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貴州省地圖(袋裝折疊大全開)(大比例尺1:790000)
-
>
亞洲地圖
-
>
滄桑之變.中國地理卷:中國地理大變遷
-
>
山海經:精選插圖版(全彩)
-
>
實用中國地圖冊紅革皮(2022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盒裝(2022版)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廣西(2018年版)
晉書地理志校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421754
- 條形碼:9787510421754 ; 978-7-5104-2175-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晉書地理志校注 本書特色
《晉書地理志校注》這本書由孔祥軍博士在中華書局本《晉書·地理志》?被A之上,更進一步,總結前賢成就,糾補既往疏漏,增廣校勘文獻,揭發義例書法,審定斷限年代,註釋政區今地,梳理沿革變遷,輔以旁證史料,其用力可謂頗深,其實績堪稱甚大;而有此孔氏校註出,《晉書·地理志》遂愈加可讀可用,其學術價值與文獻意義在此。
晉書地理志校注 內容簡介
《晉書地理志校注》主要工作即對《晉書地理志》進行全面深入的整理,包括校正和注解,校正以目前所能見到的*早版本百衲本宋刊《晉書》為底本,參照諸本,采取簡潔出校的辦法,注解則力求詳盡,除了對原文特殊文字和地理實體義、音的解釋,還從政區沿革的角度對魏晉以來州郡縣三級政區的變化詳加考證,此為《晉書地理志校注》與既往一切古籍整理工作*大的不同,故可視為《晉書地理志校注》*大的特色。
晉書地理志校注 目錄
- 主題:正史地理志整理的突破(徐成)
正史地理志整理的突破 ——評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 徐成(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 中國近代歷史地理學脫胎于中國傳統的輿地之學,這以1934年《禹貢》半月刊的出版為標志。也即由此,輿地之學乃成為歷史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政區沿革地理。錢穆先生有言,歷史學有兩只腳,一只腳是歷史地理,一只腳是制度。舉凡歷史事件,都離不開其發生的具體空間。而對空間地域的區分,除了利用山川形勢劃分外,很大程度上是以設有國家政權的各級地區——行政區作為劃分標準的,由此就產生了政區地理。而政區地理也就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基石。行政區在歷史長河中的因革損益也自然成為政區地理研究的主要內容。 史籍中對政區地理分布的系統記載大多保存在諸正史地理志與地理總志中。由于隋以前地理總志無存,所以隋以前的正史地理志彌足珍貴。對它們的文本校訂、文字勘誤、史文解讀也就格外重要。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所出版的孔祥軍先生新著《晉書地理志校注》(以下簡稱《校注》)就是這樣一部應運而生的力作。 欲明孔氏《校注》之旨趣,當先究《晉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晉志》)優劣。此點先賢言之備矣,然大抵以《晉書》成于眾手,舛亂錯謬甚多而非之。柴德賡以為《晉志》“鈔撮《宋書》而未精密”。也正因為《晉志》的諸多不足,清人對《晉志》已有考訂、校補之作,由此對《晉志》的研究進入到嚴密化、科學化的階段。而《晉志》的編撰得失也就愈加明朗。清畢沅在《〈晉書地理志新補正〉序》中以為,《晉志》“大要以晉武帝太始太康中為定,自惠帝時已略焉。至東晉則尤略。蓋唐初諸儒于地理之學非所研究”,“唐初修《晉書》,不特不旁考諸書,即王隱《地道》之編,沈約《州郡》之志亦近而不采”,所以出現了“紀、傳所列既與志殊,志之前所列又與后殊也!