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17910
- 條形碼:9787516117910 ; 978-7-5161-179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 本書特色
公民資格理論是一個與文化、制度、政策、行為密切相關的理論主題,也是一個能將歷史與現實、個人與群體、民族與國家勾連起來的大話題。李艷霞《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是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文庫。本書共六章節,內容包括公民資格的理論意蘊與實踐邏輯、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的內在契合、福利國家困境與公民資格危機、“第三條道路”與公民資格重建等。本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 內容簡介
公民資格理論是一個與文化、制度、政策、行為密切相關的理論主題,也是一個能將歷史與現實、個人與群體、民族與國家勾連起來的大話題。李艷霞《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是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文庫。本書共六章節,內容包括公民資格的理論意蘊與實踐邏輯、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的內在契合、福利國家困境與公民資格危機、“第三條道路”與公民資格重建等。本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 目錄
序前言 一 公民資格與現代政治生活 二 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的相關研究 三 本書的基本論述思路與核心內容**章 公民資格的理論意蘊與實踐邏輯 **節 歷史視野下公民資格的兩種傳統 一 源于古希臘的共和主義公民資格 二 基于近代資產階級思想的自由主義公民資格 第二節 現代民族國家內公民資格的三維內涵 一 作為身份地位的公民資格 二 作為權利義務體系的公民資格 三 作為參與行動的公民資格 第三節 公民資格理論蘊涵的四種張力 一 自由、民主、公正之間的張力 二 權利與責任的張力 三 結構與能動的張力 四 包容與排斥的張力 第四節 現代民族國家中公民資格的實現邏輯 一 產生前提:民族國家的出現 二 現實基礎:公共領域的成熟 三 實現途徑:社會運動的興起 四 目標與對象:憲政體系中的公民權利第二章 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的內在契合 **節 社會福利與福利國家 一 社會福利的內涵、特征與分類 二 福利國家的產生、特征與原則 三 社會福利:公民資格的理論焦點與實踐重心 第二節 現代國家的公民資格類型與福利制度模式 一 社會生活諸領域關系與現代公民資格類型 二 自由主義公民資格與福利制度:以英國為案例 三 傳統公民資格與福利制度:以德國為案例 四 社會民主公民資格與福利制度:以瑞典為案例第三章 福利國家困境與公民資格危機 **節 福利國家困境的表現 一 經濟領域的困境 二 公共行政領域的困境 三 社會領域的困境 第二節 社會經濟視角下福利國家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人口老齡化對福利國家的挑戰 二 社會風險變化對福利國家的挑戰 三 勞動分工變化對福利國家的挑戰 第三節 公民資格視角下福利國家困境的根源 一 市場領域擴張及其對國家、公共領域的侵蝕 二 全球化浪潮對公民社會權利實現基礎的削弱 三 新經濟自由主義改革與公民資格惡化第四章 “第三條道路”與公民資格重建 **節 “第三條道路”的理論與實踐 一 確立新式的社會公平觀 二 消極福利向積極福利轉變 三 福利國家向投資型國家轉變 四 福利國家向福利社會轉變 第二節 “第三條道路”重建公民資格的努力 一 公共領域重建:良好公民資格形成的基礎 二 公共權力領域改革:良好公民資格運作的條件第五章 公民資格的拓展與福利國家的新趨向 **節 公民資格拓展的歷史邏輯 一 公民資格拓展的模式 二 公民資格拓展的根本動力、總體趨向和現實任務 第二節 公民資格拓展的實踐重心 一 參與權利:公民資格的縱向延伸 二 多元公民資格:公民資格的橫向拓展 第三節 福利理念的更新與福利國家的新趨向 一 物質、權利與認同:社會福利的新內涵 二 外部適應與內部調整:福利國家的新趨向第六章 中國語境下的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 **節 公民資格的內在張力與中國公民資格的建構邏輯 一 公民教育:近代中國公民資格建構的重要實踐形式 二 近代以來中國公民資格建構的四個階段 三 公民資格的內在張力與中國公民教育特征 第二節 公民資格理念下中國福利制度現狀 一 亟須完善與調和社會生活各領域 二 有待擴充與統合的社會福利體系 第三節 公民資格理念下的中國福利制度建設 一 協調社會生活各領域關系:培育良好的公民資格基礎 二 以公民資格為核心型塑中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價值基礎 三 以公民資格為核心確立中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目標體系 四 以公民資格為核心建構中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原則結語參考文獻跋
展開全部
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 作者簡介
李艷霞,女,博士,現任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與比較政治學,重點關注公民資格、公民文化、民族國家構建等學術領域。迄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省部級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多項,在《文史哲》、《教學與研究》、《人文雜志》、《倫理學研究》、《東南學術》、《浙江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余篇,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