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9505197
- 條形碼:9787549505197 ; 978-7-5495-0519-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 本書特色
薇拉是誰?妻子、繆斯、經(jīng)紀人、秘書、信使、司機、翻譯、管家、廚師、賬房、顧問、門衛(wèi)、接線生、教學助理、守護天使……自從發(fā)現(xiàn)了納博科夫,她就認定他是那一代人中*偉大的作家,薇拉默默地守著這個樸素的、屬于自己的真理,堅定不移地為此奮斗了六十八年。成就納博科夫,是她一生的事業(yè)。由史黛茜·希芙的《薇拉:納博科夫夫人》生動地再現(xiàn)了我們時代*偉大的一個文學愛情故事。
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 內(nèi)容簡介
被批評家譽為“紀念碑似”(《波士頓環(huán)球報》)、“極端浪漫”(《紐約客》)的一部作品,史黛茜·希芙的《薇拉:納博科夫夫人》生動地再現(xiàn)了我們時代*偉大的一個文學愛情故事。著有《洛麗塔》、《微暗的火》和《說吧,回憶》等作品的流亡作家納博科夫,首先是為自己寫作,其次是為妻子薇拉寫作,此外,別無他人。“沒有我的妻子”,納博科夫曾經(jīng)說,“我不會寫一本小說。”這部傳記以二戰(zhàn)前的歐洲和二戰(zhàn)后的美國為背景,前后的時間跨度差不多整個世紀。納博科夫夫婦52年的婚姻故事,讀起來像一部鮮活的小說。美麗聰明的薇拉,是故事中形象特別高大的女主人公。
她像奧斯汀和托爾斯泰筆下偉大的浪漫女主人公一樣,愛得深沉而睿智。史黛茜·希芙的《薇拉:納博科夫夫人》是傳記書寫的成功典范。
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 前言
你是我的面具 劉佳林 “一切深刻的事物都熱愛面具。”尼采說。如此而言,1923年5月8日或 9 日,柏林的一個慈善舞會之后,戴著黑色綢緞面具的薇拉跟納博科夫在栗樹 成 蔭的運河邊約會,意義就非比尋常。薇拉、納博科夫或者說VN的故事從這里 開始。面具是這個故事的關(guān)鍵詞。
嫻于敘事的史黛西·希芙開篇就將我們帶進了這個場景:其時,男主人 公還沉浸在退婚的痛苦之中,仰慕這位年輕詩人的女主人公據(jù)說主動安排了 約會,并且可能還當面背誦了他的作品,但自始至終她都戴著面具。接下去 就是博伊德所謂的“完美無缺的文學性的求愛序曲”:6月24日,納博科夫 在 《舵》上發(fā)表詩歌《邂逅》;7月29日,納博科夫的《歌》與薇拉翻譯的愛 倫·坡 的散文詩刊登在同一版;9月,薇拉·斯洛尼姆翻譯發(fā)表了**后一篇作品后 , 這個譯者名徹底從出版物中消失。1925年4月15日,她正式成為納博科夫 夫人。
面具始終伴隨著薇拉。她給布拉格的納博科夫?qū)懶艜r用的是化名“伯特 蘭太太”,她在美國大學生眼里是一個助教,她代納博科夫?qū)懶欧磳δ硞俄 語 教師入職時,自稱是康奈爾的一個秘書“J.G.史密斯”,更多時候,她躲 在納博 科夫的名字下跟出版商書信往來。甚至她的那一頭秀發(fā)也來成全她,25歲時 就開始變色,30多歲時變薄、變灰,40多歲時已經(jīng)是一頭珍珠色,與那張依 然年 輕的面龐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位形容俏麗、衣著得體、舉止優(yōu)雅的猶太女子 也 喜歡向鏡中凝望,但她在鏡子中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丈夫的形象。如她翻 譯 的**篇和**后一篇愛倫·坡的作品標題所示,她喜歡在納博科夫的“陰影 ” 中“沉默”。或者,如希芙所說:“她在面具中**舒適,她反光到別處時** 自在。
