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人-愛琴海岸的奇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056307
- 條形碼:9787510056307 ; 978-7-5100-5630-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希臘人-愛琴海岸的奇葩 本書特色
著者一反傳統,“歷史中的個體”——人,“有著同樣的血緣,同樣的語言,共同的神廟、儀式與相近的習俗”的希臘人(希羅多德語)為其獨到、始終關注的對象。
——張強,東北師范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所所長
希臘人-愛琴海岸的奇葩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以歷史中的個體為核心的古希臘世界漫游指南,視角獨特,引人入勝。
本書以歷史發展順序為主線,覆蓋范圍從荷馬時代到希臘化時期,但全書不以歷史事件為核心,而是將之作為呈現希臘人的真實面貌的必需背景。每章內容的主體是作者精心挑選的個人,而且往往是不太出名的人,他們足以展現其所生活時代的人的活動或行為的某一方面。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希臘人的詩歌、史料、法庭辯護詞,營造出了讓人物盡情訴說自己的故事的效果。
書中還設置了大量的專欄,既有對好萊塢在詮釋古代希臘和希臘人的影片中無知行為的辛辣諷刺,又有關于希臘人的幽默和老年觀的專題討論,還有許多對有趣個人和故事的簡單介紹。這種多角度多側面的描述方式,構筑了一個清晰立體、細節豐富、血肉豐沛的希臘人整體形象。
希臘人-愛琴海岸的奇葩 目錄
大事年表與地圖
第 1 章 荷馬之后:
新時代的新聲音--帕羅斯的詩人、戰士、私生子阿爾基羅科斯
荷馬筆下的“人物”
成長中的痛苦與問題
阿爾基羅科斯挑戰“常規”
阿爾基羅科斯對內奧布勒的愛
阿爾基羅科斯之死
專欄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I:特洛伊的海倫還是好萊塢的海倫?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II:《伊阿宋與阿爾戈號英雄》--史詩中的“金羊毛”
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拒服兵役的故事
一些有趣的人--對希臘人幽默的深入了解:“荷馬式的”青蛙和老鼠、斯巴
達國王阿格西勞斯、王后戈爾戈及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
第 2 章 鐵器時代與僭主的世界:
游吟詩人赫西俄德、薩摩斯的波呂克拉泰斯及匠師埃烏帕里諾斯
社會與經濟的變化
神明與正義:赫西俄德的疾呼
衰退的世界
殖民運動與僭主的出現
薩摩斯的波呂克拉泰斯
匠師埃烏帕里諾斯
專欄
一次思想革命--**位希臘哲學家米利都的泰勒斯
阿里昂--為生命而歌的樂師
第 3 章 泛希臘賽會:
克羅同的法烏羅斯--早期體育英雄
城邦的興起
奧林匹克賽會
其他泛希臘賽會及地方性賽會
女子賽會
觀眾
后期歲月
克羅同的法烏羅斯
專欄
呂底亞的克洛埃索斯:謎與滅亡--在德爾菲阿波羅神諭所求神諭的異國之王
女健將--特里福薩、海代婭和狄奧尼西婭三姐妹
羅德斯的卡利帕忒拉--一位勇敢的母親
克羅同的米洛
薩索斯的塞阿戈奈斯
腓底皮德斯--子虛烏有的馬拉松送信人
第 4 章 不受束縛的厄洛斯:
希臘人中的雙性戀--萊斯沃斯的薩福、雅典的哈爾莫底烏斯與阿里斯多基同
以及塞奧多托斯和他的情人們
雙性戀的文化背景
薩福,“Lesbian”
薩福和她的女伴們
哈爾莫底烏斯和阿里斯多基同--情人成刺客
因為對年輕的塞奧多托斯的愛--情敵間的激烈爭斗
雙性戀的衰落
專欄
半人半獸:土、水、野獸以及昆蟲--塞莫尼德斯對女性的看法
第 5 章 希臘與波斯的較量:
東方與西方的沖突:波呂戈諾托斯、政治與壁畫
與波斯之戰
地米斯托克利和薩拉米海戰
提洛同盟與客蒙的崛起
東方對抗西方--特洛伊戰火重燃
融政治于壁畫中的藝術家--波呂戈諾托斯
專欄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Ⅲ:《斯巴達三百勇士》--希臘版的“銘記阿拉莫”
水軍統帥阿爾特米西婭--狡黠多智的女王
女畫家--妙手丹青提瑪里忒
第 6 章 黃金時代的奇葩:
伯里克利時期雅典的高級妓女阿斯帕西婭
雅典的黃金時代
高級妓女阿斯帕西婭
專欄
雅典的殘疾人--為補助金辯護的跛子
斯巴達婦女--性與城邦
不孝子--令伯里克利蒙羞的科桑西普斯
新婚夫婦--伊斯克瑪科斯與新娘的對話
瘟疫中幸存的修昔底德
希臘的老年觀--從梭倫到歐里庇得斯
第 7 章 無賴、流氓和盜賊:
公元前5 世紀與前4 世紀雅典法律的另一面--通奸者埃拉托斯塞奈斯、
暴徒科農、投毒者“克呂泰涅斯特拉”、盜用兄弟錢財者狄奧戈伊同以及
騙子弗爾米奧
埃拉托斯塞奈斯--福過災生的通奸者(約公元前400 年)
一次偶發的暴行--暴徒科農和他的兒子們(約公元前340 年)
姻親問題--一位惡毒的繼母?(約公元前420 年)
狄奧戈伊同--盜用兄弟錢財的外祖父(約公元前400 年)
弗爾米奧--一個騙子(約公元前360 年)
專欄
塞奧弗拉斯托斯《性格概論》中論述的一些消極性格
無禮之人
帕西翁--昔日的奴隸成為雅典富有的公民錢莊主
喜好與惡棍為伍者
第 8 章 希臘化時代的科學、技術和幻想:
亞歷山大和他的海下冒險
科幻小說的開端
亞歷山大的潛水裝置
傳說變為歷史
古代的潛水裝置?