庇谑钱呫淠诵5谩稌x志》“偽漏凡數百條”。方愷又作《新校晉書地理志》,歸納出《晉志》有郡縣數目統計不符,敘述前后矛盾,行文體例不一等諸多不足,認為“一序之內,紛紜舛錯,披讀全志,群疑叢生”,給人一種無可措手的感覺。前人常言,校書如掃落葉,隨校隨落,《晉志》疏漏至此,對其進行全面的考訂和注釋也就更具有必要性?资稀缎Wⅰ芬簿褪侵饕獜倪@兩方面對《晉志》進行整理。 一 作者在《校注》“凡例”中曾言該書旨趣:“以注為主,以校為輔”。然作者于“!币嗌鯙橹匾。這從校注底本的選擇上就可窺見端倪。目前通行的《晉志》一般采自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然《校注》的底本卻選用了百衲本《晉書》。個中緣由,作者雖未曾明言,然細審之下,中華本《晉書》的點校底本是清同治金陵書局本,而百衲本《晉書》則由海昌蔣氏藏宋刊小字本(紀、志、傳)與江南第一圖書館藏宋刊小字本(載記)相配而成。作者舍中華本而求百衲本,忖度其意,蓋以宋刊本作底本,它如武英殿本、四庫薈要本、中華本為參校本,另起爐灶,期以最大限度地還原《晉志》原貌。 但作者對《晉志》的?笔窍喈攲徤鞯。除避諱缺筆字外,一般不輕易改動原文。如《晉志》“序”中“風山訪道”一句,校曰:“‘風’,殿本作‘崆’,中華本從之!保ǖ2頁)蓋“崆山訪道”文義亦通,不必遽定于一尊,故兩存之。又“序”中“而遷都阜”一句,校曰:“殿本、中華本皆作‘遷都曲阜’!保ǖ8頁)二意相合,故于校記中亦存其異。至于疑宋本誤,他本轉勝宋本者,《校注》仍存宋本之舊,惟于校記中辨其是非。宋本《晉志》豫州汝南郡有濯陽縣,校注曰:“殿本作‘灈陽’,今檢《后魏志》:‘瞿陽,二漢、晉為灈陽,屬(汝南)!瘎t似當作灈陽!保ǖ51頁)又如宋本《晉志》梁州:“統郡八,縣三十八”,校注曰:“殿本作‘縣四十四’,中華校:‘各本作“縣三十三,”今從殿本作“縣四十四”,與統計實數合!保ǖ112頁)凡此種種,書中俯拾皆是。原作者校書本意,當以宋本《晉志》為主,不作改動,其余參校諸本之異同皆羅列成?庇洠欠桥袛鄬懭胄S浿,難斷是非者則暫不作按語。于是《校注》既保證了宋本《晉志》的原始面貌,又借校記展現了參校各本之異同,這就使得《校注》以盡量小的篇幅承載了更多的他本信息。 在選擇宋本作為《校注》底本的基礎之上,作者在具體的校勘過程中,更是囊括前賢成果,辨其是非,取宏用精。自清代始,對《晉志》作過系統研究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畢沅、方愷二家外,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一九、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六“晉地理辨證”一文,吳士鑒《晉書斠注》相關部分等均體現了清儒對《晉志》研究的成績。二十世紀,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晉書》,對《晉志》作了全面的整理,撰寫了七十八條校勘記。于是,數百年來對《晉志》整理的成果均融入到《校注》中,因此孔氏《校注》亦可作集校本觀。但作者對前人?背晒奈{并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逐條重新思考,取其是,正其非。筆者曾粗略統計,《校注》中糾方愷《新校晉書地理志》錯訛不下二十處,糾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正》之誤不下十處,其他吳氏《斠注》、楊守敬《〈三國郡縣表〉補正》、中華校等亦間而有之。可見作者在繼承前人?背晒麜r的審慎。亦有前人雖指出《晉志》原文誤處,然校勘未精,未作定論,而《校注》更上層樓,精審過之者。如《晉志》廣州條言,孫吳“永安六年,復分交州置廣州”,王鳴盛用本校法,以為“上文甫言永安七年復立廣州,此又言六年,自相違!比煌跏衔炊ㄊ胧鞘敕!缎Wⅰ犯盟7ǎ浴秴侵尽、《宋書•州郡志》校之,遂以“永安七年”為是,(第210頁)此亦是《校注》青出于藍之一例。 