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金瓶梅的藝術(八品-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5920
- 條形碼:9787513935920 ; 978-7-5139-3592-0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瓶梅的藝術(八品-九品)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對于《金瓶梅》的賞析文集,作者使用比較文學的手法,將《金瓶梅》置于中國傳統文學和世界名著兩個廣闊的文學維度中,從金(潘金蓮)、瓶(李瓶兒)、梅(龐春梅)、西門慶等代表性人物入手,重點分析了《金瓶梅》的寫實藝術、諷刺手法、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關注、對死亡的獨特關心等,既說明《金瓶梅》為《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傳統文學經典所開啟的諸多先河,又旁征博引眾多世界一流作家如契訶夫、托爾斯泰、狄更斯等人的著作,深入淺出地闡述《金瓶梅》杰出的文學高度。同時,作者以與《金梅瓶》作者相通的心腸,體察人性的深不可測,尤其是對宋惠蓮、應伯爵、李桂姐等非主要人物進行解說,透徹地洞xi 《jin瓶梅》所包含的同情、慈悲和救贖。
金瓶梅的藝術(八品-九品) 目錄
自序… ……………………………………………………………………………………………… 3
前言 國人忽略了的小說…………………………………………………… 9
各種真假缺點… ………………………………………………………………………… 1
寫實藝術… …………………………………………………………………………………… 9
活力的表現:幾個小妓女………………………………………………… 23
應伯爵… ……………………………………………………………………………………… 37
諷刺藝術:《儒林外史》的先河… ………………………………… 51
宋惠蓮… ……………………………………………………………………………………… 61
表里之別… ………………………………………………………………………………… 81
德行:吳月娘與武松…………………………………………………………… 93
癡愛:李瓶兒… …………………………………………………………………… 109
嗔惡:潘金蓮… …………………………………………………………………… 123
龐春梅:《金瓶梅》的命名…………………………………………… 139
西門慶:貪欲與淫心………………………………………………………… 151
平凡人的宗教劇………………………………………………………………… 163
余論 布局與成就……………………………………………………………… 181
出版后記… ……………………………………………………………………………… 193
金瓶梅的藝術(八品-九品) 節選
龐春梅:《金瓶梅》的命名
《金瓶梅》書名中的“梅”字來自龐春梅,由此可見她是書中重要人物。她出場很早,但她的故事中*重要的部分,即是她貴為守備夫人以及與陳經濟離離合合的經過,都發生在書的末尾。這時西門慶已經身亡家敗,作者也顯出興致闌珊的模樣—他對生活的愛戀已表達過了,對西門糟蹋人生機會也惋惜過了。他寫春梅和陳經濟時,好像沒有了原先寫作的熱情。
本來,在作者的構想中,龐春梅一定是一位很突出的女性。她有一種自然的尊貴,作者曾用很清晰利落的幾筆,把她的特色很有力地勾畫出來。她不是書中*美或*聰敏的一個—在這些方面她未必及宋惠蓮。可是惠蓮不珍惜羽毛,心中雖有節操,日常的行為太隨便了;她正相反,生下來就有傲氣與身價。那時她在西門府里的地位,與玉簫、迎春、蘭香相等,四人是挑出來一起學彈唱的,但她總是鶴立雞群,瞧那三人不起,罵她們貪吃愛玩,也罵她們好與僮仆狎混。她自己并不貪吃玩,有一回嫌沒有好衣服,像“燒煳卷子”似的,就不肯出門。至于男女之事,雖然她先后也失身于西門慶與陳經濟兩翁婿(都是潘金蓮命令的),但是教彈唱的李銘在第廿二回想動她腦筋,她馬上疾言厲色相向,使李銘十分狼狽。大抵就是這樣與生俱來的身價感,使吳神仙來西門宅看相之時,從一群淫賤的媵妾之間,認出這婢女長著個貴相。