專欄
腓力之死--刺殺者保桑尼阿斯
醫生以及心理學家埃拉西斯特拉圖斯
天文學家阿里斯塔爾庫斯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 IV:《亞歷山大大帝》--不夠“偉大”的表演
非常龐大、先進的武器:德摩特里烏斯圍困羅德斯--一項巨大的事業
希羅的“蒸汽機”
由平庸而非凡:托勒密五世、羅塞塔石碑與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
結語
附錄:
亞特蘭蒂斯的居民:柏拉圖的想象,或者是對米諾斯人的模糊記憶?
重要詞匯與發音
譯后記
出版后記
希臘人-愛琴海岸的奇葩 節選
有一個不名譽的出身——這些均出現于阿爾基羅科斯的人生歷程中。下面這首軍事題材的詩可能是對他人生哲學的*好總結:
啊!心,我的心!
當厄運將你猛擊,
不要怕,站起來,
挺起胸膛,直面仇敵,
槍林中,
勇往直前,向敵進擊,
直至仇敵倉皇逃離,
切記,切記!
勝不驕,敗不泣,
歡樂時歡樂,
遇到困難莫垂頭喪氣,
須知,
這才是人生真諦!
因此,難怪大家會普遍接受阿爾基羅科斯是死于戰斗的說法——死在一個來自納克索斯島的名叫卡倫達斯(Calondas)的人手中,此人有一個“烏鴉”的綽號。另據一個民間傳說,阿波羅對于卡倫達斯殺死其寵兒阿爾基羅科斯(如前所述,阿爾基羅科斯的家人已與德爾菲的阿波羅有關聯)的行為生氣不已,所以,盡管卡倫達斯一再解釋阿爾基羅科斯是在一場公平決斗中被殺死的,但阿波羅還是將他從神廟中驅趕出去。
我們知道,由于阿爾基羅科斯曾經多次參加與納克索斯人的戰斗,所以他在戰斗中被某個納克索斯人殺死也并非不可能。但他死于“烏鴉”之手的說法就讓人難以接受了。考慮到他偶爾也會在別處把自己稱作一只叫蟬的昆蟲,因此某個寫動物寓言故事的人親眼目睹了他死于烏鴉之手的說法,很可能是后世傳記作家所運用的一種比喻手法——把他比喻為動物世界中的一種食物——所以并非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所以,卡倫達斯殺死阿爾基羅科斯的說法也未必可信。
帕羅斯人確立了對阿爾基羅科斯的英雄崇拜。他的一些格言已成為經典語錄,在整個地中海世界都頗受歡迎。人們經常會把他與阿波羅、狄奧尼索斯和德墨忒爾(Demeter)聯系在一起。在希臘和羅馬,每一位學習希臘語的學童都知道呂坎拜斯不守信用。阿爾基羅科斯是繼荷馬和赫西俄德之后希臘詩學傳統的發起者之一,他的著作影響深遠,在其后的幾個世紀中,或備受贊美,或備受貶斥。公元前5世紀雅典著名的喜劇作家將其追記為“諷刺文學之父”。而且甚至一直到公元6世紀,教父們依舊認為他的作品具有引用價值(盡管通常以一種消極的方式)。
詩人死后七百年,昆體良(Quintilian)是這樣評論他的:“他的言辭蒼勁有力,他的思想令人折服,簡潔真實,且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但也有人認為“他不如其他任何一位作家”。他不斷將成功歸于自己的主觀意識,而非天賦(《雄辯要義》[Institutio oratoria],10.1.60)。不論贊成或反對,有一件事情很清楚:無論何時人們聽到阿爾基羅科斯的名字,腦海中基本上都會浮現出下面這段偽造的碑文:
立于海邊的這座陵墓埋葬的是阿爾基羅科斯……好心的旅者,請你在穿過它的時候放輕腳步,以免驚擾居于這兒的馬蜂。
(《帕拉丁文選》[Palatine Anthology],71)
暴躁易怒,敏感傲慢的阿爾基羅科斯不僅是希臘*早的文人之一,重要的是,他還是目前我們所知的運用寫作方式痛擊先前貴族穩固世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本人也是該世界的一員——的**位個人。雖然他所抨擊的貴族觀念依舊盛行,但是他的聲音也表明希臘社會已經出現了寡頭貴族與新興力量之間的矛盾逐漸上升的趨勢。
第1章專欄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I:特洛伊的海倫還是好萊塢的海倫?