這個月亮不是賊。” “太陽是個賊,用他的偉大的吸力偷竊海上的潮水;月亮是個無恥的賊 ,她 的慘白的光輝是從太陽那兒偷來的。海是個賊,他的洶涌的潮汐把月亮熔化 成咸的眼淚。”《雅典的泰門》中那個憤世嫉俗的貴族控訴了天地間的三大 名 賊。這是一個賊的世界,但薇拉不是。自從發(fā)現(xiàn)了納博科夫,她就認定他是 那 一代人中**偉大的作家,她默默地守著這個樸素的、屬于自己的真理,堅定 不 移地為此奮斗了68年。成就納博科夫,是她一生的事業(yè)。
在此過程中,她將自己隱藏得很好。她的父母事后才被告知,他們結(jié)婚 了;納博科夫告訴朋友他有了兒子時,朋友以為這是他慣常的玩笑,因為他 們 從未見過薇拉懷孕的體態(tài);一個跟她密切合作的譯者說:“她是波蘭公主, 對 吧?”她丈夫的學生認為她是德國的一位伯爵夫人。而在1955年1月3日紐約 州湯姆金斯縣頒發(fā)的持槍許可證上(希芙在正文中把日期搞錯了,從復印的 許 可證推斷,薇拉應(yīng)該是1954年底申請的),她的職業(yè)是:家庭主婦。是的, 很多 時候她就是一個持家的女人。四處找房子是她經(jīng)常做的事。每次搬家時,她 會把納博科夫打發(fā)得遠遠的,因為后者只會添亂。每當風雪過后,她總是一 個 人掃雪。納博科夫嫌汽車旅館吵鬧,她會開車將他送到遠離人煙的地方,將 車 泊在一棵樹下,自己安靜地走開。所有妨礙他寫作的事,她都會為他擋開; 所 有有助于他寫作的事,她都會樂于承擔。婚后窮困時期,她常常做翻譯、編 纂 詞典,為家庭爭取經(jīng)濟來源。相當長的時間里,她是他的秘書,替他打字, 處理 郵件。她是他的助教,為他準備講稿,開車接送,幫他脫衣服,替他板書、 擦黑 板、分發(fā)材料、閱卷、接待學生。
只是,面具后的這位女性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主婦、一個簡單的幫手,否 則 她就不是薇拉·納博科夫了。希芙喜歡選擇脫離了環(huán)境的傳主,比如做法國 大使的美國人富蘭克林,當飛行員卻寫了《小王子》的圣一埃克蘇佩里,還 有那 個去了羅馬的埃及女王克里奧佩特拉,這樣也許更能把筆力集中于傳主的性 格,起碼《薇拉傳》是如此。在深入挖掘、研究各種傳材后,希芙揭示了薇 拉以 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她是納博科夫的物質(zhì)支持,又是他的精神支撐。
流 亡者本已飽受顛沛流離之苦,黨同伐異、相互傾軋的流亡文學圈和被迫放棄 母 語寫作的現(xiàn)實更使納博科夫的文學道路變得崎嶇曲折。薇拉對納博科夫的藝 術(shù)天才堅信不疑,在他經(jīng)歷喪父和失戀、**需要安慰的時候毅然走進他的生 活,并全身心地支持他的寫作事業(yè),矢志不渝,忠心耿耿。第二,她是他的 理想 讀者,是他、他母親之外第三個能理解他每一個標點符號的人,以至于許多 研 究者都將薇拉看作重要的文獻來源和理解納博科夫藝術(shù)世界的鎖鑰,正是她 指出了納博科夫藝術(shù)作品中存在著“彼岸世界”的觀念。第三,她對他的創(chuàng) 作 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我們不但在馬丁(《光榮》)的故事中讀出了她的流亡 經(jīng) 歷,在克萊爾(《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的身上看出了她的影子, 在 《聲音》中的一個女子、《天資》中的濟娜、《瞧,這些小丑!》中的“你 ”的描寫中 發(fā)現(xiàn)了她細瘦的手腕和白皙的、露著青筋的皮膚,更重要的,她的出現(xiàn)改變 了 納博科夫的創(chuàng)作取向。學術(shù)界一致認為,納博科夫的藝術(shù)分水嶺是在1924— 1925年,納博科夫的藝術(shù)風格有許多非俄國的特征,這無疑是認識薇拉后的 結(jié) 果。