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21846
- 條形碼:9787301221846 ; 978-7-301-2218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本書特色
1. 作者權威:不謙虛的說,王利明老師現在是中國大陸民法學界的**家,學術論著諸多,作品暢銷,特別是在外地考研、讀博的學生中間很有號召力;其弟子眾多,包括很多已經成名的學者,另外多有進入公檢法系統的政府官員,F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黨委副書記,本身又是人大代表,人大立法委員等。 2. 關注熱點:本書里面涉及到很多時下熱點關注的問題,比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網絡時代還需要保護隱私權么?名人的隱私權怎么辦?暴力拆遷涉及到的到底是哪方面的法律問題?該如何做,讓拆遷戶與執法者能夠和解?法學的就業形勢很嚴峻,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法學院再設立,那么法學教育和研究是怎么了呢?法科學生該怎么學習,法學教育者擔負何種責任?(恰值兩會結束,不知道能否趁這個熱乎勁。) 3. 首部隨筆:王利明老師一般出版的都是鴻篇巨著,這次是隨筆形式發表個人的觀點、立場,確實是頭一次。這本書也是以普法為目的,而且重點是給官員普法。觀點穩健而不失尖銳,說實話但是話語綿密穩妥。 本書是王利明教授的首部隨筆集。作為一名治學嚴謹的學者,他以慣常的認真態度,親自挑選文章結集,并參與編輯工作之中,打磨、修改,*終使這本小書付梓面世。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濃厚的人文關懷氣息,為推動立法、司法前進的積極努力,以人為本的鮮明立場態度——展開此書,你將感受到一個主張改革又不失穩健、思考理性但不乏人情味兒的法學學者鮮活的思想脈動。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內容簡介
法治隨感體現了王利明教授對法治建設的一些初步的認識,也是其親身參與立法、司法和在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中的心得體會。作者用其樸實、綿密的文字,圍繞“何為法治”、“法如何治”、“民法:光榮與夢想”、“司法:定分止爭”與“學術與教育”五個部分,分別講述了自己在法治一般理論、法治實踐、立法制度、司法實踐、法學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見解和觀點。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目錄
何為法治
人民的福祉是*高的法律/
什么是法治
法律至上是法治的要義
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
從“法平如水”談起
法治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小議民主
通過法治推進民主
依法治國需要進行科學規劃
法治與人治
法治是值得信仰的
法治的核心是規范公權、保障私權
法律乃公平正義之術
法治與法制
法治與法律人
天理、國法、人情
法治與社會自治
法治與德治
性善性惡論與法律治理
法治與人情
小議法律與宗教
法如何治
和諧社會應當是一個法治的社會
從“醉駕入刑”談起
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穩
公權與私權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
從《秋菊打官司》說起
何以要通過司法程序實現社會正義
法治與媒體
從蘇格拉底之死談程序正義
奉法者強則國強
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法治
判例法與成文法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現代化
從根本上遏制和防止刑訊逼供
契約精神與法治社會
法治保障下的社會管理體制創新
親歷法治建設三十余載
民法:光榮與夢想
民法要體系化
向中國自己的民法典邁進
民法典要符合中國的民情
為民法典早日頒行鼓與呼
法律不理瑣事嗎?
民事立法的中國元素
光榮與夢想: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頒布20周年的發言
民主立法與科學立法
立法應當去部門化
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的新任務
人格權法讓人們活得更有尊嚴
侵權責任法是什么
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
怎樣看待網絡環境下人格權的保護
應當加大環境損害賠償力度
合同法是什么
沒有隱私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從王石婚變傳聞看人格權立法
知識產權保護是技術創新的巨大動力
我看個人信息資料的保護
電子信息安全關乎人格尊嚴
物權法是什么
保護百姓財產是*大的民生
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
依法行政,保障物權
規范拆遷 保障私權
民法的人文關懷
我看公司的“社會責任”
家事關系的法律調整
談談預算立法與監督
為什么需要強制賠禮道歉
司法:定分止爭
法治的社會需要司法公正
從足球裁判看司法的獨立公正
司法的權威性
司法裁判的可預期性
定分止爭與定紛止爭
明辨是非是正義的基本要求
要強化判決書說理
法官與醫生
如何理解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裁判方法研究:依法公正裁判的源泉
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解釋學
成文法傳統中的創新
——怎么看案例指導制度
普法,*需要普及的是什么
學術與教育
法學是一門科學
法學學科應當步入知識融合時代
“飯碗法學”應當休矣
構建中國特色的民法學體系
比較法之我見
法學教育的使命
追尋現代大學的特征
什么是法學家的社會責任
登山·治學·做人
后記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作者簡介
王利明,男,一九六〇年生,湖北省仙桃市人,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F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 副書記、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