在接下來幾個簡短的回顧中,我們首先要關注一下好萊塢影片是如何演繹希臘人的。當今社會,電影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有影響力的媒介,以至于很多人將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視為歷史之準則。僅僅基于這個原因,我們也很有必要對幾部好萊塢史詩影片相關方面進行認真審視。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為:《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1956年)、《斯巴達300勇士》(The 300 Spartans)(1962年)、《伊阿宋與阿爾戈號英雄》(Jason and the Argonauts)(1963年)及《新木馬屠城記》(Helen of Troy)(2003年)。由于這些簡短的影片以提供娛樂為宗旨,故盡管其一度引起人們對希臘的廣泛關注,但通常嚴重誤導了人們對準確史實的鑒別。
大約半個世紀之后,有人想對1955年版的史詩影片《木馬屠城記》進行翻拍,并期望在各個方面均超過舊版。但當觀眾們聽到阿伽門農的兄弟墨涅拉俄斯在片頭告誡我們,其實我們聽說的關于海倫與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并非是那樣發生的”,“讓我來告訴你們事情的真相……我知道,因為我就在那里”的時候,就應該預先感知到能從這部被過分吹捧的影視劇中期待什么了。雖然他也確實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這“并非是那樣發生的”,但荷馬及其史詩中的古老傳說還是被現代編劇改編得面目全非。
由于有專款贊助,故《新木馬屠城記》于復活節前夕在美國有線娛樂頻道(Cable Entertainment channel)進行了首映以對抗當時的網絡電視《十誡》(Ten Commandments)。盡管《新木馬屠城記》與猶太—基督傳統沒有任何關系,但很明顯在這個票房至上的年代,這已無關緊要,況且在影片商看來,“若是古代的,必定與復活節有關”。在對電影預演宣傳時,雖然他們宣稱自己是如何苦心孤詣地追求影片的準確性,但這部由約翰·肯特·哈里森(John Kent Harrison)導演,羅尼·科恩(Ronni Kern)編劇的電影或許更加適合于《赫拉克勒斯之傳奇旅行記》(Hercules: The Legendary Journeys)或音樂電視(MTV)這樣的劇本而非歷史劇。影片中,似乎特洛伊人是好人,而希臘人是壞人。科恩決定主要圍繞兄弟姐妹團體陣容——希臘方面以海倫、克呂泰涅斯忒拉、阿伽門農和墨涅拉俄斯為代表;特洛伊方面以帕里斯(Paris)與赫克托爾(Hector)為代表——來重述海倫與特洛伊的故事。盡管結果也是以幾乎所有人的死亡而告終,但其具體死法和死亡時間都與荷馬史詩之傳說相悖:赫克托爾在一場蓄謀已久的決斗中分神,被陰險的阿喀琉斯用矛刺穿胸膛;阿伽門農被妻子克呂泰涅斯忒拉殺死在浴室中,但并不是在希臘的邁錫尼;克呂泰涅斯忒拉莫名其妙地出現在特洛伊并謀殺親夫,但殺夫的原因不僅是因為阿伽門農把女兒做了人祭,還因為親眼看到他強奸了海倫并在游泳池邊縱情聲色。帕里斯在從阿伽門農及其他希臘烏合之眾手里挽救海倫時,被莫名其妙地刺死(他死時,將手伸向神明,似乎祈求他們的救助,結果卻是徒勞的),而對于其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這對夫婦*終以極為短暫的超現實的重聚而滿足——這種亡命鴛鴦在現代影視中已是司空見慣。由于已無人可依,海倫*終不得不尾隨其疏遠已久的丈夫墨涅拉俄斯步履維艱地穿過被毀滅的特洛伊。“我將跟隨你”,她勉強地說。“好吧!”他回答道。隨即,這部影視劇也在一個女人憂傷的歌聲中結束,她的歌聲似乎在訴說“悲哀啊……悲哀”。她是對的,這部影片確實令人感到“悲哀”。
與荷馬史詩相比,《新木馬屠城記》在主要角色的挑選及裝扮上令人十分失望。首先要說的是劇中中心人物海倫。影片中海倫的飾演者西耶那·蓋爾利(Sienna Guillory)雖也算清純美麗,但她絕非馬洛(Marlowe)著名詩篇中描寫的那個擁有一張能夠“促使千帆齊發”面孔的海倫。事實上,電影中有很多其裸露后背的場景,所以有人就會推測希臘人之所以千帆齊發,更多是基于其身體的緣故。其次,影片中*令人震驚的當屬阿喀琉斯的造型。在《伊利亞特》中,他被冠以“捷足的”、“金發的”等稱號,而影片《新木馬屠城記》中的阿喀琉斯除了會大聲怒吼之外,根本沒有展現其捷足和金發之特征(其實根本就沒有頭發),故他的這種形象更加適宜于出現在有格斗場面的影視中;至于服飾,影片中他自始至終都沒穿盔甲,而是披著一件用皮條編制的馬甲。如若盔甲在戰爭中無用,即使他是忒提斯(Thetis)之子,他的母親也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請求赫淮斯托斯為他打造一套新的(正如她在《伊利亞特》中做的那樣),難怪在影視劇中帕里斯輕而易舉地就將他殺死了。另外,僅就阿喀琉斯戰車設計之粗糙而論,也可以斷定無論如何他終將死得十分窘迫。
