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127157
- 條形碼:9787514127157 ; 978-7-5141-271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 本書特色
學人文庫系列叢書: 中國的修養(著名學者樓宇烈鼎力作序推薦,東北師大博導曹勝高教授精品公開課,經典國學著作,悟道修身正心旨趣,于時代轉型中仍可傳承中國修養,守正如一。) 馬上朝廷(*具時代氣息人文歷史著述,人大清史所高王凌教授三十余年研究成果!繼《乾隆十三年》后高王凌又一本“純清史”“政治史”著述!!伴隨文字獄的六次南巡之路,再現清人統治的“滿洲特性”!!) 乾隆十三年(榮登2012年度百道選書之總榜top100、中華讀書報2012年9月推薦榜、鳳凰好書榜。清史所三十余年研究成果,中國人民大學高王凌教授扛鼎之作!) 1,歷史的發展總是呈階段性的螺旋上升態勢。在平靜中孕育著突破,經過突破卻又往往回復到先前否定過的階段。當然,這僅僅是就形式而言。因此,歷史研究與歷史解說的復雜性往往不在于我們是否認識到了“歷史真相”,而在于我們能否透過“歷史現象”本身觀察那些“已變”和“不變”的本質與內涵。馬勇老師這本書《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正是透過原來我們已經熟知的歷史來看清歷史的真實面目。 2,1895-1915年的中國政治發展,不僅構成近代中國發展變化的一個分水嶺,而且實在是近代中國急劇變化的一個縮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系統全面地闡釋這20年中國政治變化與思想變化的內在關聯,不僅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怎樣從一般意義上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怎樣擯棄純物質主義、國家主義,轉向構建一個現代國家,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啟示。
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 內容簡介
作者以現代化的理念去探討1895-1915年間的中國思想史,獲得許多具有啟發意義的結論。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此前的中國在經受了鴉片戰爭及其之后的短暫困難,至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中國已基本上步入近代化的軌道,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軍事實力方面已經獲得長足的發展,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人尤其是精英階層產生 “世紀末”的恐慌,中國向何處去一時間成為新的熱點話題。各種新思潮蜂擁而至,在政治層面則先后爆發戊戌維新及袁世凱帝制自為等一系列運動。本書則根據歷史事實對這些思潮與運動進行了全面解讀。
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 目錄
**章 中國的唯一希望
可怕的預感
內耗與日俱增
浪漫的政治理想
變革的極限
中國唯一之希望
歷史的偶然
民族與種族
第二章 誰能推動中國的現代化
西太后為何翻臉?
從器物到制度
誰來承擔甲午戰敗的責任?
保國與保種
列強在中國的目的
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 相關資料
歷史的發展總是呈階段性的螺旋上升態勢。在平靜中孕育著突破,經過突破卻又往往回復到先前否定過的階段。當然,這僅僅是就形式而言。因此,歷史研究與歷史解說的復雜性往往不在于我們是否認識到了“歷史真相”,而在于我們能否透過“歷史現象”本身觀察那些“已變”和“不變”的本質與內涵。 近代百年的歷史時段里,關鍵的年份有幾個格外值得關注。其中1895-1915年,就是近代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在這短短的20年里,中國歷史發生了重大的急劇性的變化:先是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洋務運動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然而幾乎在“一夜之間”卻不敵東鄰日本,不僅經過幾十年建設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而且連清政府能否繼續“合法性存在”都受到了人們的質疑,于是有甲午戰敗后啟蒙思潮的發生,有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的崛起,有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等等思潮的萌生。正是在這些思潮與運動的催生下,終于迎來了1898年的戊戌變法,光緒皇帝的膽略與勇氣一時間給中國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不幸的是,戊戌變法僅僅存在了一百天,便被西太后輕輕一擊而推翻,中國歷史似乎回復到變法運動之前。 西太后的鎮壓使進步的中國人感到失望,可是正當這種失望繼續蔓延的時候,卻不料西太后自己宣布了“新政”,公布了“籌備立憲”的時間表,確定以清政府為主導繼承戊戌維新運動的精神遺產,推動中國繼續前進,清王朝也似乎在這種變革的氛圍中獲得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20世紀初年的新政在近代中國確實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特別是教育等方面在制度層面的變革差不多都興起于這一時期。然而當新政的日程表還沒有最后排定的時候,新政的政治目標尚未實現的當頭,而新政的“主體”清政府卻在“一夜之間”由“一個只不過是由士兵組成的團體成功地發動一場并無充分準備的革命” 而推翻,中國歷史又一次發生重大轉折。 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建立了民國,民主共和的新體制開始在中國建立。然而中國人僅僅經過一個為時并不太長的高興,便又一次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先是袁世凱取代孫中山出任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接著則是1915年的袁世凱“帝制自為”運動,歷史經過短短20年的“周折”,卻又回到了它的起點。難道中國只能實行“帝國”的政治體制嗎?中國人難道只能在“皇恩浩蕩”的蔭庇下做“順民”嗎?中國人經過20年的“折騰”又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從上述情況看,1895-1915年的中國政治發展,不僅構成近代中國發展變化的一個分水嶺,而且實在是近代中國急劇變化的一個縮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系統全面地闡釋這20年中國政治變化與思想變化的內在關聯,不僅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怎樣從一般意義上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怎樣擯棄純物質主義、國家主義,轉向構建一個現代國家,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啟示。
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 作者簡介
馬勇,1956年1月生,安徽濉溪人。1973年初入伍至杭州警備區當兵,開了眼界,知道除了家鄉外還有城市,還有世界;1977年回故鄉繼續當農民,稍后至淮北礦務局朱仙莊煤礦掘進隊當農民工,知道還有比農民還苦的事情,于是發憤,1978年考入淮北煤炭技術學校。入學后依然不甘心,繼續復習,第二年考入安徽大學歷史系。四年后再接再厲,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6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從事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始終在歷史學領域中游走,經歷過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等一切階段,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