由于傲,春梅相當殘酷。她除了使李銘難堪,又曾因為申二姐不肯快快地為她唱曲子而把那盲女子臭罵了一頓,罵得非常惡毒(第七十五回)。另一方面,她對故主始終保持尊卑的關系。吳月娘在八十五回嫌她與潘金蓮狼狽為奸,叫薛嫂領她出去賣了,出門之時她卻依足禮法到月娘處拜別,因為*初她本是月娘房中的丫頭。后來她貴為周守備的夫人了,在永福寺重遇月娘,月娘慌忙想逃跑,怕她羞辱報仇,沒料到她不廢舊禮,拜見月娘,并送金飾給孝哥為禮物。這表示什么呢?是她的奴性不改嗎?大概不是的,因為她不是個膽怯、保守的人,她的行為反映出很高的自尊心。平庸的仆婢發了達而重見破落的故主時,恐怕不會有這樣的把持的。
作者對春梅有很特別的愛惜,愛惜到偏頗的地步。他在前面大半本書中,完全不寫出她的淫行,雖然明白說出她失過身。在《紅樓夢》中“送宮花賈璉戲熙鳳”章里,“脂評”說若是王熙鳳白晝宣淫明寫出來,就會“唐突”了“阿鳳”;現在我們的作者好像也不愿要春梅公開出丑。這樣的偏頗在本書之中是很罕見的,作者對書中人物雖然很同情,但寫他們做壞事、傻事以及見不得人的事,卻絲毫不留余地。
春梅起初既這樣受重視與珍愛,在末尾幾章中的描述自難免教人失望。她之貴為夫人,重會吳月娘,重見舊家池館,尤其是*后縱欲亡身,這些項目料想是作者心中早已定了的,而且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是寫得實在缺乏深度,而歸根到底是缺乏熱情。《金瓶梅》中人物死亡的情景,向來是很動人的,像宋惠蓮、李瓶兒、潘金蓮的死,我們都細論過,西門慶的死與死前那段日子里跡近瘋狂的自戕行為,也用了萬鈞之力,現在春梅在全書完結*末一章中死去,死的經過僅用百數十字敘述,實在太草草。所以我們要猜想,作者寫完西門的故事后,已經興致闌珊了。
但是且不管這些吧,我們面前還有個關系到作者的態度與全書意義的問題未答,那就是,這本書為什么要以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人來命名呢?[1]這三人有什么特質而得以名列眾人之前呢?若說小說的主題是西門慶的身死與家敗,事情也不是與這三個婦人都有密切關系而與別的書中人無關:我們說潘金蓮害死西門慶是可以的,但李瓶兒和龐春梅就沒有什么責任—起碼不會比鄭愛月、林太太那些人的責任大。那么,這三人是*什么呢?*壞?顯然不是。*美?也不見得,后來令西門慶欲心大熾的何千戶娘子和王三官妻子,大抵都比她們更美。《紅樓夢》中那一群年輕女子列在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副冊、又副冊上,次序大抵是依據才、貌、社會地位、與男主角接近的程度這幾項而定的,但金蓮三人在這幾方面都不能超逾別人。
分析起來,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這三個,她們所共有的特質,其實只是強烈的情欲。情欲本是人的通性,《金瓶梅》中有淫行的人不知凡幾,可是真正無法應付自己情欲的重要角色,除了男主角西門慶,就數這三個婦女。她們生活在情欲里,走情欲驅策的路,*后都慘死在情欲之手。
作者拿三個大淫婦來命名小說,是什么意思呢?是警世懲淫嗎?作者對三人的品行當然是不恭維,我們看著她們把生活弄糟了,*后遇到了“藝術中的公道”,死得很苦。但作者貶責之時,仍有很深的慈悲。許多人認為《金瓶梅》的警世態度偽善得很,因為書中寫了許多淫行,而那些茍合的男女雖謂不得善終,卻沒有受到很明確的譴責。有些批評家嫌李瓶兒表現出來的溫良不合理,又嫌西門慶比《水滸傳》中的原身改良得太多[2]。《金瓶梅》寫性事,我們下面再論;但是嫌作者對罪人誅伐得不夠,即是嫌他慈悲。李希凡明言覺得《水滸傳》對待壞人的無情態度才是合理的。