影片中也沒有出現《伊利亞特》中描述的“閃閃發光的頭盔”,而是一個跨越千年之久的頭盔大雜燴,既有仿邁錫尼(pseudo-Mycenaen)的野豬獠牙頭盔(影片中采用的是金屬制品),也有來自大英博物館的公元1世紀凱爾特人(Celtic)的盾牌與頭盔的仿制品。很明顯,這部影片在極力模仿當時業已成名的影片《角斗士》(Gladiator):影片中特洛伊城墻前臨時搭建起的“競技場”上上演了一場矯揉造作的“短劍決斗”,使用的武器與保存下來的樣本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另外,我們還需提及其他武器裝備:特別荒唐的是,影片中所使用的矛都很短小;士兵們的脛甲也極不合身,一看就是用細繩系上去的。
如果考較史實,我們還會發現更多令人大跌眼鏡的情節。比如,影片中特洛伊戰爭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希臘人要搶回海倫而是要獲得“拜占庭(Byzantium)的絲綢與香料”——而這些東西在特洛伊連一星半點都找不到。實際上,當時特洛伊是一個商品貿易中心,其特產似乎是紗線(或紡織品),并且也飼養并出口馬匹。導致這場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還不明晰,但很可能與特洛伊人控制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有關,因為這條航道一直通向富藏黃金、谷物充裕的黑海地區。特洛伊和拜占庭(即后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所在地)也沒有任何聯系,因為直到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才知道拜占庭——這距特洛伊戰爭已經過去了600年!我們似乎是身臨其境地穿過一個特洛伊的集市,頭腦中會回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名為《野蠻人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1982年),或較近一點的《蝎子王》(The Scorpion King)(2002年)中的場景;當我們正莫名其妙地凝視著刻有長凹槽的米諾斯圓柱時,竟有一些或穿著系扣子的長袍式束腰外衣,或戴著穆斯林頭巾,或著東方服飾的人(可能他們向特洛伊出售絲綢)從我們身邊飄然而過。而一個肚皮舞女的出現更使整個場面顯得極不協調。
同時,將鏡頭向西穿過愛琴海,可以看到之前久居內陸的斯巴達人已將一支大規模的船隊巍然停立于大海之上。其用意很明顯,就是為帕里斯在*后關頭為救海倫向阿伽門農求情做鋪墊。由于被迫將與自己不愛的墨涅拉俄斯結婚,海倫打算縱身躍入一個深淵,此情此景,勢必會讓我們想起電影《泰坦尼克號》(Titannic)(1997年)中男女主人公杰克(Jack)與羅絲(Rose)在船尾甲板上的情景。另外,影片中的特洛伊距海也太近了,其距希臘人的船隊不過一箭之遙,但據《伊利亞特》記載,在特洛伊是根本無法看清希臘人“堅固橫甲板”船的樣子的。由于連供軍隊扎營訓練的場地幾乎都未留出,故喬裝打扮的希臘人能出現在特洛伊市場而未被發現也就不足為奇了。還有影片中的特洛伊木馬(根據當時的技術水平或許還無法制造出如此精致之物),如此龐然大物突兀地出現在城門前竟沒有引起人們注意,*后還是被一個孩童偶然發現。影片中的“叛徒”辛昂(Sinon)被留下來欺騙特洛伊人,說服他們將木馬拉入城內。他看起來更像印度人而非希臘人,至于他為什么會被埋至脖頸(蝎子王?),特洛伊人何時發現了他,誰也說不準。實際上,這個歷史傳說還存在頗多爭議,其中*為合理的解釋是“特洛伊木馬”實際上是一次地震的象征,這次地震恰好接近特洛伊戰爭發生的時間,特洛伊的部分城墻在地震中被摧毀。波塞冬(Poseidon)既是海神也是地震神,他有時會被描繪成馬的形象。因此,縱然整個故事非常精彩,但可能只是將波塞冬用地震摧毀特洛伊城墻的故事人格化而已。
總之,由于先于其面世的影片《角斗士》于2000年上映時獲得了成功,所以,很明顯《新木馬屠城記》出人意料地開始拍攝的主要原因,也是想重現古老史詩影片的活力,以期從中獲利。
還有一部耗資較大的名為《特洛伊》(稱《阿喀琉斯》可能更合適,且這一稱謂可能會令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的影迷很滿意)的影片在本書此版刊印的時候也公布即將上映。盡管該影片涉及要對一個很難重構的歷史時期進行處理,但是觀眾實在是搞不懂片中所堆砌的錯誤細節。影片對史詩傳說進行了歪曲,卻宣稱是在遵循史詩基礎上的一種延伸,甚至還大言不慚地說該故事是受了荷馬的啟發。與史詩傳說中美麗的海倫相比,影片中的海倫顯得多少有點相貌平平,而且出鏡率很少;另外,特洛伊木馬看起來更是粗制濫造(盡管有人要問為什么通過縫隙看不到里邊的人呢)。的確如此,令人悲嘆惋惜的場景,再一次出現在大家熟知的“古代世界”中。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II:《伊阿宋與阿爾戈號英雄》
