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冷暴力(八品-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0090885
- 條形碼:9787210090885 ; 978-7-210-0908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冷暴力(八品-九品) 內容簡介
本書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這一概念,它廣泛發生在婚姻、家庭和職場中,施虐者通過拒絕直接溝通、言語歪曲、諷刺、嘲笑、輕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來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毀其自尊,改□其思維方式,使這種關系持續下去,讓受虐者無法逃脫。這類冷暴力現象并不如身體暴力明顯,只會讓受虐者有苦說不出,一味檢討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伊里戈揚探討了家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階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雙方的角度做了詳盡的分析。之后,她闡明了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長期后果,并分別針對家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現象提出了建議。
冷暴力(八品-九品)冷暴力(八品-九品) 前言
心機深沉的遣詞用字,
不必弄臟自己的手,
也能殺人辱人。
羞辱地位相當的人,
乃人生一大樂事。
──□□幽默大師皮埃爾·德普羅日(Pierre Desproges)
我到底做錯了什么,該當受此懲罰?
人生有些際遇令人振奮,激勵我們付出□□努力;也有些令人震撼,甚至會摧毀一切。通過精神虐待,一個人真的有可能毀掉另一個人,將之稱為“精神謀殺”也不為過。相信每個人都見過某種形式的精神虐待行為,他們發生在□女、夫妻、家人之間,以及職場、社交或政治活動中。面對這種間接形式的暴力,我們的社會往往視而不見,常以包容為借口,對其罪行默不作聲。
精神虐待的危害,很適合作為電影或驚悚□□的主題,如1954年□□導演亨利-□□·克魯佐(Henri-Georges Clouzot)所拍攝的《惡魔》(Les Diaboliques,1955年)一片,便引起極大反響。大眾都很清楚電影與□□中的虐待屬于人為操控,但一回到現實的日常生活,我們卻三緘其口,不愿多談。
□□導演艾汀·夏帝耶(étienne Chatiliez)執導過一部電影《達尼爾阿姨》(Tatie Danielle,1990年),描述一個老婦人如何在精神上折磨周圍的人,讓觀眾感到饒富興味。她先是把家中年邁的女管家惡整到“意外”死亡,觀眾則會想:“那是女管家自找的,誰
叫她太順從了。”接著達尼爾阿姨又把壞心眼轉向接她去住的侄孫一家。侄孫和侄孫媳竭盡所能取悅她,卻沒想到他們越是巴結,姑婆越是虐待他們。
達尼爾阿姨使出施虐者慣用的伎倆,講起話來指桑罵槐、含沙射影,還經常說謊欺騙,以言語羞辱他人,讓人無所適從。令人訝異的是,受虐者對于這種操控渾然不覺,還努力地想要了解姑婆的行為,甚至懷疑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我們到底做了什么,讓她這樣厭惡我們?”達尼爾阿姨不會亂發脾氣。她的態度雖然冷漠刻薄,倒也不至于激起周圍人與她對抗,只是三不五時地耍些小手段,讓人困惑不安,可也別想抓到她什么把柄。她的段數很高,輕而易舉就能顛倒情勢,以受虐者的姿態出現,而令她的家人成為施虐者:是兒孫輩遺棄了82 歲的老人家,把她孤零零的丟在公寓里,只能靠狗食維生。
在這部幽默的電影中,受虐者的反應并不激烈,現實生活中很可能也是如此;受虐者希望自己的善意能夠軟化施虐者,但事與愿違,太多善意反而□成了令人難以忍受的挑釁。*后,唯一獲得達尼爾阿姨青睞的是新來的女管家,兩個人棋逢敵手,只有女管家才制得住她。一段近乎和諧的關系由此展開。
如果說這位老人家把我們逗樂并觸動了我們的某種情緒,那是因為我們覺得她吃過很多苦頭,所以才會心那么壞。我們像她的親人一樣同情她,而她也像操控親人一般把我們耍得團團轉。電影中可憐的受虐者好像笨得可以,完全不值得同情。達尼爾阿姨的行為越過分,侄孫夫婦就越是對她客氣,而觀眾和達尼爾則都覺得他倆真是叫人受不了。