薇拉與納博科夫有許多相似(比如聽色的能力),但又有許多不同,納博 科 夫喜歡回憶完美的過去,薇拉則喜歡展望未來;納博科夫相信命運**終的仁 慈,相信生活奇妙的花樣,薇拉則堅持理性,堅持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 是認識了薇拉之后,納博科夫才在《瑪麗》中讓主人公勇敢地告別過去,走 向新 的未來,他本人也勇敢地開拓新的藝術(shù)道路,并使俄羅斯古典文學傳統(tǒng)在流 亡 界得到繼承。正是薇拉對理性的熱愛讓他明白,他過去一味相信靈感是不對 的,“如今我真正明白,在藝術(shù)中,理性是負粒子,靈感是正粒子,唯有通 過它們 的秘密聯(lián)合才會產(chǎn)生白光,產(chǎn)生電的震。顫,創(chuàng)造完美”。納博科夫后來經(jīng) 常說 到“科學家的熱情和藝術(shù)家的**”,這種說法直接來自薇拉的啟發(fā)。因此 ,希 芙說,納博科夫的“書頁中盤旋的不是她的形象,而是她的影響;她與其說 是模 特兒,不如說是繆斯”。第四,她是他的合作者。她描寫過她抱著德米特里 在 歐洲的冬日候望火車的情景:“他那大塊的嬰兒身體發(fā)出難以置信的熱量! ”納 博科夫?qū)⑦@樣的文字直接搬進了《說吧,記憶》。她不但建議納博科夫翻譯 《葉 甫蓋尼·奧涅金》,而且?guī)退隽舜罅康脑u注工作。那些未出版的、關(guān)于擬 態(tài) 的書稿完全出自她的筆下。她參與了《洛麗塔》的俄文翻譯和《說吧,記憶 》的 修訂,晚年又獨自將《微暗的火》譯成俄文。第五,“她既當錐子又當剎車 ,兩者 都同樣優(yōu)雅”。她在丈夫沮喪的時候給他激勵,她命令想徹夜做一首回文詩 的 他去睡覺,她將他從對鱗翅目昆蟲研究的沉醉中喚醒,她在他試圖焚毀《洛 麗 塔》手稿的時候,阻止了他。納博科夫在用下面這句話勾勒克萊爾時,心底 想 的一定是薇拉:“她的形象特別強大,差不多具有男性的品質(zhì)。” 是的,薇拉是一個帶槍的女人,而且據(jù)說是神槍手。她的那支勃朗寧就 靜靜地臥在粉餅盒和小鏡子中間,但似乎從未真正使用過。“不過,這支從 未 開火的自動手槍沉甸甸地掛在以后的場景中,尤其是跟薇拉的無處不在、她 的兇猛、她的異國情調(diào)、她的做派相連的時候。”手槍之于薇拉是面具之外 的 第二個標志,是她堅硬而強悍性格的形象化體現(xiàn)。早在逃亡敖德薩的途中, 17歲的薇拉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她的勇敢無畏,她為遭到侮辱的猶太人據(jù)理力 爭,**終令那些大兵徹底改變了態(tài)度,并學會了保護女人。她毫不掩飾自己 的立場,在父母的情感糾紛中堅決站在父親一邊,支持父親跟安娜·菲金( 她 的表姐)結(jié)合,并且終生與安娜保持緊密聯(lián)系。她不輕信任何人,不依賴任 何 人,她對她的姐妹直言不諱,她斷然拒絕奸商的無理要求,但對納博科夫的 藝 術(shù)能力卻從不懷疑,決不容許任何誤解和輕視,甚至不惜因此與曾經(jīng)幫助過 他們的人反目為仇。她堅決捍衛(wèi)自己的婚姻,絕不放棄自己的丈夫,哪怕像 謠傳的那樣需要拔出槍來。她從父親那里繼承了堅韌的品格,在《洛麗塔》 的 版權(quán)糾紛中不依不饒地堅持了十多年,在納博科夫的陰影中默默地犧牲、奉 獻了一輩子。
那把躺在手提包里的點38口徑的勃朗寧從未開過火,但納博科夫卻讓它 在他的小說里四處出現(xiàn),并且**終憑借亨伯特的一記槍聲驚動了整個世界, 也 讓許多人對這個一夜之間名利雙收的戴面具的女人又妒又恨。有些人聲稱喜 歡納博科夫的早期作品,認為恰恰是薇拉的干涉甚至威逼,納博科夫才背離 了 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種族歧視、女人之間的嫉妒、傳記家的捕風捉影、不同文 學 見解導致的誤會與猜忌,給薇拉這副本已非常神秘的面具抹上了更多的迷彩 甚至污跡。**極端的莫過于1973年濟娜伊達·莎霍夫斯卡婭發(fā)表的《沙漠》 。