——史詩中的“金羊毛”
其實,在荷馬于其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中提及伊阿宋之前,《阿爾戈號英雄遠征記》(Argonautica)(或《阿爾戈號航海記》[The Voyage of Argo])的傳奇故事就已經誕生。但直到公元前3世紀,隨著羅德斯詩人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寫作的權威版的阿爾戈號英雄尋求金羊毛故事的問世,這個豐富但又復雜多樣的古老故事才形成*終定本。阿波羅尼奧斯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已經是希臘化時代,當時,荷馬史詩中英雄靠蠻力、英勇及神的意愿實現目標的故事已經不再為人們所信服,神也不像荷馬時代那樣受到人們的敬畏與尊敬,栩栩如生的神話也已成為過去式。人們有更多的懷疑,他們不再愿意相信伊阿宋的命運只是受到神的支配,亦不再愿意相信眾神與萬事萬物之間有相互影響。阿波羅尼奧斯本人是一位學者,曾擔任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圖書館館長,認為眾神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故他便采用更為現實的觀點書寫這一傳奇故事。由于所有事情的發生均與神的干涉或不干涉有關,所以故事中還需要神的存在,只不過他們成為更加象征性或裝飾性而非實效性的東西。雖然觀眾們依舊欣喜于這次成功的冒險,著迷于該神話傳說,但大多數人將英雄們的精湛技藝與足智多謀視為其*終實現愿望的*可信方式。對于故事中荷馬可以借助于神力的地方,阿波羅尼奧斯就必須使用他那個時代的理性表達方式,將故事更加完滿地講述清楚——盡管當時神力的運作在整個希臘世界仍頗受歡迎,亦以另一種可接受的手段在《阿爾戈號英雄遠征記》中常有展現。
阿波羅尼奧斯與荷馬的區別在于:他的《阿爾戈號英雄遠征記》只適于閱讀,不適于吟誦。盡管距荷馬生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5個世紀,人們還是期望他在用史詩形式處理素材的同時,又能吸引受眾的眼球。這種方式好比是現代人寫的一部莎士比亞風格(Shakespearean)的戲劇,仍然會受到很多現代讀者的青睞。浪漫的愛情是必不可少的,但荷馬所描述的美狄亞(Medea)對伊阿宋強烈的渴望之情卻不及《阿爾戈號英雄遠征記》中的描述。因此,阿波羅尼奧斯的這部著作是一部文學作品,包含了所有被期望出現在史詩故事中的東西——金羊毛、保護金羊毛的毒龍(the Serpent)、撞巖(the Clashing Rocks)、鳥身女妖(Harpies)、噴火公牛(fire-breathing bulls)、地中長出的人(the earthborn men)及青銅巨人塔洛斯(Talos)。雖然故事中伊阿宋也是一位英雄,但并非特別英勇。他清楚必須做什么,但離開身邊人的幫助,他又無法成功。他那艘非凡的阿爾戈號船是在雅典娜的親自監管下建造的;他有足智多謀的女巫兼愛人美狄亞的保護;另外,他還有一些擁有特異功能的卓越船員——但只有在特定情形下,才能各顯神通。他們類似于我們今天比較喜歡看的經典電影中的專家團隊,如《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納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職業大賊》(The Professionals)及《十二金剛》(The Dirty Dozen)。雖然他們的才能通常會超越想象——但并沒有完全超越當時的認知力。
阿波羅尼奧斯備受古今眾多評論家的關注。雖然他確實無法與荷馬相匹敵,但他的詩中還是有很多閃光之處。例如他筆下的美狄亞,作為情人對伊阿宋可謂是無法自拔、渴望至極,但作為一位杰出的女巫,又足智多謀、信心十足,這種強烈的對比方式,他運用得可謂是天衣無縫,恰到好處。阿波羅尼奧斯給自己找了份苦差事。他在將《阿爾戈號英雄遠征記》中的所有紛繁復雜的因素融合為一個整體的時候,雖然做得并非完美無缺,但事實上還是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因為他的這部史詩成為*終定本并且流傳千古。例如,維吉爾(Vergil)就曾贊揚他的這部史詩非常杰出,其著作《埃涅阿斯記》(Aeneid)的部分章節就是受到該史詩的啟發——特別是狄多(Dido)對埃涅阿斯(Aeneas)的癡情。好萊塢也很快利用了阿波羅尼奧斯史詩中英雄冒險故事的吸引力,但可以預見的是,它必定會根據自己的想象對該經典故事進行重新改編。