但這些都無損于以下事實——達尼爾阿姨的所作所為的確屬于惡意攻擊。這種攻擊來自于不自覺的破壞心理,指一個或幾個人針對特定對象懷有或隱匿或明顯的敵意;不論如何解讀,其對象都是具體、真實的目標。看似無害的字眼、指涉、推論以及非語言的暗示,確實有可能讓一個人惴惴不安甚至崩潰,而周圍的知情者則通常不會過問。施虐者犧牲受虐者來壯大自己,并把出問題的責任推給對方,以避開自己內心或精神上的沖突。如果責任在對方,那么就是別人的問題,自己就不會覺得不對、內疚或痛苦。這是精神虐待的特征。
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這種不當的行為,但是唯有長期且不斷重復發生,它才具有破壞力。任何“精神正常”的人在某些時候,例如憤怒時,都不免會有虐待行為,但同樣也會表現出其他的行為模式(歇斯底里、恐懼、沉溺,等等),事后還會對自己的反常行為感到相當驚訝并質疑。施虐者卻是以一貫的邪惡方式虐待別人,并固執地維持這種特定形式的關系,不容許有絲毫動搖。即使他虐人的本性一時不被察覺,也終究會在脫不了干系的情境中顯現。然而,他絕無可能自我懷疑。這種人為滿足自身對獲得欽慕和肯定的無盡需求,一定要以貶抑他人的方式來維護自尊,繼而握有權力。由于他們不在乎與他人的關系,也就不會有同理心,也不會懂得尊重別人。而尊重的意思是,重視他人身為人的價值,并知道我們可能帶給別人的痛苦。
反常的虐待心理令人好奇、著迷,也讓人感到恐懼。我們想象施虐者天賦異稟,總能扮演贏家的角色,因此有時不免心生羨慕。他們確實懂得自如地操控人心,在商業或政治領域中占上風。但我們也有所畏懼,因為直覺告訴我們,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會比對抗他們更有好處。世上*令人羨慕的就是那些享樂人間、無憂無慮的人。我們不會在乎顯得軟弱無能的受虐者,并且在尊重他人自由的偽善氛圍中,對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情況視若無睹。事實上,這種容忍使得我們不會去干涉他人的行為和意見,即使其看起來超過道德底線或者需要商榷,而且我們也在不明所以地縱容著掌權者羅織謊言的行為。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但什么才是我們可接受的底線?會不會因失去原則和界線而冒助紂為虐的風險?對此,我們漠不關心。真正的容忍是以明確的界線為先決條件的,同時也需要檢視及衡量其價值觀。精神虐待卻是在另一個人的精神領域設下陷阱,并因當前社會、文化環境的姑息而得寸進尺。今天這個時代拒絕建立絕對的行為規范,一旦判定某種操控的行為屬于虐待,就會設定限制,可是社會認為判定虐待就等同于“審查”。我們已經放棄了道德與□□約束,而在過去,這些約束構成的禮儀準則讓我們可以說:“不得如此!”如今,我們只在隱情曝光、經媒體渲染擴大后才會義憤填膺。公共權力不再遵循一定的行為框架進行規范或處置,而是推卸責任,要原該由它們去引導或支援的人自負責任。
甚至連精神科醫生都對使用“虐待”一詞有所遲疑,即便用了,也只會表達他無力介入,或者對施虐者的手法感興趣。精神虐待的定義本身便受到某些人的質疑,他們寧可使用泛指一切的“精神病態”(psychopathy),把所有他們治不了的病都歸入其內。但是,精神疾病不會導致虐待,虐待源于不帶感情的理性,再加上無法把他人當作人來尊重的態度。某些施虐者的罪行會受到批判與法律制裁,但大多數施虐者卻利用魅力和適應力在社會上找到出路,而留下一堆受傷的靈魂和痛苦的生命。不論在醫學界、法律界還是教育界,我們都曾被施虐者所愚弄,但他們卻裝作受虐者而蒙混過關。他們假裝符合我們的預期,使我們更好騙,讓他們有違常理的感受獲得肯定。當他們之后為追求權力露出真面目時,我們就會感覺遭到背叛及羞辱。某些專業人士不愿揭發施虐者的原因即在于此。當精神科醫生們相互告誡:“小心,此人是個惡性的虐待狂!”言下之意就是:“此案可能有危險。”又或是在說“你我的幫助無濟與事”, 然后放棄幫助受虐者。診斷一個人為惡性,當然是很嚴重的事,通常僅限于連精神科醫生都難以想象的極度殘酷行為,如連續殺人的罪行。不管是討論連續殺人還是惡性虐待,重點都在于其行為的掠奪性:奪取他人性命。“惡性”一詞令人震驚而不安,它相當于一種價值判斷,但精神分析師拒絕做出這種判斷。然而,這是坐視虐待行為不管的充分理由嗎?不判定虐待行為只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因為受虐者等于被棄之不顧,對虐待攻擊將毫無招架之力。
以我在心理治療方面的執業經驗,我聽過許多病人受虐卻無力自衛的案例。我在后面會提到,施虐者會先使受虐者失去行動能力,以防止任何可能的反擊。缺乏防衛機制讓受虐者無法理解自己面對的是什么狀況。為了讓受虐者和潛在的受虐者不落入施虐者的精神圈套,我會在本書中分析,攻擊者與其獵物間的虐待關系是如何形成的。
