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62804
- 條形碼:9787301162804 ; 978-7-301-16280-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 本書特色
《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是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第3輯)。
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 內容簡介
印度理工學院是世界上管理*嚴格和*有影響力的理工學院,它被視為“精英工廠”,其眾多校友分布在全球各個行業的*高管理層。本書作者探訪了大量著名的印度理工校友,為我們展示了印度理工畢業生各個精彩的側面。
本書作者試圖解釋:這所在20世紀50年代才建立的學校,如何快速成為一個光芒耀眼的傳奇品牌?是什么深深地影響了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的情感和性格,并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軌跡?他們如何成為所在領域的領導者?本書還探討了印度理工學院為印度發展作出的貢獻和人才流失的問題。
本書內容由作者對母校的回憶、校友的生動故事和客觀深刻的分析串成,文筆輕松曉暢,故事真實而鮮為人知,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印度理工學院被稱為“*有效益的大學”,本書對我國大學如何用較小的成本構建世界一流大學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 目錄
二 返校日
三 建校伊始
四 “領導者”搖籃
五 *難邁的“門檻”
六 國家建設者
七 電信業的救星
八 “西進運動”
九 先驅們
十 快樂的億萬富豪
十一 夢想開始的地方
十二 回報社會
十三 印度教育學院
十四 什么是印度理工人
十五 “印度理工”品牌
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 節選
《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內容簡介:印度理工學院是世界上管理*嚴格和*有影響力的理工學院,它被視為“精英工廠”,其眾多校友分布在全球各個行業的*高管理層。《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作者探訪了大量著名的印度理工校友,為我們展示了印度理工畢業生各個精彩的側面。《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作者試圖解釋:這所在20世紀50年代才建立的學校,如何快速成為一個光芒耀眼的傳奇品牌?是什么深深地影響了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的情感和性格,并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軌跡?他們如何成為所在領域的領導者?《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還探討了印度理工學院為印度發展作出的貢獻和人才流失的問題。《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內容由作者對母校的回憶、校友的生動故事和客觀深刻的分析串成,文筆輕松曉暢,故事真實而鮮為人知,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印度理工學院被稱為“*有效益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對我國大學如何用較小的成本構建世界一流大學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 相關資料
我的一個朋友在印度班加羅爾工作了兩年,一回國就立馬扎進火鍋店,要了幾大盤涮肉。他在印度吃得慣的東西太少了,才會這樣卯足了勁。按照他的描述,印度是這樣一個地方:到處都是野鴿子,很多還生了病,身上總會禿幾塊;行人去路邊店買飯,老板舀一坨不知道什么東西扣在錫箔紙上,顧客就捧著錫箔紙在路邊抓著吃;菜市場里賣西瓜的,會從西瓜上切出一小塊下來展示內部成色,這一小塊西瓜一擺到桌上,就有一層層的蒼蠅撲上去,擺過一會兒,老板看這塊瓜要干了,就“噗”一下再把它插回西瓜,接著賣;路上的流浪漢就像流浪狗,走著走著就會毫無征兆地在路中間躺下,人車都要繞著走。 很多人渴望在印度工作的中國人能把他們帶到中國來,在他們看來,中國的生活比印度要強得多。 在教育上,印度小學的入學率,男孩只有60%,女孩不足50%。印度有著世界上為數最多的文盲人口。我接觸到的印度廚師,英語水平真的不敢恭維。 于是,當你發現,你會在幾乎所有總部設在美國的財富500強企業的管理層中、華爾街投資銀行的頂級團隊中,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宇航局里看到印度人的身影時,難免心生疑問:在一個生活條件如此之差,教育如此之孱弱的國家,這些人才是怎么出現的?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問得更具體:印度理工學院是如何成就神話的?在所有這些精英人士的教育背景中,你常常能夠看到同一個學校——印度理工學院(iit)。它是印度最好的大學。如果這么說還有點模糊的話,那么用美國《新聞60分》的話來說,“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相當于把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加起來在美國的地位”。 《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就是致力于回答上述疑問。作者桑迪潘•德布畢業于印度理工學院,他在畢業十幾年之后以作家的身份重返校園,拾起當年的記憶,追尋問題的答案。他同時尋訪了數十名生活在印度和美國的印度理工校友,請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人回憶印度理工學院對他們人生的影響。 這本書的書名the iitians直譯過來應該是“印度理工學院的校友們”或者“印度理工人”。最初,中文版譯名曾考慮“重塑世界:印度理工神話”。這個名字聽上去比原名夸張了許多,仔細想來卻也并不過分。許多人一聽到印度理工學院,第一反應不就是它造就的大批it精英嗎?這些it精英的確是在改變世界。 1990年代,硅谷中處于創業期的公司中大約有10%是由印度人創辦的。印度理工的校友們曾經是sun公司的共同創始人,擔任過sun公司的高級工程師、迅桐網絡公司主席、風河系統公司副主席、沃達豐公司首席執行官。此外,校友中還有人擔任了貝爾實驗室主任和首席科學家、高盛公司常務董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花旗集團副主席,有人成為了天體物理學中褐矮星的發現者。 德布花了相當多的精力與這些大人物取得聯系,如果說他們對于印度理工的教育有什么共同看法的話,那就是,他們最重要的歷練來自課堂之外。當年,這些人是從20萬考生中脫穎而出的2500名成功者,他們在入學以后又要與最聰明的人競爭,并且學會如何與不計其數的不同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相處。生活設施簡陋,食物糟糕,什么都吃過了。也正是這樣的環境,讓德布感嘆,印度理工的生活“教育我們在將來的職場中要繃緊神經,在瘋狂而野蠻的社會中學會逆境生存”。 印度理工學院不僅僅是要造就工程師,在它自建校之初設定的目標里就包含了這樣的話:“協助學生進行性格、個人見解和心理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成為有用之才……培養學生撰寫清晰、準確的技術文稿的能力,以及參與技術方面口頭辯論的能力。”所以,你才會發現許多印度理工人的口才是很棒的,并不同于我們對理工科學生的刻板印象。 德布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頌揚印度理工,但最后卻落腳在對于人才流失和學院未來的憂慮上。 印度理工學生的普遍夢想,是畢業后能飛躍重洋,到美國去生活。這也是我們為什么會看到印度理工的精英大部分在美國。德布呼吁這些校友應該懂得回報祖國。用一名印度理工校友的話來說:“社會已經傾其所能,將他所能給予的最好的部分全部都給了你,那么現在你就應該對社會有所回報。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你不能抱怨社會的現狀,因為你所接受的精英教育就是為了讓你能夠駕馭和改善這一社會。……你不能發牢騷說‘我能做些什么?’如果你以社會現狀很糟糕為借口,那么你就徹底失敗了。” 德布還提到了一項統計。根據這項統計,已經定居海外的印度理工人中,10%是進入印度理工之前就已經決定移居海外的,35%是在就讀期間決定的,還有50%是因畢業后實在無法忍受在印度的工作和生活而出國的。“這最后一部分人離開的原因正是印度政策的制定者真正應該憂慮的。”德布寫道。 在翻譯這本書之前,印度理工學院對我來說也只是一個很模糊的形象。翻譯的過程中卻發現竟然會有那么多共鳴。“聯合入學考試”之殘酷,過于在意成績的大學生吊在電扇上自殺,一枝獨秀的大學,普遍想要出國的學生,學校對學生生活越來越多的管制,聽上去并不是那么陌生。作者也多次提到鄰邦中國的情況,每次都是溢美之詞,以對照出印度的差距。令人慶幸的是,我們現在也正在做類似的對照。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