在這個短篇小說中,“瓦爾登”(其實就是納博科夫的呢稱沃洛佳)直到妻子 去 世后才明白,他原來一直生活在她專橫的管制下,無論是作品還是人都失去 了 活力與靈魂,凝凍成了冰。**后,他畏怯卻決絕地將她的照片扔到抽屜里, 終 于有了如釋重負之感。這篇小說對薇拉的攻擊是赤裸裸的,納博科夫的妹妹 葉莉娜·斯科爾斯基讀到后非常憤怒,立即回信反駁。她預言,有著真正的 貴 族氣息的薇拉不屑于關(guān)注此事,免得抬高那篇又臭又長的文章的價值。但葉 莉娜還是低估了薇拉的漠視——后者反過來責怪她多管閑事地為自己辯護。
薇拉的堅硬與強悍再次得到證明。
這種堅硬有時甚至給人一種冷酷的印象。納博科夫去世時,薇拉冷冷地 拒絕了旁人的安慰,她嚴禁她的小姑子哭泣,并在安靜的紀念儀式上請一個 家 庭成員不要擁抱她。希芙的文筆真叫干凈而有致:“五十多年來,那副面具 她 戴得很好;現(xiàn)在沒有理由摘下。不過,也沒有理由認為,那副面具就是那張 臉。
貝弗利·盧聽到消息后,立即打**問薇拉,是否愿意她飛到瑞士來。薇拉 語 含感激和安慰地說,愿意,很愿意。盧再次見到她時,她流淚了。7月2日, 父 親生命的**后一天,黃昏時分,德米特里開著藍色的法拉利送母親從洛桑回 蒙 特勒。薇拉靜靜地坐了幾分鐘,接著說出了德米特里從母親嘴里聽到的** 一句絕望的話:‘我們租架飛機撞了吧。”’ 一個75歲的婦人,感情原來這么硬實,這么斬釘截鐵,已經(jīng)不是“不將 兩 行淚,輕向汝曹彈”所能概括的了。
但除此以外,我們看到的薇拉都始終活在面具之下,不過不再是**次 約 會時的那副狼面具,而是她重新打造的“VN”——它是Vladimir Nabokov的 縮 寫,也是V6ra Nabokov的縮寫。她也許是希望把自己徹底融進納博科夫的世 界 里,或者希望納博科夫與她成為那**真實的數(shù)字:一。因此,希芙情不自 禁 地在一個腳注里猜想:“毫無疑問,她覺得**能夠接受的傳記敘述一定跟《 微暗 的火》索引中謝德夫人的條目一樣:‘希碧爾·謝德,s之妻,到處可見。
’如果 她看到博伊德第二卷薇拉·葉夫謝芙娜·納博科夫的條目,一定會不寒而栗 , 那個索引很長,以‘勸納博科夫不要燒毀《洛麗塔》’始,以‘納博科夫書 信作 者’終。”但在《納博科夫傳:美國時期》的正文中,薇拉終究是一個配角 ,因此, 博伊德給她一個長長的索引是合適的。而希芙既已猜透了薇拉的心思,知道 她喜歡活在不為人知的地方,又何以要把一個面具、一個注腳、一個索引性 的 存在演繹成一部四百多頁的厚書呢?也許,希芙天才的敘事技巧、過人的分 析 能力和洗練清澈的文字素養(yǎng)是她可以這樣做的**理由,她知道怎樣講故事 , 知道怎樣讓故事走向深刻。給她兩個單詞,六個字母,一個尖音符,她就能 給 你這樣一段文字:“她的名字比她活得久長,就在那些如此完美地概括了生 命 主題的題獻頁上,挨近后面的作品,又保持著充滿敬意的距離,那是她丈夫 的 奉獻,自成一行,簡潔明了,亦如納博科夫?qū)懴碌囊磺小K闹苁巧畛痢芤?、無盡 的空白,她就在那里——在閃光的智慧之橋的一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一覽無余地藏著。” 希芙在這里解讀的是納博科夫每部作品開篇前都會出現(xiàn)的那一行字:“ T0 V6ra”。喜歡面具的薇拉在這里找到了**好的位置,她就那樣悄悄地、讓人 熟視 無睹地佇立在納博科夫每部作品的前面。
納博科夫喜歡她的這種姿態(tài),他說——你是我的面具。
2011年5月20日于奧爾巴尼紐約州立大學圖書館。
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 目錄
**章 圣彼得堡號
第二章 浪漫歲月
第三章 鏡中回望
第四章 這個人
第五章 納博科夫
第六章 納博科夫
第七章 過去完成時
第八章 彼岸
第九章 看那些面具
第十章 面紗之外的大地
致謝
文獻目錄
附錄
薇拉必須在場!