受虐者尋求幫助時往往不得要領。精神分析師常常會建議他們,針對所遭受的虐待攻擊,評估自己該負哪些自覺或不自覺的責任。精神分析通常只考慮內在精神狀態,即個人腦海里發生的事,而不會去評估外在環境的影響。因此精神分析把受虐者視為受虐待行為為的共犯,不把他的困境當一回事。又由于前面提到的,專業人士吝于指明施虐者與受虐者,所以分析師甚至可能加重受虐者的崩潰過程。在我看來,傳統療法并不足以幫助受虐者。我在本書中會推薦更合宜的方法,特別是針對精神攻擊和虐待的案例。
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精神虐待者送上法庭(他們往往太懂得替自己辯護),而是要大家記得他們可能造成的傷害與危險;記住這些事實,可以幫助現在和未來的受虐者保護自己。即便這種形式的攻擊被合理地視為(對抗精神異常或憂郁癥的)防御機制,也不能免除精神虐待者的罪責。有些看似無害的操縱技巧,會給受虐者留下因遭人愚弄而感到痛苦或羞憤的后遺癥;有些更嚴重的操縱會影響受虐者的核心人格,導致災難性的后果。精神虐待者直接危害的是受虐者,間接成為周圍人罔顧道德的標桿,他們會以為一切都沒什么大不了,甚至相信犧牲他人、任意妄為才是常態。
身為被害人學(victimology)的研究者,我并不會在本書中討論有關虐待本質的理論,而是堅定地站在遭到虐待的受虐者這一邊。被害人學*近才成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原本屬于犯罪學。它解析受害的原因、過程、結果,以及受虐者的權利。愿意幫助受虐者的專業人士,如受過急診訓練的醫生、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和律師,都可以考慮去讀個被害人學的學位。
經歷過例如精神虐待等精神攻擊的人,是千真萬確的受虐者,因為其心理狀態已多多少少地被永久改□了。就算受虐者對精神虐待的反應促成了與施虐者持續不斷甚至表面上看似對等的關系,我們也不可忘記,受虐者是受制于自己無法負責的狀況的。無形暴力的受虐者去看精神科醫生時,通常是為了治療跟自身有關的問題,如精神壓抑、缺乏自信或決斷力;也可能是藥物治療無效的長期抑郁,或是可能導致□□的嚴重憂郁癥。這類病人有時會抱怨“伴侶”或周圍的人,但是他們似乎不清楚,有股可怕的隱蔽暴力正威脅著自己。
這種精神混亂的狀態,可能會造成連精神科醫生都看不出暴力問題客觀存在的情況。類似情況有一個難以言說的共同元素:即受虐者雖然知道自己很痛苦,卻實在想象不出自己到底遭受過什么暴力與虐待。有時他們也很疑惑:“是不是像別人所說,是我自己想太多?”
因此,即使他們敢于抱怨自身遭遇,也覺得無法說清楚,于是認定會被人誤解。
我刻意選用“惡性虐待者”和“受虐者”等詞語,就是因為這類案例是隱而不現卻真實存在的暴力。
冷暴力(八品-九品) 目錄
**章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2
第二章職場上的精神虐待 40
第二部分 精神虐待式關系與當事人
第三章精神虐待的誘惑期 76
第四章精神虐待關系中的溝通 81
第五章精神虐待的其他階段 99
第六章施虐者 106
第七章受虐者 118
第三部分 精神虐待的后遺癥與責任承擔
第八章“失去行動力”階段的后果 130
第九章長期后果 137
第十章針對夫妻與家庭的實用建議 145
第十一章針對職場的實用建議 150
第十二章心理上的主動應對 159
結語重建尊重 172
冷暴力(八品-九品) 節選
**部分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章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反而像是正常現象。這種過程始于不尊重他人、說謊或單純的操控行為。我們只有在身受其害時才會發現難以忍受。當這種行為的作用對象未能加以回應,精神虐待就會進展到下一階段:出現明顯的虐待舉動,對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受虐者不確定能否獲得他人理解,所以只得默默承受。
這種道德迫害一向存在,若發生在家庭里,則通常不為人知;若發生在職場上,再趕上充分就業期間,大家的容忍度會降低,畢竟受虐者隨時可以辭職。但如果發生在高失業率時期,那么受虐者就會因為想保住工作而身心健康受損。有人曾對此反擊和對簿公堂,如今,隨著這些現象廣為人知,社會也已開始提出質疑。
心理治療人員經常目睹活生生的案例,都體現了外在現實與心理現實界線的模糊不清。這些當事人所受的苦有一個共通點:每個人自認為獨一無二的經驗,事實上與很多其他人雷同。而臨床判定的難處在于,如何衡量當事人的每個字詞、語調和說法的重要程度。種種細節分開來看似乎無妨,加起來卻形成了一種毀滅的力量。受虐者在這種致命的游戲中一路受到攻擊,有時自己也會采取虐待行為,因為這種防御術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但這么做,可能會導致受虐者被誤指為施虐者的共犯。
