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供給.阻滯與演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9155572
- 條形碼:9787109155572 ; 978-7-109-15557-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供給.阻滯與演進 本書特色
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 國家985工程建設
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供給.阻滯與演進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供給阻滯與演進》:中國自古而來氣候多變、災害多發,對以農為本的傳統國度形成巨大的沖擊。傳統社會的政府為了應對頻發的災害,基于“災異天譴論”與“重農”理論的思想體系,創建了豐富多樣的救災制度體系,這一制度體系是保證我國古代社會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與西方同時期國家相比,它也具有相當的先進性。傳統社會的救災制度體系有著清晰的層級劃分,即政治救災制度與經濟救災制度兩大類別。前者是以禳弭災害為目的的救災形式,主要包括祈禱、慮囚、自譴、厭勝等類型,以往的研究對此關注較少,且將其視為迷信、荒誕不經的,但實際它的產生有著合理的內涵,是一種基于“天人感應”基礎上的危機反應模式,并通過這種反應來強化帝王執政的合法性。后者在救荒中發揮著實際的作用。同時,無論是何種救災制度形式,在層級上都有著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即政府與民間的兩種形式,兩者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轉變的。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制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王朝的發展演變格局類似,也有一個變遷的周期。這一周期在不同的朝代、在古代王朝的演變過程中呈現出一些具體的特征。影響救災制度變遷周期的因素主要在于諾斯悖論、路徑依賴以及當時的財政經濟狀況。中國傳統社會救災制度受到阻滯的根本原因在于基于“委托-代理”理論形成的官員任免關系,它造成的體制性矛盾影響了救災成效的發揮,成為救災中尋租的原因所在。救災過程中來自政府、富民階層以及災民之間的利益博弈也是影響救災制度實施的重要因素。救災中除了制度性的救災外,技術救災也是一個重要范疇。技術不能僅僅歸結于生產工具、工程興修,作物的引進也是技術變革的范圍,也是救災制度的一種表現,明清以來美洲作物在中國救災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引發的生態后果也值得重視。傳統社會的統治者是理性的政治人,這影響了救災制度的實施效果,它的成敗關系到王朝的興衰演變。災害與國家起源、農民戰爭以及少數民族南下等問題都與災害關系密切。自然災害影響著王朝的興衰演變。
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供給.阻滯與演進 目錄
序
摘要
**章 導言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中國災荒史研究的發展與趨勢
(一)中國古代對災荒的研究與總結
(二)20世紀以來國內學者災荒史研究進展
(三)海外學者中國古代災荒史研究進展
(四)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三、《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供給、阻滯與演進》研究方法
四、《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供給、阻滯與演進》的基本架構
第二章 傳統社會救災制度建立的背景——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與災害
**節 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
一、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分期
二、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社會影響
三、氣候變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以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為中心
第二節 災害頻生的古代社會
一、災害概況
二、災害時空分布
三、災害等級劃分
四、災荒對社會生產的破壞
第三章 中國傳統社會救災制度的供給與分層
**節 中國傳統社會救災制度產生的思想根源
一、天命主義禳弭論
二、樸素的唯物主義災害觀
三、重農思想體系
四、中國傳統社會救荒思想評價
第二節 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救災制度與制度分層
一、經濟領域正式救災制度
(一)先事之政的發展演變
(二)災荒救濟制度的發展演變
二、經濟領域非正式救災制度
第三節 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救災制度與制度分層
