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龍蟲并雕齋瑣語 本書特色
我國學者大都重雕龍而輕雕蟲,重研究而輕普及,重過去而輕將來。王先生糾正這種重古輕今的傳統偏向,正是現代化的思想解放。 ——周有光 我還是覺得王老先生小品寫得實在好。他們那一代文人都練得一手絕藝,一支椽筆在文字的堂奧上“沖進沖出”,不沾一絲蜘蛛網,永遠干凈瀟灑,像《雅舍小品》。 ——董橋 王力先生《龍蟲并雕齋瑣語》這一系列散文,是抗戰時期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寫者信手拈來,而才學俱備,妙趣橫生,益人深思,且久讀不厭。不僅可作為時代的見證,更是文學上不可磨滅的聲音。如今能將之匯齊再版,實乃讀者之幸。 ——龔鵬程
龍蟲并雕齋瑣語 內容簡介
《龍蟲并雕齋瑣語》是王力先生的散文集。主要收錄他于抗戰時期在昆明所寫的小品文,被他自己笑稱為“雕蟲”之作;還有部分他在解放后所寫的知識性散文以及回憶友人的散文,可謂“龍蟲并雕”。這些散文多以小見大,從生活的細節入手,展現社會人生的各面向,有對社會時弊的鞭撻,有對世態人情的描摹,也有自己人生體驗的訴說。有平實自然之言,也多諷喻幽默之語,原本平凡細碎的日常生活,被王力先生的妙筆勾畫得趣意盎然、韻味悠長。王力先生學識淵博,國文功底深厚,其散文知識性較強。他常常引經據典,以古喻今,發其感嘆,看似輕松隨意的談笑風生,實則用語字字推敲,文思邏輯嚴密,使得那些描述舊日光景的文字,透出一種通貫古今的深遠意境。而他寫作的不少知識性散文,擅長將知識性寓于趣味性之中,把對字句的仔細推敲置于一種日常語境下,展現了漢語言文字寓意豐富的特點與生動活潑的魅力。張雙棣先生隨文作注釋,使得本書更加明白易懂。
龍蟲并雕齋瑣語龍蟲并雕齋瑣語 前言
自序
這本小冊子收集了我在1942年到1946年所寫的小品文。共分五個部分:(一)甕牖剩墨;(二)龍蟲并雕齋瑣語(《生活導報》時期);(三)棕櫚軒詹言;(四)龍蟲并雕齋瑣語(《自由論壇》時期);(五)清囈集。1942年,我因避敵機空襲,搬到昆明遠郊龍頭村賃房居住。房子既小且陋,樓上樓下四間屋子,總面積不到20平方米,真是所謂“斗室”。土墻有一大條裂縫,我日夜擔心房子倒塌下來。所以我在這個農村斗室里寫的小品就叫《甕牖剩墨》。1943年我兼任粵秀中學校長,搬回城里,住在這間中學里,房子雖然仍舊陋小,但是比龍頭村那房子好多了。小院子里有一棵棕櫚樹,所以我在這所中學宿舍里寫的小品就叫《棕櫚軒詹言》。《莊子·齊物論》:“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詹言”就是小品文的意思。
這本小冊子由觀察社編入《觀察叢書》,1949年在上海出版。印數甚少,流傳不廣。1973年,香港波文書局把它重印了,事先并沒有通知我。現在承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予以再版。我刪去了五篇,并改動了幾處。又蒙張雙棣同志給做注釋,特此致謝。
王了一
1981年5月6日序于北京大學燕南園
《生活導報》和我(代序)
去年今日,《生活導報》**期出版,當時我已經注意到它了。但是,我雖則注意到它,卻沒有感覺到它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當時有人對它作種種惡意的批評,更使不愿花兩元錢買一張來看看的我,猜想它也不過是一種低級趣味的讀物而已。后來我看見我所敬愛的朋友,如潘光旦、費孝通諸先生,都常有文章在《生活導報》上發表,就把我的錯誤的觀念矯正過來:他們的作品里如果還有低級趣味,更有誰的作品是高級趣味的呢?