我在執業經歷中,曾看過同一施虐者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職場、婚姻與親子關系中,不斷復制破壞行為。我想要強調的正是這種行為的延伸性。有些人的人生道路上,充滿著他所造成的傷害或是被他傷到無法復原的人。但所有這些,都不會妨礙他騙過那么多人,在表面上還完全維持著正人君子的形象。
夫妻間的精神虐待
夫妻間的精神虐待常因為被大事化小為單純的強弱勢問題而受到否定或疏忽。精神分析簡化這種現象的方式是把伴侶當作共犯,甚至要伴侶為自己的受虐負責。這等于否定了這種支配關系中的掌控空間,而它足以導致受虐者無力反擊、無法自衛,也否定了精神虐待中存在著暴力的事實,并會對受虐者造成深遠的心理傷害。精神虐待的手法十分細膩,不著痕跡,旁觀者容易將其解讀為兩人之間單純的沖突或“打情罵俏”,實際上那是企圖在精神上甚至肉體上毀掉另一個人,而這種暴力的企圖有時的確會得逞。
下面講述幾對處于精神虐待不同階段的夫婦的故事。每個案例的時間長短不一,原因在于精神虐待會經歷數月甚至數年的醞釀。隨著虐待關系的演□,受虐者要先學習記下受虐的過程,接著學習如何自我防衛以及搜集證據。
掌控欲
當發現“所愛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過依賴彼此的關系,精神虐待的沖動便會升起。
*親密的另一半受虐會*嚴重,因為太過親密可能使施虐者感到恐懼。自戀者掌控伴侶是為了壓抑對方,同時也會因為害怕伴侶太靠近自己而將其制服。為維持對伴侶的全盤掌控,一定得把對方鎖在依賴或獨占的關系里,這讓身陷疑惑和內疚的伴侶無法反抗。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愛你”,卻始終不明說,但又以間接的方式透露出來。伴侶必須安分,且不斷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擊;施虐者也會防止伴侶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覺到自己正在受虐。美國犯罪□□家、《天才雷普利》(TheTalentedMr.Ripley)的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Highsmith)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這么說:“有時,*吸引我們或是我們□□的人是很難給我們新想法的,他們如同橡膠制的絕緣體。”
自戀的施虐者令伴侶處于陰晴不定、無所適從的情境中,借以施展掌控力,讓伴侶動彈不得。把伴侶圈在固定的范圍內并保持安全距離,可以避免被自己害怕的關系綁住。他通過壓抑和制服伴侶,迫使對方屈從于“他人的控制”,那正是他自己*恐懼且不計一切代價要回避的。在正常相處的情侶之間,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應該是能對戀情產生正強化作用的。有些案例中,一方企圖壓迫另一方,借以鞏固自己的主宰地位。然而以自戀的施虐者為主導的情侶或夫婦,其關系可能會是致命的,因為言語攻擊和暗中傷人已成為慣例,且有系統。
精神虐待的關系必須要有過于忍讓的伴侶才能發展下去,精神分析師常將這種忍讓解讀為伴侶可從這種關系中獲得某些好處,而這基本上是一種不自覺的自作自受。后面的章節會討論到,這只是部分的解讀,因為大多數案例的受虐者過去都沒有自我懲罰的傾向,之后也不曾出現。這種不完整的分析是很危險的,它會加深忍讓一方的罪惡感,完全無助于尋找出路、逃脫受束縛的環境。
過度忍讓的源頭多半出于對家庭的忠誠,也包括重蹈父母的覆轍,或是順從地扮演配合對方自戀的犧牲型角色等。
冷暴力(八品-九品) 相關資料
盤踞 法國暢銷榜50周,被譯為24種語言
首次全面探討人際關系中的精神虐待行為,讓無數受虐者如夢初醒的經典之作。法國心理學家與被害人學專家伊里戈揚的代表作。
傷人不見血的冷暴力廣泛存在于婚姻、親子關系、職場和社會中,施虐者披著關系親密的外衣,肆無忌憚地滲入受虐者的生活,使其成為自己精神虐待的獵物。本書意在指導受虐者認清自己的處境,跳出這一惡性循環。
伊里戈揚通過大量案例探討了冷暴力的各種表現形式與危害,詳細剖析了施虐者與受虐者的特點與關系。她飽含同情,筆鋒犀利,從專業角度為受虐者立起一面鏡子,讓丑惡無可遁形,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冷暴力(八品-九品) 作者簡介
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家、心理治療師、被害人學專家,曾在巴黎第五大學任客座教授,專攻精神暴力行為,主要研究職場上的精神虐待。她曾數次作為嘉賓出現在□□的電視節目上,并積極推動□□針對職場和家庭內部精神暴力的立法進程。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