當下備受觀眾青睞的冒險片《伊阿宋與阿爾戈號英雄》是好萊塢于1962年拍攝的。影片采用了阿波羅尼奧斯*初的浪漫與冒險的主題——特別是尋求“金羊毛”的故事。然而該影片并非要真心實意再現這一傳奇故事,而是將其作為展現酷愛幻想的奇才——雷·哈利豪森(Ray Harryhausen)——又一特技效果的媒介。電影《伊阿宋與阿爾戈號英雄》不僅在雷·哈利豪森的《辛巴達七航妖島》(The 7th Voyage of Sinbad)及其他辛巴達(Sinbad)冒險故事等諸多冒險題材的電影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亦對另一部大家喜聞樂道的神話題材電影《諸神之戰》(Clash of the Titans)有很大啟發作用,影片中的青銅巨人塔洛斯,保護“金羊毛”的毒龍(影片中是多頭的許德拉[Hydra]),從地中長出的那些向伊阿宋及英雄們進行挑戰的骷髏武士,都成為前數字時代熒屏上的“魔幻傳統”,亦是哈利豪森在傳奇故事中使用特技效果的典范之作。特技效果的使用幾乎使所有人都對該影片記憶深刻。盡管該影片還創下較高的票房,但在很大程度上卻忽略了整個情節,或改動或改變了故事的框架,使影片對原版伊阿宋冒險故事的保留可謂是微乎其微。例如,阿波羅尼奧斯著作的第四卷中大多描述英雄們返鄉的故事就沒有被搬上熒幕。相反,電影導演卻將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獲得美狄亞的愛后,他們“所有人從此以后一直快樂地生活著”作為電影的結尾。
然而,羊毛本身在這里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有趣的討論話題。盡管我們通常認為“金羊毛”只不過是一種虛構的、象征性的靈丹妙藥,但從現實意義來講,它確實存在過。事實上,在過去的數千年里,已有無數人使用過不計其數的“金”羊毛。盡管幾乎沒有人能像伊阿宋那樣出名,但金羊毛所顯示的“魔力”時至今日仍經久不衰。這個故事的*初起源與黑海地區的一種人工采礦的方法有關(正如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論證的那樣[11.2.19])。科爾基斯(Colchis)就是傳說中金羊毛的所在地。由于有數條河流從高加索山脈(Caucasus Mountains)(位于現格魯吉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Georgia]境內)奔流而下,且河水中富含天然的金塊和金片。因此采礦者們先將羊毛或羊皮釘在一塊木板上,然后將木板放在水中的某個適當位置,當富含金礦的水流通過木板時,就可以收集到很多金片。由于黃金會粘在羊毛上,所以當把它從水中撈起時,羊毛就變成了“金色的”。這種普遍采用的采礦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30年代(主要因為它不再被認為是一種可行的采礦方式而棄用)。由于古代該地區富藏黃金,而且古人相信稀有金屬是對付所有疾病的“靈丹妙藥”,所以就開始賦予故事中金羊毛以神奇的力量,使其成為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一大亮點。
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拒服兵役的故事
雖然歷史上人們經常會將戰斗中英勇犧牲視為慘烈戰爭中值得擁有的榮譽,然而伴隨而來的生命的喪失卻并不是一件容易讓人接受的事情——現代人這樣,古人亦如此。當一把短劍或一支長矛刺入胸膛,就意味著有父母已經失去了將要為其養老送終的兒子,有妻子已經成為獨守空房的寡婦,有孩子已經成為無父疼愛的孤兒。下面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著名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的生動描述,似乎是很多人的親身經歷:
送出去的是一個個征人,
迎回來的是一罐罐骨灰。
(《阿伽門農》[Agamemnon],433-436)
另外,古希臘著名喜劇作家阿里斯多芬(Aristophanes)的喜劇《呂西斯特拉特》(Lysistrata)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前404年)期間上演。作者在劇中借希臘婦女之口威正嚴詞且言簡意賅地描述了每位擔憂母親之真切心聲:“我們把兒子交付于你們,你們卻派他們去戰斗”以及“我們辛苦生下的男孩兒,你們卻讓他們去送死”。