但是,除了偶然買一份消遣消遣之外,當時我和《生活導報》并沒有什么關系。直到今年五月里,我從重慶回來,臥病在床,費孝通先生來看我,這時他才使我和《生活導報》建立了關系。他是《生活導報》的臺柱,那時他快要到美國去了,他表示希望我為《生活導報》常寫文章,并且希望我寫些像在《星期評論》和《中央周刊》發表過的《甕牖剩墨》一類的小品。費先生啟程之后,《生活導報》的編輯又親自來催稿子。于是我答應寫《龍蟲并雕齋瑣語》。由“甕牖”一變而為“龍蟲并雕齋”是由自謙變為自夸。其實雕蟲則有之,雕龍則未也。偶然想要雕龍,結果恰像古人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實在是“雕龍不成反類蛇”,所雕的仍舊是蟲,只不過是一條“長蟲”而已。
我開始寫小品的時候,完全是為了幾文稿費。在這文章不值錢的時代(依物價三百倍計算,我們的稿費應該是每千字一千五百元),只有多產才不吃虧。正經的文章不能多產,要多產就只好胡說。同是我這一個人,要我寫正經的文章就為了推敲一字嘔出心肝,若寫些所謂小品,我卻是日試萬言,倚馬可待。想到就寫,寫了就算了,等到了印出來之后,自己看看,竟又不知所云!有時候,好像是洋裝書給我一點兒煙士披里純,我也就歐化幾句;有時候,又好像是線裝書喚起我少年時代的《幼學瓊林》和《龍文鞭影》的回憶,我也就來幾句四六,掉一掉書袋。結果不尷不尬,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文體。
像我們這些研究語言學的人,雕起龍來,姑勿論其類蛇不類蛇,總是差不多與世絕緣的。有時一念紅塵,不免想要和一般讀者親近親近。因此,除了寫一兩本天書之外,不免寫幾句人話。如果說我們寫小品文不單為賣錢,而還有別的目的的話,這另一目的就是換一換口味。這樣,就是不甘岑寂,是尼姑思凡,同時,也就是不專心耕耘那大可開墾的園地,倒反跑到粥少僧多的文學界里去爭取一杯羹了。
記得抗戰以前,有一位先生署名棱磨的(至今我還不知道這棱磨是誰)在上海《申報》的《自由談》上發表一篇談話。大意是說:語言學是介于科學和文學之間的學問,所以難怪語言學者常常走到文學上去。但是,語言學者不要忘記他們自己的園地。當然,像《之部古讀考》一類的文章是不能引起一般讀者的興趣的,但是,像王了一的《論別字》之類卻是頗有貢獻。語言學者如果不談他的本行,卻只知道寫些幽默的小品,未免太可惜了。這一篇文章發表于《論語》*盛行的時候,顯然是諷刺林語堂,其恭維我的幾句話只不過是旁敲側擊的一種手段而已。假使棱磨先生現在看見了我的《龍蟲并雕齋瑣語》,一定長嘆一聲說:“王了一跟著林語堂墮落了!”
老實說,我始終不曾以什么文學家自居,也永遠不懂得什么是幽默。我不會說扭扭捏捏的話,也不會把一句話分做兩句說。我之所以寫《瑣語》,只是因為我實在不會寫大文章。我不明白為什么《生活導報》的寶貴篇幅肯讓我這種胡扯的文章來占了差不多每期的八分之一。自從《生活導報》登載了《瑣語》之后,可說是整個的《導報》都變了作風。所謂《生活導報》,顧名思義應該是指導人們的生活的,這幾個月來,我因為每期都細細讀它,每周都和它的編輯先生見面,更覺得《導報》的態度是那么嚴肅,編輯先生是那樣誠懇,和我這種隨隨便便的文章太不相稱了。聽說費孝通先生稱贊我“表演精彩”,又據說讀者們喜歡看《瑣語》,桂林有人轉載我的文章,這一切陡然增加我的惶惑。在這幾個月來的《生活導報》上,我*喜歡看的是鐵谷先生的《六朝隋唐女子的化裝》,和聞一多先生的《端午節的故事》等等,無論從學問上說,從趣味上說,它們都勝過《瑣語》百倍。《龍蟲并雕齋瑣語》根本說不上“雕”,因為太輕心了,太隨便了。更進一步說,即使經心刻意地去雕,恐怕也雕不好,因為它的本質是朽木,非但龍雕不成,連蟲也不會雕得好的。
不管雕得好不好,在這大時代,男兒不能上馬殺賊,下馬作露布,而偏有閑工夫去雕蟲,恐怕總不免一種罪名。所謂“輕松”,所謂“軟性”,和標語口號的性質太相反了。不過,關于這點,不管是不是強詞奪理,我們總得為自己辯護幾句。世間盡有描紅式的標語和雙簧式的口號,也盡有血淚寫成的軟性文章。瀟湘館的鸚鵡雖會唱兩句葬花詩,畢竟它的傷心是假的;倒反是“滿紙荒唐言”的文章,如果遇著了明眼人,還可以看出“一把辛酸淚”來!
