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01230
- 條形碼:9787516101230 ; 978-7-5161-012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將楊萬里置于宋代理學、心學和詩學的交匯點上,結合當時動蕩的政治環境,以及宋代理學和心學及黨爭對其心態的影響,深入其哲學思想和文學思想內部,探究其文學思想由產生、成熟到轉向的演進過程,指出其詩學風貌、品格、特征及其作品在古代中國詩學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一部學術性很強的著作。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不僅對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對研究古代中國文學史也可起到推動作用。
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郭艷華編寫的這本《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將楊萬里置于宋代理學、心學和詩學的交匯點上,結合當時動蕩的政治環境,以及宋代理學和心學及黨爭對其心態的影響,深入其哲學思想和文學思想內部,探究其文學思想由產生、成熟到轉向的演進過程,指出其詩學風貌、品格、特征及其作品在古代中國詩學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一部學術性很強的著作。出版《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不僅對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對研究古代中國文學史也可起到推動作用。
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 目錄
一 研究狀況簡述
二 研究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及本文的研究方向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材料使用及主要創新點
□□章 楊萬里文學思想探源
□□節 兩宋之際的社會思潮對楊萬里詩學思想的影響
一 作為理學家的人格心態與千首“江西體”詩的焚棄
二 經世致用之思想與詩歌教化功能的強化
第二節 楊萬里文學思想傳承與新□的契機
一 兩宋之際的詩學理論對其文學思想的導向
二 江西詩派內部“□調”理論的融通與實踐
第三節 自我人格精神獨立之追求與文學思想的生成
一 自我人格精神獨立之追求與主體審美意識的確立
二 “詩非文比也,必詩人為之”與文學思想的生成
第二章 楊萬里文學思想特質的形成及原因之——理學對“誠齋體”詩學品格的影響
□□節 “道”與“言”之關系:理學與楊萬里文學思想的契合方式
第二節 理學之境界理論對“誠齋體”詩學品格的影響
一 “仁”與“誠齋體”的題材意向
二 “誠”與“誠齋體”的情感內質
三 “樂”與“誠齋體”的感情基調
第三節 理學的認識論與“誠齋體”在思維、審美領域的溝通
第三章 楊萬里文學思想的特質及形成原因之二——“性靈”觀對“誠齋體”詩學品格的影響
□□節 心學思想與楊萬里心學思想的內在關聯
一 與心學家的交往
一 “尊德性”與對“以文勝質”文學觀念的引發
三 “先立乎其大”的修養方式及“心”與“物”之關系的確立
第二節 心學思想與楊萬里“性靈”文學觀念的產生及其內涵
一 道德自我向情感自我的轉換:楊萬里“性靈”觀的主體依據
一 “童心”的萌發與真性情的流露:楊萬里“性靈觀的情感內涵
三 “心與物”之關系與自適的人生追求:楊萬里“性靈”觀的詩學旨歸
第三節 “性靈”觀與“誠齋體”的詩學品格
一 主活法
二 重機趣
三 以俗為雅
第四章 作為文壇領袖時期的詩學理論建構
□□節 本時期的文學態度及對詩壇的影響
第二節 “合神與圣”的詩學主張:對詩學傳統的□□與整合
第三節 提倡晚唐詩風:宋詩品格轉□的端緒
第五章 慶元□□與楊萬里晚年文學思想的轉向
□□節 慶元□□前后的心態轉□
第二節 氣節持守與明哲自保的雙重人格心態及文學思想的轉向
第三節 任情自適的價值選擇與師心自用的創作思想
參考文獻
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 節選
在這篇序中,楊萬里首次公開表露自己對江西詩派的看法。在他看來,江西詩派是“世俗之作”。他所謂的“世俗之作”是指江西詩派在后來擴大自己聲譽的過程中,已經逐漸開始追求形似,而忽略了其□初的精神宗旨。他認為在江西詩派□初的形成過程中,詩人們在共同的創作追求中又有著各自不同的風味。正是因為他們能夠以“味”存詩,所以才會不斷地擴大門庭,吸納更多的后學者。但是,后來的詩人們為了維護門風而追求創作形式上的一致性,□終陷入一味追求形似的創作窠臼,失去了江西詩派得以存在的精神內核,即以各自的詩學風味拓展詩派的創作視野,保持自身的生命力。正如與楊萬里同時的詩人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云:“近時學其(指黃庭堅)詩者,或未得其妙處,每有所作,心使聲韻拗戾,詞語艱澀,日江西格也,此何為哉?”指出了當時詩壇一味追求江西詩派形式之風的弊端。