一、政治領域正式救災制度
(一)災害祈禱制度
(二)反省六事制度
二、政治領域非正式救災制度
第四節 傳統社會救災制度層級之間的關系
一、兩者相互依存
二、兩者相互演變
三、傳統社會救災制度演變的內在原因與實質
第四章 中國傳統社會救災制度的變遷周期與影響因素
**節 中國傳統社會救災制度變遷的周期
一、救災制度演變周期的斷代分析
二、歷史時期救災制度變遷的演進特征
第二節 傳統社會救災制度變遷周期的影響因素
一、“諾斯悖論”的作用
二、路徑依賴的作用
……
第五章 中國傳統社會救災制度的阻滯
第六章 中國傳統救災制度的一個案例——以美洲作物的引入為中心
第七章 自然災害與中國傳統社會的興衰演變
第八章 結語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供給.阻滯與演進 節選
三、氣候變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以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為中心 傳統社會主要的農業活動就是糧食作物的生產。氣候是影響農業經濟時代收成的*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氣候的任何惡化(如寒冷、干旱、水澇等)都會影響糧食產量。史實證明,農業對溫度具有高度的適應性,整個農業生產潛力對降水條件的變化敏感(黎華強、王錚,2003;韓永翔等,2004;王錚等,2005)。一般而言,寒冷期會縮短莊稼的生長期,使很多地方不再適合種植糧食,從而導致糧食產量的下降;反之,溫暖期增加了可耕作土地的面積,有利于增加糧食產量。歷史時期的溫暖期正是經濟*強盛的漢唐時期,也是有利于中國農業發展的*佳時期。在氣候由暖轉寒的過程中,由于前期積累的眾多的人口而導致農業經濟難以維持,戰爭頻發、社會動蕩、王朝更迭(章典等,2004)。同時,寒冷期也是導致干旱、荒漠化加劇的重要原因。 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的影響并不相同。倪根金(1988)的研究從理論上探討了氣候變冷變干對我國北方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他認為,氣候變冷影響了作物生長期和農業熟制的變化,氣候變冷,導致了生長期的延長,生長期延長給農業生產帶來許多不利的因素,影響作物的產量及品種的選擇,其中*明顯的是農業生產熟制的變化。藍勇(2001)認為,從歷史地理角度看,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對高緯度的東亞游牧地區、中緯度的中國傳統農業區(黃河流域)和低緯度的南方開發不足區(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影響巨大且各有側重。韓永翔等(2004)對西北地區農作物演變格局的考察后認為,氣候變暖對中國西北地區農作物的影響總體是利大于弊。由于溫度升高及降水增加,主要農作物產量提高的可能性較大。卜風賢(2007)認為:中國南北農業的差異與秦淮線造成的環境分割關系密切!耙环矫媲鼗淳與中國大陸800毫米等降雨線相一致,北部地區年降雨量少,氣候特征以干旱為主,農業生產中小麥為主要農作物;南方地區降雨量大,且許多地方超過1000毫米,在排水不暢的情況下經常發生洪水災害,農業生產以稻作為主。另一方面秦淮線也是中國災害區域分異的重要界線,北部地區是旱災多發區,南部地區則以水災為主。因此,中國歷史上北方農業是在與干旱災害不斷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南方農業之所以后來居上也是與水災的防治緊密相關。” 因氣候變遷而導致農業發展態勢的轉變在歷史上有眾多案例。戰國末到西漢前期,由于氣候的變暖,關中地區農業獲得大發展;但中期后,由于天氣轉寒,關中農業發展出現衰退局面,糧食產量降低(李春艷,2006)。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典型的寒冷期,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漸趨衰落,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的長江流域(王錚等,1996;湯懋蒼等,2000;蘭伊春等,2005);特別是北朝由于天氣轉寒而導致糧食產量減少,并不完善的市場經濟也陷入停頓(李文濤,2009);清代從18世紀的長期繁榮轉入19世紀中期以后的長期衰退,出現所謂“道光蕭條”,導致這個蕭條的原因之一就是全球氣候變化引起農業生產條件的惡化(李伯重,2007)。鄭斯中(1983)對廣東一個長時段的分析證明,氣候對人類的影響,突出地表現為對糧食豐歉的影響。
中國傳統社會的救災-供給.阻滯與演進 作者簡介
李軍,男,1976年生,山東萊陽人。2004年于首都師范大學經濟史博士方向畢業,獲歷史學博士。2005年進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出站后留校任教,現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史、災害史、隋唐五代史及農業經濟管理等。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農村觀察》、《中國農業經濟評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主要論著有:《歷史視角下的三農》(聯合主編)、《中國農業經濟史綱要》(聯合主編)、《自然災害與唐代社會》(副主編)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