索引
譯后記
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 節(jié)選
**章 圣彼得堡3848號 薇拉·納博科夫沒有寫她的回憶錄;她也無此打算。即使在漫長人生的 終 點,她仍然是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寫下一個白人孀婦懺悔錄的人。(她用日 記記 錄了一個女孩的命運,但那女孩名叫洛麗塔。)當被問及她是如何遇上后來 共同 生活了52個年頭的男人時,她總是帶著幾分笑容避開話題。“我記不起了” 是她 慣常的回答。但誰能相信這個十分透明的答案來自一個能夠脫口背出丈夫詩 卷 的女人。有一次,她不但避而不答,反而詰問:“你是克格勃嗎?”得到她 信賴的學 者不多,其中一個曾經(jīng)追著問她,這是您丈夫記敘的1923年5月8日發(fā)生的事 件,您能用心解釋下嗎?“不能。”薇拉一口回絕。傳記作家的耳邊總是回 蕩著吊 門哐當砸下的響聲。大家**知道的是,她生來就是納博科夫夫人。
但她不是。納博科夫說法大體上前后一致;在他的版本中,她是他在德 國 結(jié)交的連串女友中的**后一位①:“我在柏林一次流亡慈善晚會上遇到我的 妻 子薇拉·斯洛尼姆;在那樣的晚會上,俄羅斯姑娘們喜歡拍賣漫畫、書籍、 鮮花 和玩具。”納博科夫平淡地寫道。一個傳記作家同樣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他補 充 說,納博科夫此后短暫地到過法國南部。薇拉見到傳記中這些文字,就在書 頁 邊上用修正的口吻批道,“荒唐之極”。納博科夫1923年前往法國這事,另 一 位學者寫道:“在法國期間,他曾經(jīng)寫信給一個名叫薇拉·斯洛尼姆的女孩 ,他 們是在離開柏林之前的一次慈善晚會上相識的。”薇拉見到這句話,只是冷 冷 宣布,這里有三處不實之處,但她懶得逐一指出。
很可能,這場晚會是納博科夫“多年后誕生的……‘回憶”’,他將5 月8日 欽定為他結(jié)識未來妻子的日子。當時的確有一場豪華晚會在柏林舉辦,但那 是在5月9日。在薇拉的迷人描述中,這些晚會是“由名門貴婦主辦,有德國 精 英和許多外交界人士參加”,也吸引了未來的納博科夫夫婦。這些晚會周期 性 地舉辦;納博科夫就是在那樣的場合中結(jié)識了一位前女友。①在納博科夫斷 然 判定的日期和薇拉同樣斷然否定可能發(fā)生該事的日期之間,我們**終不得不 作出權(quán)衡,并且要力保天平兩邊都不傾斜。在納博科夫拋光的事實和薇拉將 這些事實掃到地毯下之問,存在著諸多可能。“但沒有這些神話故事,世界 將 不會真實。”納博科夫說;后來,他沒能抵抗住誘惑,向一個來訪的出版商 透露, 他和薇拉一見鐘情時,他們才十三四歲,正與家人在瑞士避暑。(他透露這 段 秘密的時候正在創(chuàng)作《阿達》。) 不管如何,**初的故事是兩個人和一副面具。在一個柏林春天的深夜, 在 兩岸栽滿栗子樹的運河的一座橋上,薇拉·斯洛尼姆戲劇性地闖入了符拉基 米爾·納博科夫的生活。她戴了一副黑色的綢緞面具,既沒有模糊自己的身 份,也沒有顯明自己的身份。她這樣做,可能是兩人在年初的一場晚會上瞥 見 過對方,也可能是她從他發(fā)表的詩作中得到了暗示。②納博科夫應(yīng)該只看到 她 那濃密輕柔的卷發(fā)、那雙明亮的藍色大眼睛,以及他即將寫到的“溫柔紅唇 ”。
她身材纖瘦,骨感上佳,肌膚晶瑩,恍若公主。他可能還不知道她的名字。
但可 以肯定,她知道他的名字。有證據(jù)表明,薇拉主動安排了這場約會。納博科 夫 后來在給妹妹的信中曾經(jīng)證實。到1923年,他用西林為筆名寫詩已經(jīng)積聚了 一點名聲。①他的作品經(jīng)常發(fā)表在《舵》上。這是俄羅斯流亡圈中**好的報 紙。
就在一個月前,他還舉辦了一場公開朗誦會。而且,他的身材很棒。“他非 常 年輕英俊。”薇拉承認。