而楊萬里則進一步指出了問題的實質,他認為后學者應該學□□西詩派內部成員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詩學風貌,而不是嚴守創作法度規范,要識其“味”,方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隨后,他又由江西詩派擴大到整個詩歌史,對唐宗李杜,宋宗蘇黃的詩學傳統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李白和蘇軾的詩歌創作以才思取勝,是“無待于法”,屬于“神于詩”一類;而杜甫和黃庭堅的創作則以法度為準繩,是“有待于法”,屬于“圣于詩”一類。但他□后又提出了質疑,“神”和“圣”是劃分詩歌創作類型的兩大標準,如果將“神”和“圣”合而為論,難道李杜就不成為李杜,蘇黃就不成為蘇黃了嗎?在他看來,“有待于法”與“無待于法”并不是嚴格劃分創作類型的標準,好的詩歌并不在于它是脫離于“法”,還是合乎于“法”,而是要體現作家的創作個性與內心的情感,這是詩歌能夠產生不同風味的根源所在。
事實上,“神”和“圣”分別體現了道家和儒家的文學觀念。儒家和道家都講“神”,但具體的內涵卻有所不同。從哲學本體的角度看,“神”有著□化、□□的意味。“圣”本身也有著通達、智能的意義。《尚書·大禹謨》就有“乃圣乃神”,將二者并舉,意為圣明而又廣大的德行。《易經》中有幾處講到“神”,其中在《易·系辭傳》中有一節云:“子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化而裁之存乎□,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中“書不不盡言,言不盡意”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因為形而下的文字不能說明形而上的“道”,只能通過“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的修養和實踐工夫來達到對“道”的認識和把握。儒家所說的“神”就是“圣”的概念,即指學問與道德。正如朱熹所云:“從容于法度之中,蓋圣于詩。”杜甫和黃庭堅的創作理念正是受儒家“圣”的觀念的影響,主張創作主體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和學問修養,通過創作技法的研煉達到辭達理明的境地。
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 相關資料
該論文在兩宋的社會歷史、學術文化和詩學演進的大背景下,考察楊萬里在其人生不同階段的文學思想的特點與“誠齋體”的形成原因,以此為范例,觀照宋代歷史、哲學與詩學之間的互動關系,這對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郭英德
楊萬里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在南宋詩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所創立的“誠齋體”,更是古今學人所關注的熱門話題。然而,對楊萬里文學思想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專門著作,卻一直沒有出現。郭艷華的博士論文以楊萬里的文學思想作為研究對象,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論文把理學和文學相溝通、把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相融論,對許多問題的分析都頗有說服力,時有創新之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李炳海
論文對楊萬里文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形成原因及其文化意蘊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闡釋。論文結合楊萬里的人生經歷,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其文學思想的成因;又聯系楊萬里的理學思想,從學術史的角度對其文學思想的文化含蘊進行了發掘,這雙層視角,使論文具有了□□一般文學史、文學批評史的豐富性與深刻性。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李春青
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郭艷華,回族,寧夏賀蘭人,1978年生。先后于寧夏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011年進入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后流動站。現為北方□□大學文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宋夏戰爭與北宋文學》、寧夏高校重點研究項目《□□融合與中國古代傳統“詩史”觀的演進》。出版教材《宋遼金元文學史》-部,在《寧夏社會科學》《寧夏大學學報》《南昌大學學報》《中國韻文學刊》等刊物發表論文□0余篇。
- 主題:楊萬里研究的力作
該書將楊萬里置于宋代理學、心學和詩學的交匯點上,結合當時動蕩的政治環境,以及宋代理學和心學及黨爭對其心態的影響,深入其哲學思想和文學思想內部,探究其文學思想由產生、成熟到轉向的演進過程,指出其詩學風貌、品格、特征及其作品在古代中國詩學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一部學術性很強的著作。出版《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不僅對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對研究古代中國文學史也可起到推動作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