盡管幾乎沒有人會否認這種情感,但是由于古希臘世界戰事頻繁(既有內部的,也有對外的),這就使得基本上一個人在其有生之年可能至少會參加一次戰斗——若生活在一個大的城邦,參戰的次數可能會更多。城邦的安全防御畢竟要比阿里斯多芬筆下所描寫的母親們的懇求更為重要。一般來講,公民兵已足夠應付各種緊急狀況,多數城邦已將軍事訓練納入到年輕人(年齡在18至20歲)的教育當中,而斯巴達更是將軍事訓練視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強調戰斗中的英勇行為,所以沒人敢怠慢,對每位士兵來說,他們對公元前7世紀斯巴達詩人圖爾塔埃烏斯(Tyrtaeus)的詩作都已耳熟能詳:“棄城而逃,受敵追趕,伏于塵埃*丟臉。”比死亡更糟糕的是:如果一個受人愛戴的人被知曉死的很不光彩,那么他的家人在生活中也會十分難堪。
正如所料,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上前線。在雅典,那些不服兵役者(懦夫或逃兵)可能會被排除于廣場(Agora)之外,或者起碼會被禁止進入圣地和神廟。阿里斯多芬在其作品中曾多次提及(有時甚至指名道姓地)“逃兵役者”及那些以各種理由逃避國家義務的人。例如在其喜劇《馬蜂》(The Wasps)中,歌隊長有這樣的臺詞:“但是令我們*生氣的是……在保家衛國中,一個不服役的逃兵,他的手不曾拿過船槳,不曾握過長矛,因此,也就不會磨出水泡。”(1117-1119)
另外,在雅典也流傳有占星家邁同(Meton)試圖逃脫兵役的故事。據說當他通過觀測天象發現此次遠征西西里將會以雅典人的慘痛失敗而告終時,心里極為不安,所以他就裝瘋賣傻并燒毀房屋,企圖以此來逃脫服役。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的這種做法主要是想博得雅典人對他的同情,從而免去其子遠征的義務(普魯塔克,《名人傳·尼西阿斯》,13.5-6)。在羅馬,我們也發現很多類似不愿應征入伍的例子。公元前150年末,羅馬為了在西班牙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而進行大肆招募的舉動引發了一系列暴動。另外,據說羅馬的**位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曾經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極端措施“湊齊”兵員以補充日耳曼前線一支被擊潰的軍隊。
不僅如此,甚至在一些至少我們認為不該出現此種情況的地方,也發現了一些不愿服兵役的例子。以希臘英雄傳說為例,一般認為,在特洛伊戰斗的眾英雄中,阿喀琉斯是目前為止*偉大、*受認可的大英雄。他是唯一一個可以在戰場上發出戰吼,使特洛伊人落荒而逃的人。他從戰爭中退出可以使希臘人所取得的戰果付之東流。或許沒有哪一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能與完美體現粗壯有力與英勇好戰的阿喀琉斯相媲美。然而,就在這個讓其在特洛伊戰爭中成為*強大的軍事領袖的傳說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令人極為震驚的故事:該故事是關于*初當阿伽門農召集各地領袖進行這場偉大遠征時,阿喀琉斯是如何失蹤,又去了何處的。
《伊利亞特》中有這樣的記載(21.110-113),當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時,他向呂卡昂(Lycaon)所說的一段話表明他已經接受了自己將會有短暫卻很光輝一生的命運:
但死神與命運之神也會光顧于我,
在將來的某個拂曉、午后或正午,
有人會在戰斗中取我性命,
或是投出的長矛,或是射出的箭矢。
阿喀琉斯的母親海洋女神忒提斯也知曉她的兒子命中注定會死在特洛伊,所以作為人母,她也極力阻止兒子被選派遠征,關于她想盡各種辦法進行阻止的故事已經由羅伯特·格拉夫(Robert Graves)在其《希臘神話》(The Greek Myths, Vol. 2, 280)中進行了概括總結:
此時,忒提斯也知道一旦她的兒子參加了此次遠征,也就意味著他再也無法從特洛伊活著返回,因為這就是他的命運:要么,取得榮譽、戰死殺場;要么,留守家中、碌庸一生。所以她把他打扮成女孩兒模樣,委托給斯庫洛斯(Scyros)國王呂克美德斯(Lycomedes),在他的王宮中,阿喀琉斯使用科爾庫瑟拉(Cercysera)、艾薩(Aissa)及皮拉(Pyrrha)等名字,而且與呂克美德斯的女兒德伊達美亞(Deidameia)有染,因此,他也就成為皮魯士(Pyrrhus,后來被稱為涅俄普托勒姆斯[Neoptolemus])的父親……
當英雄們被召集打算遠征時,沒有人能找到阿喀琉斯,因此,奧德修斯等人就被派去尋找他的下落。其實,剛開始奧德修斯也不愿加入遠征隊伍,也曾裝瘋賣傻,企圖躲避此次遠征:
現在,奧德修斯已經被一個預言警示:“如果你去了特洛伊,你會在外漂泊20年,你會孤獨寂寞、窮困潦倒。”
