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人的科學精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124742
- 條形碼:9787546124742 ; 978-7-5461-247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人的科學精神 本書特色
科技并非價值中立的器用,并非純然實用的技術,其中積淀了古人對時代問題進行思考的范式與智慧,顯示出科技的文化屬性。先秦科技的發展,其背后離不開儒墨道法四家的自然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兩漢與隋唐兩個盛世的科技成就的發展,科技典籍對傳統的維系與科研機構的作用一樣功不可沒;宋元兩個比較動蕩不安時代的科技成就與整個文化背景之間的互動關系至為明顯;傳統科技的量化趨向與重經驗重實用的趨向,也是對傳統數學方法與形上學理念以及整體有機的自然觀的分析與討論。本書努力將科技史研究納入文化史的范疇,使科技史的學術研究發揮其文化功能,并期望進一步對現代的科技發展產生觀照作用。
中國人的科學精神 內容簡介
積極將科技史的研究納入文化史的范疇,科技史的學術研究才能發揮它的文化功能,并進一步地對現代的科技發展產生可能的觀照作用。本書十篇論文大都能平實地論述中國傳統科技成就,并且用心地將它們落實到整個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評估。因此,其中確實不乏發人深省的結論。
中國人的科學精神 目錄
中國人的科學精神 相關資料
著名學者楊天石推薦:由于政治環境的不同,所以多年來兩岸的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學者,在歷史觀、方法論、話語系統上有很大的不同。一段時期里,大陸學者在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研究上有一個很突出的毛病,就是受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太大,以至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在許多方面因這庸俗的社會學的影響搞得面目全非。這套“文化中國”叢書有別于大陸出版的若干同類書籍。而且雅俗共賞,達到了學術上的一種高明的境界。||| 林載爵:這一套“文化中國”叢書以118個題目全面性地討論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各個層面,組合成一幅比較完整而豐富的中國文化圖像。撰寫者一共96位,網羅了當時年齡約30到40歲的青年學者。上世紀七十年代,這樣一批受到西方式現代教育熏陶,對傳統中國文化又有新見解的年輕學者已經在臺灣出現,成為臺灣學術界的一股新興力量,他們對中國傳統歷史與文化,自然有著不同的視野與不同的解釋。我們出版界感覺到有必要將他們集合起來,總體呈現一個全然有別于過去的中國文化的新觀點與新解釋。這些學者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幾乎都位居臺灣學術界與文化界的重要位置,當年所發表的論點今天仍然具有新意,可以提供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另一種視角。 ||| 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 、北京晨報、京華時報等報刊以及鳳凰網、新浪、中國新聞社等網站相繼報道。
中國人的科學精神 作者簡介
洪萬生
臺灣學者,臺灣師范大學數學系碩士、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臺灣師范大學數學系教授,曾出任該系系主任;現亦兼任臺灣大學副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教授。研究專長為數學史,著作有《女數學家列傳》(合譯)(1976)、《偉大數學家的想法》(1976)、《折折稱奇》(2011)等。
劉君燦
湖南寧鄉人,生于1945年。臺灣大學物理系畢業,曾任電子工程師、臺灣黎明技術學院電子系教,致力探討中國科學思想史,著作有《科技史與文化》(1983)、《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1986)、《方以智》(1988)、《中國科技史采風錄》(1991)等。
劉昭民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