二節梆子腔劇本創作的成就
第三節皮黃腔劇目
第四節清代地方戲曲表演藝術的成就
一、演唱和朗誦藝術的戲劇化
二、角色分工的細致化和多種角色體制的完備
三、表演風格的形成與武術、雜技的進一步戲劇化
第四章清代說書類曲藝的傳衍
**節評話和評書的分流與勃興
一、南方評話的崛起與發展
二、北方評書的形成與流傳
第二節彈詞的繁榮與鼓書的興盛
一、姿采各異的南方彈詞
二、廣泛繁衍的北方鼓書
三、漁鼓道情的傳播和演化
四、琴書的形成與鼓書的蛻變
第五章清代的唱區、韻誦類曲藝及相聲和滿族曲藝
**節清代唱曲的分化與整合
一、俗曲的興盛及刊本的涌現
二、清代形成的唱曲曲種
第二節相聲的形成與韻誦類曲藝的崛起
一、相聲的形成
二、韻誦類曲藝的崛起
第三節清代滿族曲藝
一、子弟書
二、八角鼓
第六章清代音樂
**節清代宮廷音樂
一、清代宮廷音樂的演進
二、宮廷禮儀音樂
三、宮廷娛樂音樂
第二節清代宗教音樂
一、佛教音樂
二、道教音樂
三、保留在宮廷中的薩滿教音樂
第三節清代民間音樂
一、清代民歌
二、民間器樂合奏形式的興旺發達
第四節清代文人音樂
一、古琴藝術
二、琵琶演奏的流派及傳譜
三、合奏音樂“弦索十三套”
第五節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傳播
一、明末清初西方音樂的**次大量傳入
二、清中晚期西洋音樂在中國的傳播
第六節新音樂的萌芽——學堂樂歌
一、學堂樂歌的歷史文化背景
二、學堂樂歌的出現及發展
三、學堂樂歌的主要編創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
第七章清代舞蹈
**節雅舞和宴饗舞蹈
一、雅舞
二、宴饗舞蹈
第二節民間歌舞的戲劇化
一、秧歌戲
二、采茶戲
三、花鼓戲
四、花燈戲
第三節歐陸舞風東漸
第四節節令習俗歌舞
一、燈節和燈舞
二、民族節目歌舞
第五節宗教習俗舞蹈
一、神秘的“堂子”
二、羌姆、查瑪、跳布扎
三、乍休浴佛會,更結賽神緣
第六節生產、生活習裕歌舞
一、生產習俗舞蹈
二、婚俗舞蹈
三、喪俗舞蹈
四、喜慶聚會中的社交舞蹈
……
第八章清代的表演藝術理論
**節清代戲曲理論
一、《李笠翁曲話》
二、《梨園原》
三、《花部農譚》
四、《藤花亭曲話》
第二節清代音樂理論
一、演唱理論
二、清儒對音樂史料的梳理
第九章清代卷軸畫的發展與書法的篆刻藝術的中興(上)
**節以“四王”、吳、惲與“四僧”為代表的清初畫壇
一、“四王”與清初正統繪畫
二、吳歷和惲壽平
三、以石濤與八大山人為代表的“四僧”
四、安徽及金陵畫壇
第二節揚州畫派與宮廷繪畫
一、清代中期的畫壇走勢
二、以鄭板橋、金農為代表的“揚州八怪”與揚州畫壇
三、宮廷繪畫
第十章清代卷軸畫的發展與書法和篆刻藝術的中興(下)
**節變革迭起的晚清畫壇
一、晚清畫壇概貌
二、以趙之謙與吳昌碩為始末的海上畫派
三、以嶺南為先聲的清末畫壇風潮
第二節書法和篆刻的中興
一、帖學的盛行與館閣體諸家
二、碑學的崛起與鄧石如、伊秉綬等多面兼長的書家
三、篆刻藝術與程邃、丁敬等篆刻名家
第十一章雕塑、民俗制作及民間畫繪
**節雕塑的變化
一、大型雕塑的演變與衰落
二、豐盛的小型造像與石雕、陶塑、泥塑
第二節品類繁多的民俗制作
一、民間剪刻
二、民間塑作
三、民間編扎與雜件
第三節民間畫繪的繁盛
一、楊柳青與桃花塢等地的民間年畫
二、壁畫
三、唐卡
四、月份牌及其他民間畫繪
第十二章繁盛的工藝美術
**節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陶瓷藝術
一、制瓷技術和工藝的新發展
二、清三朝官窯
三、后期官窯和地方名窯
第二節印染織繡工藝
一、印染
二、絲織和棉、麻、毛織
三、緙絲與刺繡
第三節玉、石、漆器和金屬工藝
一、玉雕及石雕
二、漆器
三、金屬工藝
第四節竹木牙角及其他工藝
一、竹木牙角雕刻
二、家具和文房用品
三、玻璃工藝及其他工藝
第十三章清代建筑
**節官方建筑和禮教建筑的繼承與修建
一、城池宮苑與禮制建筑的繼承
二、宗教建筑的豐富與變化
第二節民間建筑與園林建筑
一、民間建筑的綜合創造
二、民居建筑系統
三、集大成的占典園林建筑藝術
第十四章美術理論與鑒藏
**節畫學理論的全面開拓
一、畫學著述概觀
二、理論特色和建樹
第二節書法及篆刻理論
一、書法著述與理論成就
二、篆刻著述及理論
第三節美術鑒藏及著錄
一、宮廷所藏與私家收藏
二、鑒藏著錄
年表
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第六卷 節選
《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第6卷)》由李希凡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第六卷 作者簡介
李希凡,男,漢族,中共黨員。1927年12月11日生于北京通州,祖籍浙江紹興,原名李錫范,字疇九。1953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1953年至1955年肄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1955年至1986年調《人民日報》歷任文藝部編輯、評論組長、副主任、常務副主任,1986年調中國藝術研究院任常務副院長、研究員、首聘終身研究員。全國第二、八屆政協委員,全國第四屆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1954年加人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紅樓夢評論集》(與藍翎合著)、《弦外集》、《論“人”和“現實”》、《管見集》、《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寸心集》、《題材·思想·藝術》、《《吶喊)(彷徨)的思想與藝術》、《紅樓夢藝術世界》、《李希凡文學評論選》、《文藝漫筆》、《文藝漫筆續編》、《燕泥集》、《說情》、《毛澤東文藝思想的貢獻》、《冬草》、《藝文絮語》、《沉沙集》、《傳神文筆足千秋——《紅樓夢)人物論》、《往事回眸》,主編《紅樓夢大辭典》、《中華藝術通史》、干部培訓教材《中國藝術》、《外國藝術精粹賞析》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