我們也承認,現在有些只談風月的文章實在是無聊。但是,我們似乎也應該想一想,有時候是怎樣的一個環境逼迫著他們談風月。他們好像一個頑皮的小學生不喜歡描紅,而老師又不許他涂抹墻壁,他只好在課本上畫一只老鴉來玩玩。不過,聰明的老師也許能從那一只老鴉身上看得出多少意思來。直言和隱諷,往往是殊途而同歸。有時候,甚至于隱諷比直言更有效力。風月的文章也有些是不失風月之旨的,似乎不必一律加以罪名。
關于這個,讀者們可以說,《龍蟲并雕齋瑣語》里并沒有什么隱諷,只是“瞎胡調”。我也可以為自己辯護說,所謂隱諷,其妙在隱,要使你不知道這是諷,才可以收潛移默化之功。但是,我并不預備說這種強詞奪理的話。老實說,我之所以寫“小品文”,完全是為的自己,并非為了讀者們的利益。其中原委,聽我道來:實情當諱,休嘲曼倩言虛;人事難言,莫怪留仙談鬼。當年蘇東坡是一肚子不合時宜,做詩贊黃州豬肉;現在我卻是倆錢兒能供日用,投稿夸赤縣辣椒(《甕牖剩墨》里有一篇《辣椒》,極力稱贊辣椒的功能,結果是被一位藥物學家寫信來教訓了一番)。“芭蕉不卷丁香結”,強將笑臉向人間;“東風無力百花殘”,勉駐春光于筆下。竹枝空唱,蓮菂誰憐!這只是“吊月秋蟲,偎欄自熱”的心情,如果讀者們要探討其中的深意,那就不免失望了。
感謝《生活導報》給我一個發牢騷的地方,以后恐怕不免還要再發幾次牢騷。這對于讀者們也許是味同嚼蠟,然而對于我自己卻是一服清涼散。一個刊物能支持一年是不大會夭折的。我就借這一篇“瞎胡調”的文章來慶賀它的周歲,同時恭祝它長壽。這是為公也是為私,因為《龍蟲并雕齋瑣語》是和《生活導報》同其榮枯的。
1942年11月13日《生活導報周年紀念文集》
龍蟲并雕齋瑣語 目錄
《生活導報》和我(代序)
**部分 甕牖剩墨
001 姓名
002 書呆子
003 西洋人的中國故事
004 戰時的書
005 戰時的物價
006 鄉下人
007 辣椒
008 迷信
009 騎馬
010 奇特的食品
011 詛咒
012 勸菜
第二部分 龍蟲并雕齋瑣語——《生活導報》時期
013 洪喬主義
014 蹓跶
015 老媽子
016 看報
017 說話
018 夫婦之間
019 清苦
020 忙
021 請客
022 窮
023 兒女
024 富
025 著名
026 外國人
027 路有凍死骨
028 領薪水
029 寫文章
030 賣文章
031 罵人和挨罵
第三部分 棕櫚軒詹言
032 閑
033 燈
034 虱
035 衣
036 食
037 住
038 行
039 疏散
040 題壁
041 手杖
042 西餐
043 失眠
044 小氣
045 排字工友的悲哀
046 清潔和市容
047 老
048 結婚
第四部分 龍蟲并雕齋瑣語——《自由論壇》時期
049 拍照
050 回避和兜圈子
051 公共汽車
052 跳舞
053 看戲
054 簡稱
055 標語
056 寄信
057 開會
058 寡與不均
059 遣散物資
第五部分 清囈集
060 苦盡甘來
061 五強和五霸
062 天高皇帝遠
063 應付環境和改變自己
第六部分 增補拾遺
064 文字的保守
065 論讀別字
066 論“不通”
067 談用字不當
068 談意義不明
069 論近年報紙上的文言文
070 津門小厄
071 關于胡子的問題——答沈從文先生
[附]沈從文《從文物談談古人的胡子問題》
072 筆談難字注音
073 我談寫文章
074 談談寫信
075 談談小品文
076 談語言——接受《新聞與成才》雜志記者的采訪
077 懷念趙元任先生
078 懷念朱自清先生
079 我所知道聞一多先生的幾件事
后記 張雙棣
出版后記
龍蟲并雕齋瑣語 節選
《龍蟲并雕齋瑣語》作品相關
王力先生學識淵博,國文功底深厚,其散文知識性較強。他常常引經據典,以古喻今,發其感嘆,看似輕松隨意的談笑風生,實則用語字字推敲,文思邏輯嚴密,使得那些描述舊日光景的文字,透出一種通貫古今的深遠意境。而他寫作的不少知識性散文,擅長將知識性寓于趣味性之中,把對字句的仔細推敲置于一種日常語境下,展現了漢語言文字寓意豐富的特點與生動活潑的魅力。張雙棣先生隨文作注釋,使得本書更加明白易懂。
龍蟲并雕齋瑣語 作者簡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曾就讀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后留學法國,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廣西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 王力先生也是杰出的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抗戰時期,他開始在報紙上寫作小品文,廣受讀者歡迎,與梁實秋、錢鍾書并稱為“戰時學者散文三大家”。著有《漢語史稿》《漢語詩律學》《詩詞格律概要》《龍蟲并雕齋瑣語》《龍蟲并雕齋詩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