《水滸傳》的作者與讀者面對犯過的人,有一種很原始的、得來輕易的優越感;《金瓶梅》并不給我們這種優越感。我們想鄙視眼前這三淫婦,他就說,瓶兒很仁厚,對西門慶的真情至死不渝;春梅天生尊貴,當年也曾鄙視貪吃愛玩的同伴;即使是金蓮,她的聰明與精力,未必輸給你和我。作者的態度,與寫《卡拉馬佐夫兄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相近。在卡家兄弟中,那個神父向卡家的老大深深鞠一個躬,不是因為老大的德行好,而是因為他的情與欲很強,人生的道路會是很苦的。神父的慈悲是基督教的慈悲,《金瓶梅》里的慈悲則來自佛教,來源雖異,性質與表現卻很相像。我們的三大淫婦都走很兇險的路,吃大苦頭,死得凄慘,作者以之命名小說,也是向人生的苦致意。
但三個“淫婦”雖說并非不值得同情,卻也不會使讀者覺得需要為她們的下場抱不平。她們都可說是罪有應得。李瓶兒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印許多佛經來贖愆,又請人替她念經消災;潘金蓮和龐春梅即使沒有這種自知,但也總了解到自己走的是什么路,而這路是她們自動走上的,不是人家迫
上去的。這“罪有應得”之感是很重要的,這感覺加上前述的慈悲與同情,構成了本書的一點特色。若說只是讓讀者覺得罪有應得之人物,中國文學中也很多,諸如長篇小說戲曲中的奸佞反賊,公案故事中的盜匪,以及行為茍且的狗男女,這些人落得個不好下場時,讀者拍手稱快,不會同情或憐惜。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作品極得讀者同情的,如《竇娥冤》與《紅樓夢》,讀者見主角受到那些無辜之苦,不禁為之抱屈,眼中含著熱淚,心里充滿怨憤。不過,怨憤不平,并不是凈化了的情感—把《竇娥冤》和《紅樓夢》稱為偉大悲劇的人都忽略了這一點。我們讀畢《金瓶梅》的心境卻是比較凈化了的,怨憤不平固然沒有,輕佻的優越感大抵也不會多,有的是那種看到了人生盡頭的難過,而且多少有些好像什么話也不想說。
金瓶梅的藝術(八品-九品) 相關資料
古今中外對《金瓶梅》的評論眾多,可謂仁智互見。孫述宇先生《金瓶梅的藝術》充滿了引人入勝的分析,以其犀利的眼光、愛惜的情懷,更因為深深了解西洋小說歷史而能夠對中國文學傳統中這部橫空出世的杰作產生格外深刻和獨到的反觀,特別于我心有戚戚焉。雖然最初寫于四十多年前,今天重讀,還是令人耳目一新。我希望哪怕沒有讀過小說原作的人,也來讀一讀這部論著,也許可以對小說形式的藝術,對《金瓶梅》,對我們的人間世,都能多一點思考,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包容。
——田曉菲(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
孫述宇關于《金瓶梅》的討論,點出了這部衍生自《水滸傳》的“同人文”最有趣的雙重性:一方面,《金瓶梅》表現出驚人的寫實能力,對市井社會的再現遠超母本《水滸傳》;另一方面,意圖勸人向善的沖動又制約著作者的妙筆。《金瓶梅》就在糾結中走完了全程,也成就了它相對寂寞的聲名。讀讀孫述宇教授這本書,能讓你從頭開始認知《金瓶梅》這本無法入選“古典名著”的奇書。
——楊早(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金瓶梅的藝術(八品-九品) 作者簡介
孫述宇,學者、翻譯家、文學評論家。1934 年生于廣州,原籍中山,早年就讀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后畢業于新亞書院外文系,繼在美國耶魯大學獲英國文學博士學位。于香港中文大學執教多年,主持創設翻譯系,授課跨英文、翻譯及中文各系。 學術專長為英語文學、英語史,以及中國舊小說,亦從事翻譯與文學創作。專著有《古英語》《金瓶梅的藝術》《水滸傳的誕生》,譯作有康拉德《臺風》,創作有小說集《鮭》。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