流亡柏林的俄羅斯人聚居在一個小鎮(zhèn)上。這地方不大,沒有什么秘密; 薇 拉或許也已獲悉,年輕詩人西林的心在1月就破碎了,因為他的未婚妻取消 了 婚約。即使受到脅迫,薇拉也很少透露個人生活的細節(jié)。假若她真如流亡圈 中后來的傳言②,是她一直在追求納博科夫,那么,她更有理由沉默。在第 一次 約會的過程中,她始終戴著面具,也許是因為她擔心她的美貌會分散他對談 話 的注意力(正如前面所暗示),也許是因為她擔心她還不夠美麗引不起他的注 意(這似乎更符合女性的心理)。其實,她沒有理由擔心。因為她知道有一種 方式穩(wěn)操勝券,吸引這個詩人的注意。她為他背誦他寫的詩作。她的聲音十 分雅致;納博科夫總是驚嘆于她的音色“優(yōu)雅非凡”。這一策略立馬見效。
同 樣重要的是,這個堅信未來一定能留名青史、相信夢境具有預兆功能的年輕 人,覺得薇拉·斯洛尼姆陌生而熟悉。在他70多歲的時候,當被問及是否立 刻 知道這個女人代表著他的未來,他的回答是,“我想你可以這么說”,然后 ,他微 笑著望著妻子。她應(yīng)該對他更為熟悉。“事實上,他從1922年起寫的每一首 詩,我都爛熟于心。”她后來斷言。她參加過他的朗誦會;她**早的西林剪 影像 集中,開頭幾張就是攝于1921年和1922年的圖片,看不出有事后補貼上去的 痕跡。那副在回憶中變成“親愛的面具”的偽裝,顯然兩人那夜在維爾默斯 多 夫的霍亨索侖廣場上分手的時候,薇拉還一直戴著。在納博科夫離開柏林前 ,莊法國之前,他們可能只有幾面之緣,但就在幾周之后,他寫信給她說, 一只蛾 子飛進了他的耳朵,讓他想起了她。
……
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 作者簡介
史黛西·希芙,1961年10月生于馬薩諸塞州,曾就讀于美國最著名的私立學校菲利普斯中學,1982年畢業(yè)于威廉學院,1990年前為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編輯,現(xiàn)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古根海姆基金和美國國家人文基金得主。著有《圣埃克蘇佩里傳》(入圍1995年普利策獎終選書目)、《偉大的即興曲:富蘭克林,法國與美國之誕生》(華盛頓圖書獎和大使圖書獎)、《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2000年度普利策傳記獎)、《克里奧帕特拉傳》(2010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另有文章見于《紐約客》、《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華盛頓郵報》等刊物。李小均,1973年11月生,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深圳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xiàn)從事英美文學和翻譯研究。著有《自由與反諷:納博科夫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百花州文藝,2007)、《傅雷:那遠逝去的雷火靈魂》(文津,2005);譯有《找到夢想》(春風文藝,1999)、《天網(wǎng)的墜落》(人民文學,2001)、《在美國》(譯林,2003)、《碎心曲:音樂、哲學、文學、自殺》(上海文藝/臺北聯(lián)合,2009)、《尼采的使命》(華夏,2009)、《角斗士:歷史上最致命的游戲》(廣西師大,2009)、《蘇格拉底與阿里斯托芬》(華夏,即出)、《梅爾維爾的政治哲學》(華夏,即出)、《語言與沉默》(上海人民,即出)。另有論文、譯文50余篇,散見《讀書》、《古典詩文繹讀》等刊。
- 主題:
2011年的書,沒想到還能買到,而且沒開封,中圖網(wǎng)真的是nb,尤其開始使用京東物流之后,配送速度提高了不是一點,現(xiàn)在更喜歡在這買書了。
讀者:我想養(yǎng)***(購買過本書)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