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有無之辨與人生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58957
- 條形碼:9787562258957 ; 978-7-5622-589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無之辨與人生哲學 本書特色
需要說明的是,《有無之辯與人生哲學》(作者高新民)對印度佛教的空無論的解讀是以《大藏經》對人藏經典的分類為依據的,尤其是對佛經的解讀,是按阿含部、般若部、華嚴部、法華部、涅槃部、大集部、經集部等來逐一闡釋它們所包含的空無論思想的,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有無之辨與人生哲學 內容簡介
《華大博雅學術文庫:有無之辯與人生哲學》在全面考察中外的非存在研究,尤其是我國學術界涉及較少的西方自19世紀末以來由邁農等人所共創的、以哲學為主角的多學科、多角度、多層面的非存在研究的基礎上,從本體論、認識論、人生哲學和科學哲學等角度對印度哲學尤其是其中的佛教哲學中的非存在研究或有無之辯進行梳理和分析,并吸收、提煉其中的積極成果.盡可能站在現時代的高度,對有關前沿研究和焦點問題作出新的思考和回應,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認識論和人生哲學。
有無之辨與人生哲學 目錄
前言
**章 佛教有無之辯的歷史背景
**節 古印度有無之辯的基本進程和一般特點
第二節 正理一勝論派的句義論與非存在論
第三節 吠檀多派論境界之無
第四節 彌曼差派與瑜伽派的非存在論
第五節 數論派對非存在論的否定
第六節 耆那教的“或許說”
第二章 佛教有無之辯的解釋學問題
**節 佛教解釋學的對象與獨特課題
第二節 意義論
第三節 語言觀
第四節 名實關系論
第五節 客觀理解的標準與條件
第六節 佛自說大小乘的關系
第七節 智者大師對佛教解釋學的創造性發揮與重構
第三章 阿含部:空即清凈解脫
**節 《阿含經》的主題與特點
第二節 《阿含經》論“說空”之因緣
第三節 空義辨析:審諦真實不顛倒
第四節 空義辨析:行真實空不顛倒
第五節 空義辨析:空果
第六節 各種空義的會通
第四章 部派佛教:力顯如來真實義
**節 部派分裂的解釋學原因與概況
第二節 部派佛教對“有”、“無”的解釋與空無論的基本傾向
第三節 析空法與有我無我問題
第四節 空的分類、無為法與涅槃
第五節 辨有部之有無之辯
第六節 《成實論》的“破無論”與“立無論”
第五章 般若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節 般若經的集成、主題與特點
第二節 空無是無所有之有
第三節 安住空法而無所住
第四節 不證無相、不墮有相
第六章 華嚴部與法華部:開實相門 究一味澤
**節 華嚴部的特點與解空的方法論
第二節 行空、“立空”是菩薩眾德之本
第三節 佛之境界:法界如虛空、自性即無性
第四節 空行:無得之稱、亦莫不仁
第五節 空之心行:想能作佛,離想無有
第六節 證空的心理歷程
第七節 普賢行愿:行即無行、愿即無愿
第八節 《金剛三昧經》與《法華經》的空無論
第七章 涅槃部:“生者不生滅者不滅盡者不盡”
**節 “知空”與涅槃經的語言觀
第二節 空既有又無
第三節 圣人以“空無心”而成正覺
第四節 空、涅榘與解脫
第八章 寶積部:性空法即“宗極”
**節 平等解即佛法之善解
第二節 佛教是“趨向真實”的宗教
第三節 “如來以其諸法空故,現成正覺”
第四節 空行的心靈哲學基礎與心理操作方法
第五節 平等、佛、菩提、涅檠
第九章 大集部:“入于無本,悉解本無.曉解空義”
**節 佛教解釋學:“一空句總攝一切佛法”
第二節 空義:“空性、法性,同一無性”
第三節 析空法:創新與薈萃
第四節 圣路:空的信、解、入、證、住
第五節 空果:佛、涅槃、解脫
第十章 經集部:空即諸寶之“津澤”
**節 空的重要性:“依空滿愿”
第二節 本體論之無:“一切諸法本無”
第三節 有無關系:“有無本為一”
第四節 大小乘空無論:各隨根性,終歸安樂
第五節 空即無化:無愿無作,無相無依
第六節 空之落實:不二法門與三昧
第七節 空即心空:空當于心行中求
第八節 空即解脫:“諸法無縛,本解脫故”
第十一章 空無與心靈——佛教的心理哲學及其與空無論的關系”
**節 人的概念圖式與心在其中的地位
第二節 身體觀與生死觀
第三節 解構性心理哲學:妄心
第四節 建構性心理哲學:自在真心
第五節 建構性心理哲學:現象學性質
第六節 “功由心修,心正成佛”:成圣的心理學機制與“增上心學”
第十二章 大乘空宗的空無辨正
**節 大乘“深義”與大乘體系之組織
第二節 佛教“空無”的特殊性與解空的前提條件
第三節 真俗二諦語境下的有無之辯
第四節 大乘空義的正本清源與“人空義”的門徑
第五節 空的唯一性與十八空
第六節 中觀空無論的難題、反例及其同化
第十三章 瑜伽行派的“*勝空性勝解”
**節 空有問題的重要性與解空的方法論
第二節 實有”非有
第三節 相、性、極微、因果與空
第四節 無為法的有無問題
第五節 印度佛教有無之辯的同與異
第十四章 中國佛教的有無之辯
**節 “六家七宗”和僧肇的空無論
第二節 天臺宗:安心于空方能安他
第三節 華嚴宗:有無終非有異
第四節 三論宗:觀察因緣明甚深空義
第五節 禪宗:若見本性空亦不有
第六節 《大乘義章 》之“明空”:空是一切諸法之實
第七節 《宗鏡錄》的有無之辯
第十五章 比較研究視野下的佛教空無論
**節 中國哲學的有無之辯及其特質
第二節 西方哲學有無之辯的特點與新趨勢
第三節 東西方有無之辯的異同與佛教的特點
結語:空無即解脫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