在總結前賢對《晉志》整理的基礎之上,作者更多的是研讀文本,糾謬發覆,發前人所未曾發,包括揭示《晉志》錯簡、誤字、缺漏、衍文、誤引等共有近百條之多,這與中華點校本《晉志》?庇洈的肯噫。這項工作極其繁瑣,然價值頗大,當為繼中華本后,對《晉志》文獻整理的全新成果。今聊舉數例以見其?背煽兣c方法。 (一)糾誤引及錯簡 《晉志》郡縣正文下常有自注,用以說明該地風土名勝及沿革。唐修《晉書》,此小注亦當有所本。然《晉書》成于眾手,又輾轉流傳至今,亦不能無誤,以至正文與小注有張冠李戴者?资稀缎Wⅰ纺四芗m正其非。 《晉志》青州北海國即墨條(第134頁)注曰:“有天山祠”,然《校注》檢《漢書•地理志》膠東國:“即墨,有天室山祠!眲t《晉志》即墨條注當本自《漢志》而脫“室”字。又如《晉志》揚州毗陵郡無錫條(第188頁)注曰:“有磨山,春申君祠”,《校注》檢《漢志》會稽郡:“無錫,有歷山,春申君歲祠以!,以為《晉志》誤引用《漢志》。此皆前人所未曾言!稌x志》徐州東莞郡臨朐條(第149頁)注曰:“有海水祠!薄缎Wⅰ匪褭z《漢志》有二臨朐縣,齊郡臨朐有逢山祠,東萊臨朐縣有海水祠。而晉東莞之臨朐地望與《漢志》齊郡臨朐相當,與東萊臨朐相隔甚遠!稌x志》誤以漢東萊之臨朐即晉東莞之臨朐,于是致誤。此亦是《校注》用歷史地理學的方法!稌x志》錯訛一佳例。 除了《晉志》字詞誤引之外,亦有正文與注文不相匹配而流傳至今者,《校注》亦能一一考證其非:《晉志》豫州弋陽郡西陽條(第58頁)自注曰:“故弘子國!笨资蠙z得《水經注》卷三五言西陽縣“《晉書地道記》以為弦子國。”《晉志》似本此。然《漢書•地理志》、《太平御覽》引《漢志》、《左傳•僖公五年》經文杜注皆云轪縣為故弦子國。是《晉志》承《晉書地道記》之誤,非但誤“弦”為“弘”,且將弋陽郡轪縣下小注誤置西陽之下。又如《晉志》揚州淮南郡鐘離條(第185頁)自注曰:“故州來邑!弊髡邫z《漢志》沛郡下蔡、《續漢志》九江郡下蔡條劉昭注,皆云漢晉下蔡即為古之州來,則《晉志》此處子注亦為錯簡,當移置下蔡條下為是。此類?背吓e二例外,尚有豫州汝南郡陽安條(第50頁)、青州樂安國臨濟、博昌條(第137頁)等,校理《晉志》中注文,常用他校法,須遍檢史籍,一一尋求史源,排比詳勘,否則難察其誤。 (二)正郡縣之名 《晉志》在流傳抄刻之中,誤刻、漏刻、衍刻之處在所難免。而此種訛誤載于史志之中,歷代相傳,遂以訛傳訛,莫辨真偽。特別是《晉志》中所載大量郡縣之名,訛誤之處,所在皆是。于是對《晉志》校理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校正郡縣之名。 1、 正字之訛 《晉志》所載郡縣,與紀、傳敘事有前后邏輯關系不同,等同羅列,故《晉志》郡縣之名常因形近、音近之字致誤。歷代流傳,陳陳相因,鮮為人知。作者對《晉志》的校理,其中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審定郡縣之名,盡力還其本來面目。如《晉志》并州西河國有介休縣(第84頁),即今山西介休市,然作者檢《左傳》杜注、《水經注》及《王興之夫婦墓志》,西晉西河國唯有界休縣,無介休之稱。《校注》認為,《晉志》以“界休”為“介休”者,蓋據《水經注》,界休境內有介山,故歷代沿襲“介休”之誤,以至于今。此即以他校之法正《晉志》郡縣之名,糾千年之謬文。 《校注》中此例校勘甚多,其他還有《晉志》秦州天水郡“顯新”當作“顯親”(第107頁)、秦州武都郡“下辯”當作“下辨”(第108頁)、益州建寧郡“毌單”當作“毋單”(第129頁)等。筆者粗略統計,此類?碑斣诙幧舷,多用本校、他校法以證宋本《晉志》之誤。 2、 正漏刻之誤 除了因形近、音近字致誤外,《晉志》中郡縣名稱還會因為抄刻而致誤者!缎Wⅰ酚诖艘喽嗾厩逶粗!稌x志》青州樂安國有鄒縣(第137頁),《校注》據《宋書•五行志》載西晉樂安有梁鄒縣,則《晉志》脫“鄒”字;揚州廬江郡有“六”縣(第187頁),作者據《續漢志》、《左傳》杜注皆作“六安”縣,則《晉志》脫“安”字。此皆仍用他校法正史文之脫。然亦有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