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6109557
- 條形碼:9787516109557 ; 978-7-5161-095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鄧偉龍編著的《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對中國古代詩學視界中所存在的獨特的空間或空間性維度的闡釋從而揭示中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的空間或空間性特質(zhì)。為達到這一目的,本書主要選擇了*能說明這個問題的中國古代詩學中的*重要、具有統(tǒng)攝性的也是任何研究中國古代詩學繞不開的幾個范疇(或概念、命題):即賦、比、興,言、象、意(言意象即可看成是范疇,又可看成是命題如“言意之辯”,但看成是概念是沒問題的)和意境,作為我們的考察和論證的主要對象。同時在具體論述時,又以范疇帶出文論和歷史(詩論史、文論史、詩歌史),并運用文字學、文藝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相關(guān)理論和分析推理、歸納演繹、文本細讀、原型分析、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分析以及漸進逼近法等多種方法,以期對中國古代詩學其為人所忽略或遮蔽的空間特性進行多方位闡釋。
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 內(nèi)容簡介
鄧偉龍編著的《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擇取中國古代詩學中具有統(tǒng)撮性的賦比興、言象意和意境等范疇,嘗試從空間的維度來探討中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的空間或空間性特質(zhì)。 《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認為:中國古代詩學中之賦比興其實都是空間思維的方式,但因受時間思維影響的不同也就*終導致古人重“興 ”而輕“比”、“賦”;中國古代詩學之“言”其實是種“依存時間的空間性媒介”,“象”則是“跨度言意之間的空間性組合”而“意”則為“依象而存的空間性混沌”;而意境之“境”和構(gòu)成意境的三個*主要因素與結(jié)構(gòu)層次都具有空間或空問性的特征;并且作為詩歌藝術(shù)技巧的對仗、節(jié)奏、格律等也都是構(gòu)建空閩性藝術(shù)的技巧。綜此,空間可謂解讀中國古代詩擘的一個有力維度,而空間或空間性亦或是中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的特質(zhì)。
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 目錄
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鄧偉龍,男,1973年生,漢族,湖南邵陽人。1995年大學本科畢業(yè),2001年至2004年就讀于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獲文藝學碩士學位;2006年至2009年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藝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中國文學人類擘等學會會員,桂林師專中文系副教授。已公開在《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等全國中文核心、CSSCI、專業(yè)核心及省級以上學術(shù)刊物發(fā)表論文30多篇。分剮主持國家教育部規(guī)劃基金項目課題、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課題和廣西自治區(qū)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課題3項,參與各級科研和教改課題多項。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