因此,他假裝自己瘋了。當阿伽門農、墨涅拉俄斯和帕拉美德斯(Palamedes)找到他的時候,發現他頭戴一頂半蛋形農夫帽,并把驢和牛駕在一塊犁地,還不時地一邊走一邊往自己肩上撒鹽。他假裝不認識他的這些貴賓,但當帕拉美德斯從其妻佩涅羅珀(Penelope)手中奪過其幼子特勒馬科斯(Telemachus),放在他的犁將要經過的地方的時候,為了避免殺死獨子,奧德修斯快速勒緊韁繩,但也暴露出自己是神志清醒的,因此,*終被迫加入了遠征的隊伍。
(格拉夫,《希臘神話》,2, 279)
因為有預言說如果沒有阿喀琉斯援助,希臘人就不能攻破特洛伊,所以奧德修斯帶領一支搜尋隊去尋找失蹤的阿喀琉斯:
當傳聞阿喀琉斯就藏在斯庫洛斯國王的王宮中時,奧德修斯、涅斯托耳(Nestor)和埃阿斯便被派去接他,呂克美德斯允許他們對王宮進行搜查。要不是奧德修斯巧用詭計,他們也不會找到阿喀琉斯。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奧德修斯在大廳中放了一堆禮物(大部分是珠寶、飾帶、繡花衣等等),并讓宮廷侍女們選其所愛,然后,他突然下令吹響號角并發出武器沖撞的聲音以試探宮殿中的動靜,果然,女孩當中有一個脫掉其緊身圍腰,并迅速拿起混于禮物當中的盾與矛。此人便是阿喀琉斯,而后,他答應率領他的穆爾米冬人(Myrmidons)遠征特洛伊。
(格拉夫,《希臘神話》,2, 280-281)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希臘人選擇了偉大的阿喀琉斯充當逃兵役者的角色。如其所命,他*終死在了特洛伊,帕里斯射出的一支箭在阿波羅的引導下直穿其命門——腳踵。對于希臘家庭來說,當他們得知甚至像忒提斯這樣的神明有時也會像凡人一樣無法阻止戰場上自己孩子的死亡時,或許會從中得到一些安慰吧!
一些有趣的人——對希臘人幽默的深入了解:“荷馬式的”青蛙和老鼠、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斯、王后戈爾戈及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
在這一章中,我們已經看到希臘人是何等崇敬荷馬的《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但我們也總能發現一些像阿爾基羅科斯這樣的人,他們搜羅這些受人贊美的著作,并伺機對其中的典范進行抨擊:荷馬構建英雄人物,而阿爾基羅科斯卻將其顛覆。阿爾基羅科斯喜歡“動物”寓言故事(而且之后還隱喻性地把自己寫入故事中——見第38頁),所以他可能更樂意欣賞下面這首模仿《伊利亞特》的諷刺詩,該詩被認為是由一個叫皮戈瑞斯(Pigres)的卡里亞人(Caria)所作,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早期。詩中用蛙軍和鼠軍兩支大軍取代了《伊利亞特》中希臘人和特洛伊人。在大下巴蛙王帕弗卓(Puff-jaw)將貴族老鼠克魯姆斯納徹(Crumbsnatcher)意外地溺死在湖中后,兩軍開始交戰。這使我們想起了“詩人”向繆斯女神的祈禱:“這場沖突令人畏懼,戰場上吵鬧喧天”,而當“老鼠向蛙展示出勇猛無比……因此戰斗就開始了”。
……
希臘人-愛琴海岸的奇葩 作者簡介
羅伯特?B?柯布里克(Robert B.
Kebric)教授執教于路易斯維爾大學,主要從事希臘史、羅馬史、奧運會史及人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作者著述頗豐,代表性著作包括《希臘人》及其姊妹篇《羅馬人》。
李繼榮,東北師范大學拜占庭學在讀博士
陳克,東北師范大學古典學在讀碩士
史湘潔,東北師范大學古典學在讀博士
何冠彬,東北師范大學古典學碩士。
- 主題:從荷馬時代到希臘化時期
以歷史發展順序為主線,覆蓋范圍從荷馬時代到希臘化時期,但全書不以歷史事件為核心,而是將之作為呈現希臘人的真實面貌的必需背景。每章內容的主體往往是不太出名的人,他們足以展現其所生活時代的人的活動或行為的某一方面。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希臘人的詩歌、史料、法庭辯護詞,營造出了讓人物訴說自己的故事的效果。 書中還設置了大量的專欄,既有對好萊塢在詮釋古代希臘和希臘人的影片中無知行為的辛辣諷刺,又有關于希臘人的幽默和老年觀的專題討論,還有許多對有趣個人和故事的簡單介紹。這種多角度多側面的描述方式,構筑了一個血肉豐沛的希臘人整體形象。
- 主題:歷史不應該是王侯將相的歷史
本書的翻譯對象是當年的在讀博士和碩士,估計是導師分配給自己帶的幾個研究生幾個章節,各自分別去翻譯的結果。不過書中主角不是大家熟知的古希臘風云人物,而是許多市井小人的故事構成的歷史畫卷:他們是妓女、運動冠軍、詩人等。厭倦了簡單地以梭倫、希波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伯利克里和庇西特拉圖串起來的古希臘政治史、軍事史的同仁們可以讀讀希臘普通人的那些事兒。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